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
一个个新鲜的白萝卜从地里拔出来,经过清洗、除叶、分拣、称重、包装等工序,*后再贴上有机认证的绿色小标签;它们被集中运往盒马鲜生上海总仓进行抽检和分运;第二天,这些白萝卜出现在上海各家盒马鲜生分店里,供顾客挑选购买。这些有机白萝卜来自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兴旺村涌禾农场,同有机白萝卜一样被搬进盒马的,还有这里的有机芹菜。
松江区农委下发的《松江区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方案(2018-2020年)》中提到,至2020年末,全区绿色食品认证率力争达到20%,蔬菜、南汇美食林果标准园*通过绿色认证。为此,松江区制定出台了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奖补政策,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绿色农业发展,主要用于绿色农药、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补贴。区农委每年组织开展绿色食品标准、认证监管队伍、内检员、产品包装等各类培训,普及绿色食品知识,提高绿色生产、认证、监管等能力。
对于松江而言,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是松江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正倒逼着松江区农业产业在质量、安全和竞争力上下功夫,着力改善产品的供给格局,实现从传统农业到高品质现代农业的精彩蝶变。
“去年8月,盒马通过有机认证的机构找到我们,想寻求合作,实地考察检测以后他们对我们的有机蔬菜非常认可,很快确定了合作意向,12月我们就开始正式向盒马供货。”涌禾农场负责人王润酥介绍,从2007年开始建设农场以来,他们通过三年时间将这里的土地全部改造成有机土地,2010年获得全品有机认证。得益于“有机”品牌,涌禾农场的农产品质量得到了不少高端超市的青睐,纷纷来洽谈合作,仅盒马一家,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就为农场带来60万元销售额。
有机认证是农业生产领域“三品一标”认证的一项内容。所谓“三品一标”,是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这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
近年来,区农委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目标要求,积极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通过绿色防控、增施有机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等措施,农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质肥沃,为绿色食品认证奠定了良好基础。2018年数据显示,全区已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企业132家,认证量20.22万吨,认证率达到89.7%,列全市*。其中,绿色认证企业20家,产品26个,认证产量1.7万吨,认证率7.65%,列全市第三。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程采用有机生物制剂和人工除草,才能确保顾客对我们的农产品安全放心。”王润酥说,农场光花在人工除草上的费用一年就要几十万元。尽管成本增加,农产品安全却得到了保障,土壤也得到了保护。
与他一样不惜成本的还有上海松林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龙钦。“我们拒绝一切有害添加剂,从符合国家标准的粮食产区选取优质原料进行喂养,确保了生猪的高品质和食品安全。”王龙钦说,松林猪肉在2005年就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今年又准备开展猪肉绿色认证。“绿色认证猪肉必须采用绿色认证的饲料,一年大约要用5万吨饲料。”王龙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全部进行绿色认证,松林一年将增加约40%的成本。考虑到绿色认证猪肉目前市场价比普通猪肉高30%左右,市场接受度还不高,风险较高,因此,松林今年将尝试对部分猪场的猪肉进行绿色认证。
不光猪肉,近年来松林还在松江100多个家庭农场内实行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让猪粪作为有机肥回田,种植出来的绿色稻谷,每亩能增加5%~15%的产量,加上收购价比国家收购价高16%,每亩大约能为农民增收288元。“目前300亩松林大米种植基地已经取得了有机认证,今年还将新增600亩,去年已申报1.5万亩绿色大米生产基地,今年松林生产的大米将全部是绿色有机大米。”王龙钦说。作为安全和品质的象征,“三品一标”为农产品带来的品牌效应,让农业企业收获了更多的市场。
位于永丰街道黄浦江涵养林中的仓桥水晶梨发展有限公司内,梨花花芽萌动,管理员们正忙着用生物制剂给果园清理消毒,再过三个月,*的“仓桥水晶梨”就要上市了。“仓桥水晶梨”在2003年取得绿色认证,2015年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松江区仅有的两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之一(另一个为“松江大米”)。每一份“仓桥水晶梨”的包装上,都印有地理标志的logo和编码,每一个水晶梨上都贴有绿色认证标签,便于消费者识别。
“品牌效应是比较明显的。”公司副总经理金凤雷告诉记者,因为仓桥水晶梨已经成为松江特产之一,不少外地消费者都慕名而来。“今年过年的时候,有重庆、内蒙古等地的顾客来购买我们的水晶梨,都是作为松江特产寄回老家给家里人尝鲜。”金凤雷说,去年他们销售额达200多万元,公司处于稳步发展状态。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农业网(Agronet.com.cn)”,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农业网版权所有 1997-2023浙ICP证:浙B2-20110002法律顾问:德恒律师事务所 白律师
本站所用的字体,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 .cn,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