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建水(三):舌尖上的建水一路走来一路吃
“舌尖上的XX”,这两年都用得滥俗了,不过在说到建水的美食时,似乎也想不出更贴切的了,毕竟,《舌尖上的中国1》里,就提到了建水的烧豆腐,以至于很多人到建水来不为别的,特意就是来“吃建水的豆腐”。其实,建水好吃的东西还真不少,至少在建水人那里,可是有着“建水十八吃”——第一吃汽锅鸡,第二吃过桥米线,第三吃草芽,第四吃酸石榴,第五吃烧豆腐,第六吃糯米揣莲藕,第七吃曲江烤鸭,第八吃燕窝,第九吃燕窝稀饭,第十吃燕窝酥,十一吃狮子糕,十二吃羊奶菜,十三吃脐橙,十四吃脆黄瓜,十五吃沙筱(红薯)窝窝头,十六吃凉勺粉,十七吃炒米豆腐,十八吃水泡梨——的说法。我们在建水的三天里,我们的舌尖味蕾的确是得到了很好的享受,吃到后来,只恨时间不够多,肚子很有限,吃不尽这传说中的“建水十八吃”啊。
吃建水的豆腐头一样,当然还是从豆腐说起。之前我说到的文艺男青年的文章,里面其他的内容我其实也记不真切了,在街头吃烧豆腐的情节却是印象深刻——这一方面说明我确实是个吃货,从小就对写吃的文字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则说明建水的豆腐确实出名,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前,就已经是这个城市的美食代表了。一则本来就是本地名吃,二来《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又名气大增,所以建水城里“吃豆腐”的地方,实在是遍地都是。其实我没并没有完整看过那部著名的美食纪录片,所以究竟哪家店是最被推崇的正宗老店我也搞不清(似乎是临安东路上的“勺粉老店”?)。那就一路走,一路看吧。出了西门,就在靠近城门的地方,有一排平房,其中有一家写着“西门豆腐老店”的,看着门面够老,里面的食客似乎也够多,于是就选了这一家。建水豆腐最有名的吃饭就是烧着吃。四四方方的炭火桌,烧得红红的炭火上,切成麻将大小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儿堆在宽大的铁架子中央,大师傅独坐一方,食客们围坐三边,现烤现吃,食客每拈走烤得金灿灿的豆腐一块儿,大师傅便捻起一颗黄豆放入自己面前代表每个食客的小碗里,最后根据碗里的豆子数目计算吃掉的烤豆腐数量。这吃豆腐的方式很有点江湖古风,四方来客聚一桌,可独酌独吃自得其乐,也可呼朋引伴热热闹闹。而这师傅不仅要烧豆腐的手艺好,还得要有眼观六路的本事,一桌的食客,谁吃了多少个,分得清清楚楚,绝不至于弄乱了引起钱银上的纠纷。所以,比起豆腐的滋味,倒是这特有的气氛,更加地引人入胜。至于如果单论味道,倒是和烤豆腐一起并列“建水十八吃”的糯米揣莲藕,让我们印象更加深刻。与我们成都烧烤店里脆生生的烤藕片不同,西门老店的烤藕片却是甜糯喷香,因其做法是揣糯米于莲藕孔中,煮熟以后或炸或烤,所以粉粉糯糯的,口感与一般烧烤大不一样。
除了围着大火炉子烧豆腐吃之外,其实建水豆腐还有很多吃法,比如直接在豆腐坊里挨着一排排的生豆腐吃。西门外的这家板井豆腐坊其实是个意外的发现。那天早上,因为我惦记着攻略里说的西门的大板井(其实,还有前一天傍晚我远远看过去那一片挺原始挺老旧看起来十分之下里巴但又挺符合我这个伪文艺女中年奇特审美的老旧棚户区),便拉着偶然同学出了西门一直往西边转。在窄窄的小巷绕来绕去,在这位同学耐心快要耗尽(当天我们还要去蒙自的碧色火车站)之时,我们终于在墙上的路标指示之下,找到了大板井。建水古井很出名,据说鼎盛时,城里大大小小的井随处可见,而“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坐落在这小巷深处梨园街西头低洼处的西门大板井(也就是溥博井),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口井,志书上的说法是“供全城之饮, 据说是水洁味甘,冠甲全滇。也正因为这些古井和甘美泉水的存在,才造就了建水豆腐的名声。早晨的大板井旁颇为热闹,有本地人来这里打水的,也有像我们这样慕名而来端着相机一阵猛拍的游客。大板井至今仍能使用,倒也少见,也说明建水古城确实生机勃勃。大板井豆腐坊就紧靠着大板井。当时因为我们正在寻找传说中糯米豆浆稀饭,正好豆腐坊的老板就在门口,于是就上去打问,老板回答说:豆浆稀饭没有,豆浆我们这里有啊,就在这里吃吧。好吧,赶时间,于是我们就被老板引着,穿过了正在做豆腐的前厅、摆满做好了的白生生的豆腐的天井过道,一直来到里面供着祖先的堂屋。屋里一个老太太正在大方桌旁叠纸钱(话说那两天好像正是该敬祖先的日子),旁边随意地放着几个凳子,然后有几个人正围着其中的一张凳子在吃着,看我们疑惑地走进来,便说,好吃,快吃吧。于是,我们也选了一张凳子,然后拖了两个更矮的凳子坐下了。“我们要豆浆,还有那个……”“有的,有的,一个人五块钱,豆浆在壶子里,自己倒。”原来,还是五元管饱的“自助餐”啊。于是,这个早上我们就在一个叠纸钱的老太太的注视下,花了十元钱,喝了豆浆,吃了加辣椒的豆腐脑,蘸白糖的炸豆腐皮,还有,不可或缺的烧豆腐——不愧是新鲜出炉,现做现烧的,味道软糯甘香,比西门老豆腐更胜一筹。
卷粉里的越南风情,停不了嘴的炸牛干巴从西门进老城,沿着临安路,走到北正街十字路口,向北走几十米,再拐进朝阳路,这里有一家挺受欢迎的“古城小卷粉”。到建水那天,收拾停当出门觅食已是下午2点过。过了饭点儿,临安路上走来走去都找不着合适的吃的,偏转到这背街的小巷,看见这家店,挺大的堂子,里面却不少人,从厨房到跑堂,都是大妈级人物,吃客从合家老小到穿校服的中学生,估摸着也都是本地人。看来是家老店,就是它了。看店名就知道,这家店主营小卷粉。小卷粉是越南风味小吃,因为红河州毗邻越南,小卷粉从越南传入,也成了当地重要的小吃。米浆为原料制成的小卷粉和广东肠粉很像,里面的馅儿则多种多样。不过这家店里只有荤素两种馅儿,调味汁倒是林林种种摆了一大桌,可以自调。虽说小卷粉是主营,但我们最喜欢的却是另一道美食,炸牛干巴。牛干巴是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食品,回族、藏族、傣族都有做,类似汉族的腌腊制品。其实我一向不怎么喜欢吃腌腊味,总觉得又硬又咸......这次点炸牛干巴本来是有点犹豫的,但想着还是应该尝尝著名的本地风味,没想到却大出意料,切成小片的牛干巴炸得又香又脆,关键还很嫩,仿佛饱含着水分,配着同样炸酥了的薄荷叶——必须特别点个赞,我以前从来没见过把薄荷叶炸着吃这种吃法的,尝一尝居然香得很——既没有牛肉的膻味,也没有风干制品的腌腊味,十分入口。于是我们就这样一块炸干巴配上一块儿炸豆腐还有一片炸薄荷叶(这可是我自制的精美“小点”哦),吃得停不了嘴,不一会儿,一大盘就被消灭得干干净净,哎呀,美味不摆了!
杨家花园,美景下饭北正街对面的红井巷,有一家隐在小巷深处的花园式餐厅,杨家花园。这是建水老城保存最好的三大花园之一,如今辟为餐馆,虽规模略小于朱家花园,但水榭听香也有几分雅趣。所以如果在建水,想要找个有点环境的地方吃顿正餐,那杨家花园算是个不错的选择。说起云南菜,最出名的怕就是汽锅鸡了,而汽锅鸡的发源地就在建水,因为建水生产陶器,当地人别出心裁研制出中心有嘴可出蒸汽的“汽锅”,烹饪时将汽锅放入盛满水的汤锅中,用蒸汽将汽锅内的鸡肉蒸熟,蒸汽凝结成汤汁,此谓“汽锅鸡”。记得小时候曾经跟外公在成都吃过一次,那鲜美的味道真是让我快三十年了都还念念不忘。可惜,后来在不同地方,包括昆明,再吃这汽锅鸡,始终觉得没有了记忆中的味道,不知是小时候物质太贫乏所以美味显得特别珍贵,还是现在的人已经很少能有诚意真材实料地来完成这道需要慢工出细活的“功夫菜”。这次到了建水,虽然期望不高——早就听说即使在建水,也已经很少能吃到真正地道做法的汽锅鸡了,那种完全由蒸汽蒸出的汽锅鸡必须提前预定,平常随点随上的所谓汽锅鸡其实只是普通煮熟而后放入汽锅的赝品——但终究觉得还是不可不吃,且对“杨家花园”还是抱了点希望。很遗憾,果然还是“高压锅味”。不过这天的其他几道菜还不错,五彩豆团也是云南名小吃,而草芽更是建水独有的物种,据说是一种人工培植的名贵水生植物,因形状、颜色仿似小型象牙,故又名“象牙菜”。草芽鲜脆爽口,可凉拌可煲汤,还可烩云腿、溜鱼片、炒鸡肉,配上干巴炒饭一道吃,更是令人胃口大开。
香满楼,建水第一楼翰林街一带,大概因为游客多,所以美食扎堆,其中最出名的就要算“建水第一楼——香满楼”了。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楼四合院,最火爆的时候连院子里都会摆上几桌散座。我们选了二楼靠窗的座位,一边等菜,一边俯瞰翰林街上市井百态,很安逸啊。今天继续点了草芽,不过不是杨家花园的草芽炒肉片,而是凉拌草芽,还是一样的爽口,很下饭,总的来说,到了建水,草芽一定要品尝一番。建水十八吃里的米豆腐,其实跟我们的米凉粉差不多,所以烧估计要比凉拌更好吃——重要的是,我们点的两个都是凉拌,那跟草芽比起来,米豆腐显然就没什么竞争力了。荤菜点了云南名吃里的饵块炒腊肉,腊肉挺香,饵块入味,还不错。只是,不得不说,这次点菜有点失败,两个凉拌,味型接近,米豆腐和饵块又都近于主食,最后的结果就是完全吃不下。另外,如果不想跟香满楼凑热闹,也可以尝尝旁边小巷里的路边小店,同样售卖各色建水名菜,更加价廉物美,例如下面这家,以簸箕为餐桌,很有乡土风味哦。
花园小吃,建水最受欢迎的米线如果说汽锅鸡是最有名的云南菜,那过桥米线大概要算是云南最出名的小吃了吧。和汽锅鸡一样,过桥米线也是我童年的美好记忆,但不一样的是,长大后随着过桥米线店开遍全中国,我对它已经从非常喜爱到最后的情淡爱驰。不过,在建水不吃米线几乎不大可能,因为这几乎是早餐最主要的选择。建水街头的米线店绝不少于烧豆腐店,最大牌的当属“临安饭店”,而最得游客追捧的却是位于翰林街朱家花园门口的“花园小吃”。这家小小的苍蝇馆子每天都是食客盈门,早上8点最拥挤的时候,常常找不着座位,得捧着特大号的汤碗站着吃。那碗真的是巨大,可以埋下一颗脑袋了,所以什么叫埋头快吃,来这儿看看就知道了。昆明特产这家花园小吃主打肠旺米线和三鲜米线两种,配料没啥特别,但是这过桥米线,精华主要还是在汤头,正宗的做法应该用大骨头、老母鸡还有宣威火腿一起长时间熬煮而成,花园小吃的米线汤不知道是不是这种老方所制,但确实是浓郁鲜香。虽说我现在不怎么爱吃米线了,但大冬天的早晨喝上那么一大碗,从心到胃还是熨烫得挺舒服的。
木瓜老店,古早味的童年冷饮店看到“木瓜水”,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认为那就是木瓜榨的水吗?如果答是的话,证明你不是云南人,而且没在云南吃过木瓜水。没错,是吃。因为其实云南的木瓜水跟木瓜基本没啥关系,端上来尝一口你就知道啦,实际上就是我们四川的冰粉嘛。至于为什么要叫木瓜水,据说是因为它的制作原料是一种叫做假酸浆的植物种子,而假酸浆又名草本酸木瓜。在满城的木瓜水中,朝阳楼附近这家木瓜老店最受欢迎,从早到晚门庭若市。老店古早风格的朴素店面,还有那些价廉物美的冷饮,很像是小时候我们在德阳常跟着外公去吃绿豆汤的那家“南华宫冷饮店”,所以给人的感觉非常亲切。虽名木瓜店,但冷饮种类很多。除了招牌木瓜水、酸角汁这些传统冷饮,各色果汁、奶昔这类时尚饮品也是林林种种。不过,值得隆重推荐的,还是两样云贵地区的特色冰品:冰稀饭和凉虾。冰稀饭是用糯米和粳米混合小火熬煮成稠稠的稀饭,凉好后加上冰块、浇上红糖、洒上芝麻,吃起来香糯绵软有嚼头;凉虾以热米豆腐浆放入漏瓤中挤入凉水而成,因形若晶莹透亮的小虾而得名,吃起来清凉滑爽。这两样都是夏季解暑良品,但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冬天,喝上一碗冰稀饭或凉米虾,同样也是一种享受呢!
说过了古早味的冷饮,还要说说这种叫“泡鲁达”的时尚饮品。话说当时我们在天君庙门口看到卖这种奇怪名字的饮料,而且还宣称“全城唯一正宗”时,真是相当好奇,所以立马就买了一杯来尝:嗯,有牛奶,有炼乳,有西米,有椰丝,有葡萄干,还有,面包干。内容挺丰富的嘛,味道也不错。至于为什么叫泡鲁达,我问了下度娘,原来这是一种源于缅甸的饮品,所以想来这该是缅甸语的音译吧。
燕窝酥,名字高大上的传统甜食建水附近著名景点燕子洞每年春夏期间有数十万雨燕出没,洞内生产燕窝,是中国燕窝的两大传统主产区。但燕窝酥其实与燕窝无关,是由面粉、猪油、白糖为原料制成的一种油炸类甜面点,只是形似燕窝罢了。老城的糕点店里都有售,特意买了两个来尝,有点油,有点甜,有点硬,传统甜食的典型,不知道新鲜做出来的会不会好吃一些。
临安饭店是临安东路上的老店,主营米线,就像是成都春熙路的龙抄手,外地游客来了,就一定会想要去吃一吃。不过可惜的是,我们这次却是两进“临安”而未得一吃。第一次是因为正饭点儿时食客太多,第二次是次日一大早冲着驴友们推荐的糯米豆浆稀饭而去,却被告知停售了……有点遗憾啊。
昆虫烧烤。烧烤是风靡全国的美食,成都烧烤店也是多如牛毛,但建水的烧烤总有不一般之处,除了普通的肉类、海鲜、素材,还有一大菜系,虫虫总动员!比如竹虫、蜻蜓、蚕蛹、蜂拥、柴虫、核桃虫、椰树虫......大部分别说是见过,听都没听说过。老城里有一条烧烤巷,摆满了这样的虫虫烧烤摊,看起来琳琅满目,还挺吸引人的。不过,当时我们刚刚吃得饱饱的,所以也就没有来挑战一番了。
这个是建水十八吃里的“水泡梨”,老街上常有摊贩沿街售卖。我们没在建水吃,不过在昆明小姬家里尝过,刚吃不太适应,觉得有一点发酵味儿,细细回味倒觉得这样泡出来的梨好像更水润了。
就这样,从西到东,我们已经一路吃过了老城,吃到了朝阳楼下。文字有限而美食无尽。相比元阳两日常饿肚子的囧况,在建水老城一路走一路吃的觅食经历堪称难忘而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