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宁波海曙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今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海曙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有关情况”。改革开放40年来,海曙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失时机抓住发展机遇,用足用好中心城区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成功走出了一条海曙特色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90年的2.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50.1亿元,是1990年的229.2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1%;行政区划调整后,2017年GDP达到1164.5亿元,居全省第八位。
财政总收入从1985年的0.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1亿元;行政区划调整后,201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63.8亿元。海曙以占全市6.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11.8%的GDP。
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从1990年的520元增加到2015年的184599元,是1990年的355.0倍;行政区划调整后,2017年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186197元,是全市平均的1.1倍。
截至2017年末,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94492家。全区有“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6家,数量居各县市区第一位。
截至2017年末,全区共有宁波市创新型初创企业841家、浙江省高成长科技型企业32家、浦江十大美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5家。
◎区域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海曙区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行政区划调整。截至2017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2.6万,城市能级、城市品质大幅提升。鄞奉片区、月湖西区等重点区块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全面提质,浦江十大美食集士港卫星城快速发展、初成规模,其他镇(乡)街道联动发展,形成“一心两带三圈”的区域空间结构和“东商西绿中高新”的产业发展布局。
◎城乡融合水平不断提升。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83.8%,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2:1,低于全省平均的2.05∶1。
◎城乡基础建设日新月异。城乡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现有宁波栎社国际机场、铁路宁波站等一批重大交通枢纽,全部行政村通等级公路,初步构筑起“十一横十一纵三联络”的综合交通网。智慧城区建设领跑全市,网络设施布局持续优化,建成全国首个区级政务数据整合应用平台,荣获“十二五”中国智慧政务领军城区。积极融入全市“三江六岸”建设,城市主轴——中山路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工,姚江、奉化江等堤防水利工程完成建设。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9482元,为全国的1.63倍,是1990年的30.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43元,为全国的2.44倍,是1990年的26.1倍。
截至2017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4.4万人、45.7万人、浦江十大美食32.3万人、34.4万人和30.4万人,户籍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6.4%、99.4%,连续多年居全市前列。实施扶贫济困、扶老助残、扶持社会公益事业等新型社会救助项目,设立全市首个综合性公益聚集地,试行和推广政府购买巨灾保险制度。
◎公共服务实现快速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行“集团化办学”等办学机制,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经验向全国推广,特殊教育的社区融合教学模式被誉为“中国样本”,相继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等荣誉称号。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全市推广,基层医疗机构签约预约门诊实现全覆盖,相继荣获全国第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社会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在国内率先推进居委会直选,创立政府购买服务和公益创投两大机制,成立全省首家区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相继获评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首批全国社会组织创新示范区和全国社会工作创新示范区,81890求助服务中心、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被列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全国示范点。持续推进“平安海曙”建设,连续13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县(市、区)”称号,荣获省平安建设最高荣誉——“平安金鼎”。
◎政府自身建设有效推进。强化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有效落实,连续3年获评“省级法治县(市、区)工作示范单位”。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开展“数字政府”建设,全省率先推出审批“考级制”。
◎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区话剧中心挂牌成立,区文化体育中心、区档案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建成投用,建成文化礼堂78家。集士港镇被授予浙江省“文化强镇”,集士港镇、古林镇被授予浙江省“书香城镇”,高桥镇芦港村被授予全国“书香社区”称号。精心组织各类文艺精品节目,获得全国、省、市各级荣誉500余件。
◎历史文化保护取得成效。现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5个、市级历史文化街区7条、博物馆纪念馆18家,拥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山堰、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大西坝)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354个,数量居全市首位。文化旅游持续发展,天一阁·月湖国家5A级景区创建成功。
◎文创产业发展效益凸显。2017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近3000家,规(限)上文创企业实现增加值43.6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到3.7%。“创客157”文创园入围国家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园区,鼓楼沿被评为省级文创街区,1844艺术生活中心被评为市级文创园,现有8家市级培育文创园区,数量居全市第一。
◎环境质量总体趋好。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向好,2017年城市空气优良率达到90%,环境空气质量按综合指数计算居全市第五位。截至2017年末,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21.4%和1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5平方米。
◎环境治理有力推进。纵深推进“五水共治”,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河水体治理和涉水行业综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应治理村基本实现全覆盖,月湖、江厦、鼓楼街道通过污水零直排区创建验收,区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始终保持100%达标,获评全市“五水共治”考核优秀单位。全面打响“生活垃圾分类提升、扫除”攻坚战。大力开展“厕所革命”,2017年完成103座公厕改造提升。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有效整治了一批僵尸企业,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2010-2017年,海曙区单位GDP能耗同比累计下降超32%,能源“双控”成效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海曙抢抓历史机遇、把握时代脉搏、紧跟发展步伐,进一步夯实跨越发展基础,实现与时代发展同步、与改革创新同行。
持续激发区域发展的动力活力,不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坚定不移推进各领域全面改革,农业农村、经济体制、城市管理、基层自治等方方面面的改革均卓有成效,“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更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打通关节。
1984年第一次行政区划调整后,海曙坚持“城乡一体、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战略,推进城乡要素均衡流动、合理配置,基本实现全域城市化的目标。
2016年第二次行政区划调整后,海曙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要素资源一体化和社会管理一体化为突破口,大力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和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推动广大农村地区与城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充分发挥作为城市客厅、交通门户的区位优势,以总部经济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级和水平。天一广场、和义大道、东鼓道、奥特莱斯等商业载体不断提升发展,带动商贸、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有效辐射和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后,海曙坚持“强工活商重农”的发展理念,在保持传统商贸强区优势的基础上,抢抓“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建设等契机。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结合起来,初步建立区域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同步提升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社会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医疗、教育等方面优质资源数量和质量领跑全市。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分两个阶段提升现代化示范中心城区能级,打造更高水平的国内一流强区:
从2020年到2035年,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全面建成跨越发展的现代化示范中心城区,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强区。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全面建成跨越发展的现代化示范中心城区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着力建设更加发达、更具知名度的现代化中心城区,成为更高水平的国内一流强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居全国前列,在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中走在前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