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海|最有名的十六道美食道道都是上海人
中华平原,东海之滨矗立着一座国际性大都市—上海,上海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背后也有着数不胜数的上海本地美食。
作为一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不但留下了全世界的各界精英,上海美食特产也汇集了世界各地的美食,同时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品尝。
生煎起源于元代,清朝时逐渐在上海开始流行,说是生煎,其实是用淀粉水制成的,当地人称为生煎馒头。到了今天,许多地方的包子店往往都会挂上‘上海生煎’的招牌来兰克,这样才显得正宗。刚出锅的生煎色泽金黄,撒上些许芝麻、葱花提香。一口下去香气充盈口内,深受人们喜爱。
上海酱鸭突出了一个浓油赤酱的特点。看上去色泽红亮,闻上去香味扑鼻并且吃上去鸭肉也是十分鲜嫩可口,入口爽滑、肥而不腻。这当中又伴有一丝丝的辣味儿,吃上去回味无穷。其味悠远,脆中带嫩、辣中带麻、麻中带甜、甜而不腻。香味入骨,吃了就不会再忘记那股香味。
蟹壳黄又叫做小麻糕,作为上海的特色小吃之一,其馅包含了荠菜、白糖、葱油、豆沙四种小料。刚出炉时就像一个金黄的蟹壳,因此被称作蟹壳黄。吃上去香脆酥松、油多而不腻。其做法分为三派,甜口的以猪油白糖、豆沙、枣泥做馅、咸口的讲究用猪肉丁、还有一种是比较讲究的,得加上蟹粉、虾仁等食材才觉得正宗。
上海人爱吃小笼包,崇明特产热乎乎的,蒸的是上海的风味。咱们这边都叫小笼包,可上海人不认,说是正名该叫做小笼馒头,那什么小笼包那是外地人捣鼓的名堂。
正宗的白斩鸡是使用三黄鸡制成的,因为在烹制过程中不加任何调味料只使用白水煮制,所以叫做白斩鸡。
刚出锅的白斩鸡鸡皮金黄诱人,鸡肉白嫩紧致。稍稍变凉后蘸点酱油香醋吃,鸡皮爽脆、肥而不腻;鸡肉鲜嫩可口,咸甜适中,非常美味。
锅贴绝对是上海人从小吃到大的经典早点!面皮裹着肉馅放油锅边煎上那么一会儿,底部焦硬,一口下去又脆又爽口。面皮绵软,还带点肉汁,直叫人欲罢不能!上海人吃锅贴也略有讲究,趁着刚出锅,赶上热乎的就是那么一口下去,轻轻咬开面皮,吸一口里边儿的肉汁,回味无穷。外貌颇似路边摊上的煎饺,形同而意不同矣。
熏鱼是上海的凉菜招牌,也是上海人宴会的主选菜。虽然叫做熏鱼,但其实是腌制再油炸制成的,选用上等青鱼肚裆部分加入酱油与糖腌制四个小时左右,再入油锅慢炸。炸出来的鱼肉黑乎乎的就像是烟熏过一样,所以叫做熏鱼。摆盘上桌后最里边的鱼肉仍是白色,保持了青鱼鱼肉的鲜活弹性,非常好吃。
凉风飒飒的春天,上海人最爱的,莫过于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团。甜甜糯糯的,是上海人的心头爱。一碗汤团端上桌,升腾起的热气瞬间就驱散了空中的寒意。老上海人最好那口芝麻汤团,糯米润口而不粘唇,黑芝麻糊流淌化开,嘴里充斥着猪油与芝麻的香气。鲜肉汤团更是一绝,入口好似浓汤,鲜香绝口。汤团皮也很有嚼头,弹性十足。
上海本地人不太擅长做面食,但这个馄饨倒是少有的经典。同样是馄饨,上海人吃起来也有大讲究:小馄饨皮多,飘起来就像一层薄纱,紫菜、猪油、蛋皮、崇明特产虾米那是一个也不能少;大馄饨馅多,最好是碱水馄饨皮,馅料扎实紧凑,饱腹感十足。抽空寻一碗老上海馄饨,那袅袅热气,暖胃更暖心。
单/双档是上海最为著名的一道传统小吃,也叫做面筋百叶包汤。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最早由上海苏式点心店经营,后来逐渐成为上海城隍庙,五味斋等点心店的特色小吃。“单档”在上海话里就是单吊的意思,一只面筋或者一只百叶包加碗粉丝。而面筋加百叶包,就叫“双档”。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单档”变成了一只面筋加一只百叶包一碗粉丝,而“双档”则是两只面筋加两只百叶包一碗粉丝。用特制的百叶包肉,粉丝和面筋制成。千张薄而韧,包得密不透气;面筋爽滑柔韧,香浓汁鲜甚是可口。
上海人最爱早餐来个粢饭团。九十年代前,粢饭团多是甜食。一把新鲜出炉的糯米饭,包根油条再撒点白糖,裹紧实方可入口。到了近代,却大多以咸口为主流。油条加点榨菜末、肉松等。抑或是放些咸蛋、香肠、或者红烧肉这些。糯米做底,铺上一层脆油条,浇一点自己烧的肉酱,加肉松,崇明特产顶上塞个虎皮蛋,最后再以肉酱收尾。料扎实味道好,圆圆的一个粢饭团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超有分量感,一口咬下去软糯的糯米,鲜咸的鸡蛋,脆脆的油条和酱香浓郁的肉糜全部都进入口中。
读书时每天必吃的路边摊小吃!在那个没有炸鸡汉堡的年代里,老上海人特别钟情于这一口炸的香气四溢的里脊肉串。用竹签穿好提前腌制过的里脊肉,放入油锅中,一两分钟即可捞起,刷上特制的酱料,一串上海香炸里脊就做好了。里脊肉外酥里嫩,甜而不腻一口咬开,细细咀嚼,顿时汁水四溢、香气刺激着味蕾,咸中带脆,那叫一个绝!
在上海小吃界里,鸡鸭血汤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名菜。鸡鸭血汤作为上海‘四大名汤’的头牌,虽然不如现在的一些网红人气点心,但老上海人就好吃这一口。一碗滚烫的血汤端上来,里边全是料。鲜嫩的肝脏,爽口的血块加上浓稠的汤稠的汤汁,再撒上些许葱花,辣椒粉子胡椒面,在淋上几点酥油,趁着滚热的时候尝上那么一口,那鲜味‘哗’的一下在嘴里融化开来,巴适的很呐!
下沙烧卖与常见的矮墩墩的烧卖样子截然不同,‘下沙烧卖’外形修长,再加上不长不短正好9分钟的蒸制时间,面皮既不会软绵绵的耷拉下来,还会因为吸满汤汁而显得晶莹透亮。从上往下看,就好似那绽放的桃花,十分美观。这样的美食,来自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下沙。‘下沙烧卖’的馅心也分为咸、甜两种口味。咸味烧卖主要用鲜笋和猪肉,汤汁浓郁,味道鲜美;甜味烧卖则是以红豆、瓜子仁、白砂糖与陈皮制馅,甜而不腻。自2011年和2015年先后入选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下沙烧卖”名声大噪,香飘浦西,成了上海人家喻户晓的美食。
曾经有一大批俄罗斯的贵族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逃亡至上海谋生,他们做得一手鲜美的俄罗斯红菜汤。因为俄罗斯的英文名‘Russian’发音与‘罗宋’相近,所以老上海人将其称为罗宋汤。每家每户的罗宋汤味道都不尽相同,即使去餐馆点罗宋汤,不同的餐馆用料也有差别,味道也是各具风味。
其实最正宗的罗宋汤用料得选俄罗斯红菜头,但是红菜头并不适合在上海种植,而且口感也不符合上海人的口味。于是聪明的上海人对这道菜进行了改良,选用精品卷心菜,加上特制的番茄酱,酸中带甜的口感才符合上海人的口味。改良后的罗宋汤得到了上海人的认可,也成为西餐厅里卖的最好的一道汤,一直沿袭到现在。
菜泡饭的做法特别简单,随便拿点隔夜的剩饭剩菜加上一碗热水冲泡而成,它是物资年代匮乏时上海人的专属美食,在当时可谓是鲜美至极。现在与其说是吃菜泡饭,不如说是感受吃菜泡饭的情怀,这也是许多老上海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