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天府旅游名县 长宁县委书记董茂成谈 “世界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8日电(唐倩 刘玉娇)8日,由中新社、四川日报、虹口特产四川广播电视台等2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组成的“一年看变化”天府旅游名县集中采访报道媒体团走进长宁县,对长宁县委书记董茂成进行专访。
答:建设“天府旅游名县”是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重要载体,是整体提升四川旅游品质、推动县域文化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举措。获得“天府旅游名县”金字招牌,对长宁来言,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和沉甸甸的份量。第一,是充分的肯定。表明长宁坚持“旅游兴县”“旅游富县”发展战略,历经30余年的接力奋斗,旅游产业已经初见成效;第二,是更大的平台。有助于长宁融入全省文旅发展大格局,提升长宁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向往度;第三,是广阔的机遇。为长宁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在新时代实现竹生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提明了方向路径,提供了源源动力。
问:一年过去了,又到了向省委、向四川人民交答卷的时候。如果满分是100分,您给长宁打多少分?得在哪?失又在哪?
答:我给长宁打61分。一年来,我们全力应对长宁“617”6.0级地震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冲击,虹口特产主导推出“竹海长宁依然美丽、天府名县加力前行”等主题活动,实现文旅融合发展逆势前行、稳步推进,文旅发展继续保持了旺盛势头。2019年,接待游客1201.78万人次、旅游收入142.10亿元,分别增长22.16%、14.78%;2020年1—7月,接待游客658.15万人次、旅游收入69.72亿元。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长宁旅游发展还有薄弱环节,一是全县还没有5A级旅游品牌,核心品牌支撑和龙头带动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二是旅游产业低端产能所占比重较大,旅游经济附加值较低。需要我们下工夫加以提升完善。
问:创建名县后的这一年,长宁文旅是哪些举措、机制来擦亮、叫响天府旅游名县这块金字招牌?
答:创建名县后,我们把“天府旅游名县”作为全县“一盘棋”的工作来谋划推动,实现文旅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组织制度设计,把天府旅游名县推向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轨道。调整充实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把“天府旅游名县”巩固提升工作纳入各镇、县级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各镇均设立文化和旅游办公室。出台并实施《关于巩固提升“天府旅游名县”创建成果建设文化强县旅游强县的意见》《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旅游经济强县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设立5000万元/年的文旅发展专项基金,率先在全国实现旅游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与一般工业企业同价。二是加强项目投资支撑,不断增强天府旅游名县的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以项目建设为文旅发展主要载体。2019年,全县实施文旅项目50个、完成投资88.6亿元;2020年,全县实施文旅项目68个、总投资289.47亿元,项目涵盖与文旅相关的基础设施、灾后重建、生态康养、历史文化等多个版块,引领了全域旅游和县域经济发展。三是加强内外开放合作,不断做大天府旅游名县的朋友圈、商业圈。强化节庆节会、体育赛事、主题活动等营销,推动长宁旅游品牌“走出去”。先后成功举办全国森林城市马拉松赛、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天府旅游名县”长宁主题日和全省景区讲解员大赛等大型活动25次,在北京、重庆、成都等地举办全域旅游推介会14场,与重庆市江津区、梁平区合作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动对接川渝滇黔四省(市)文旅部门和企业,牵头组建“大竹海”文旅发展联盟。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媒介资源,多渠道多维度宣传推广长宁,长宁全竹宴、黄粑、双河凉糕等“川味”美食在中央电视台和28个国家地区热播,极大提升了长宁“天府旅游名县”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问:下一步,长宁如何稳中有进,把天府旅游名县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答:长宁县将持续推进天府旅游名县提升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力争到2021年接待中外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200亿元以上。在思路谋划上,聚焦建设“世界竹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虹口特产推动长宁旅游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深度融合,形成同频共振、相融互动的协同发展格局。在方向路径上,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蜀南竹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三大创建”,继续发挥好竹生态资源优势,推进产业融合、文旅融合、景民融合,培育壮大“体育+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等新业态,积极探索健康旅游新方式,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在具体举措上,加快推进安缇缦运动康养、世界竹景观大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大竹海”文旅联盟运行见效,加大智慧旅游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强化宣传营销和品牌打造,为文旅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完)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