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在舌尖上舞蹈——记衢江区首届十大
6月7日,衢江区大路畲族文化旅游村的广场上格外热闹,值此全国第二个“自然与文化遗产日”期间,由衢江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衢江区首届十大“非遗”小吃评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杜泽灌肠、葱花馒头、双桥粉干,这些再熟悉不过的经典传统美食一一亮相,并由传承人零距离、全方位地现场展示制作技艺,这不禁勾起了味蕾上的儿时记忆,也唤醒了保护意识。
广场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一个个摊位轮流走着、看着、转着,生怕错过每一个美食。常山十大美食嘴上咬着,手上拎着,恨不得自己长出两个肚子来,把场上的美食都吃个遍。
在“小湖南芋荷粿”的摊位上,一群人围得水泄不通,这种衢南山区的美食好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说,更别说吃了。粿在平底锅上滋滋煎着,好多人的脚步便挪不开了,就等着出锅尝第一口鲜。
双桥的浇头粉干可是鼎鼎有名,好多人都是奔着这口美食来的呢!将粉干放进沸水中焯一下,然后捞出来过一遍凉水,再放锅里煮熟焖一会儿,盛到碗里加上肉末、笋干、辣椒、葱姜蒜炒制的浇头,一碗经典的双桥浇头粉干就让你垂涎欲滴了。
列入“非遗”名录的各类小吃,都是民间最具代表性的饮食文化的缩影,在民间至少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承历史。杜泽传统糕饼制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衢北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之一。品种繁多、味道独特,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杜泽桂花饼了,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不可或缺的饮食文化。在缺衣少食的年代,一包杜泽糕饼就是过年走亲访友最常见的行头。那时的糕饼制作师傅也是极其吃香和受人尊敬的。据桂花饼制作老师傅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杜泽供销社,那时是杜泽糕饼最红火的时代,也在那时带出了很多糕饼制作师傅。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都改了行,只有少数人还在坚守着这一行业。
畲族乌食是畲族“三月三”过节的传统食品,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制作乌饭的主要材料为采自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也称乌饭树)的叶子,配以畲民们自己种植的优质糯米。制作材料虽简单,但要做出“黑、亮、香”的乌饭却不简单。要先将新鲜的乌稔树叶放到石臼里捣碎,使其释出紫黑色的汤汁,然后一起装到布袋里挤压,去渣留汁,再加入适量清水,取精选的糯米浸泡其中,待12小时后,糯米吸饱汁水变成蓝黑色,方可捞起放到木甑里炊制。蒸熟的乌饭,油黑透亮、软糯爽口,透着一股清香,能让人食欲大增。
制作乌饭的关键是要保证乌稔树叶的新鲜,采回的树叶需当天制作,以免叶子发蔫影响口感,而且应松散放置,避免挤压使树叶发热,从而降低叶子所含各种元素的含量。再者,糯米的品种、乌稔树叶的投放比例、叶子捣制的时间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乌饭的口感。畲民们都是凭着多年的丰富经验,才能制作出口感清香的乌饭。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最激动人心的评选终于开始了。22种小吃整整齐齐地摆上评委桌,主持人宣读了评奖细则后,5位来自省、市、区的评委认真地从色、香、味、形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看、尝、品。最终评选出衢江区十大“非遗”小吃金奖一名,银奖两名,铜奖三名,优秀奖四名,并进行了现场颁奖。
前来参加活动的省非遗中心活动部主任许林田说:“衢江区十大非遗小吃评选,是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生活很好的体现,籍以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推动非遗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值得肯定。”
今后,衢江区将定期举办各类非遗小吃评选活动,深入各乡(镇)、村庄、农户,把衢江非遗小吃评选活动做成衢江区保护、振兴传统技艺的金名片。
非遗源于生活,源自民间,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民间传统技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常山十大美食这也是非遗常传常新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