家乡美食——闵行区本地美食文化(巧篇)
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不像现在到处都有零食店、糕团点,孩子们要吃点啥的非常方便。记得我小时候,母亲看看我们弟兄仨嘴馋,就炒点硬蚕豆、毛豆之类的东西吃,但在我的记忆中,乞巧节前后做巧(kao,沪语音:考)印象最为深刻。
旧时乞巧日(农历七月初七),闵行本地人宅上,几乎家家干面,开油锅煎巧。巧是用面粉和糖水,加工成如馄饨皮样的薄片,用剪刀剪出“毛豆节”、“长生果”、“荷花”……等花样,置烈日下暴晒,后油氽而成的糕点类小吃食品。此时,大人忙碌,小囡则守候着寸步不离,只等上锅,便拿来就往嘴里塞,也顾不得烫,趁热吃滋味更好。
记得我母亲做巧(音:考)时,用泡好的糖(糖精)水掺入面粉,捏成面团,再用面杖挆成薄片,松江特产然后切成如馄饨皮大小状,就开始用剪刀把皮子随心所欲地剪出各种花样。此时,母亲就让我把她剪好的巧小心翼翼地放进竹匾里,再把匾放到外面场地上的桁(hang)上,让太阳暴晒。待到晒干面皮里的水分,就可以下锅油氽了。顿时,灶头间里香气扑鼻,一颗颗黄溜溜、金灿灿的美食小吃就制作而成。
做巧、吃巧与“乞巧节”的风俗。乞巧日是夜,各家庭院打扫干净,设桌子、香案,在桌子上摆上巧、瓜果等,合家团团围坐享用。妇女、姑娘们面向织女星,穿针引线,虔诚焚香礼拜,奉贤特产祈祷聪慧灵巧、女红娴熟。
大(黄)豆新登,上海美食特产炒熟,舂成粉。糯米煮成烂饭作团,内包豆沙,外敷豆粉。色金黄诱人,入口软糯而芳香。
把糯米粉调成糊状,考究的调入生鸡蛋等,入锅用油摊熯成薄饼,甜味、咸味均可。立夏日用糯米粉加草头摊熯,称“草头摊粞”(粞,沪语音先)。
饭糍即锅巴。用新粳米柴爿大灶头烧饭后留在锅底的锅巴,调上绵白糖,考究的在油锅里氽一下,味香脆而可口。
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市面上各种糕点小吃繁多,本地人也贪“了劲(省力、方便的意思)”,一般也不去自家弄这些小吃点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