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上海虹口潜心打造“城市
上海虹口,海派文化发祥地、奉贤特产先进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随着北外滩开发建设的大幕拉开,这个黄浦江畔的中心城区展现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如今,这片历史浓厚的土地上,正建立起一座座新的“会客厅”,展示着虹口,乃至上海和中国的独特魅力。虹口区委书记郭芳这样形容这些“会客厅”:代表居民高品质生活的“社区会客厅”;代表虹口文化高地的“书香会客厅”;代表美丽资源、人们乡愁的“江景会客厅”;以及代表城市烟火气、市井气息的“怀旧会客厅”。
12月17日,郭芳在参加上海广播电台“对话区委书记”系列访谈中,与主持人秦畅行走在虹口历史地标之间,向人们讲述了新时代虹口的高质量发展故事。
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上海市虹口区委立足区域丰富红色资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上海市委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部署要求,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在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上加大创新力度,在推动革命遗址旧址的保护开发利用中提升服务能级,利用辖区内的木刻讲习所旧址,全力打造沉浸式“社区会客厅”。
为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今年9月25日,鲁迅140周年诞辰纪念日当天,红色革命遗址木刻讲习会旧址正式对社会开放。
木刻讲习所旧址位于虹口区长春路319号,是鲁迅在虹口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1931年8月17日至22日,鲁迅在此举办了暑期木刻讲习会,像一粒火种,燃起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熊熊烈火。
“当时是上世纪30年代,普通大众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用一些很高深的艺术文化表现方式,未必能够被大众很好地接受、掌握。木刻这项艺术,非常能够走进人心,而且特别能够表现战斗力。”郭芳介绍道。
现场可以看到,木刻讲习所一楼旧址修旧如旧,二楼则落成了一家以艺术、文化、休闲、服务为主题的“艺苑朝华”社区会客厅。
对此,郭芳表示,木刻讲习所旧址的修缮,以“为人民”理念,在居委会办公处打造服务居民的社区会客厅。在木刻讲习所旧址二楼,虹口区把居委会办公场所“搬”入其中,探索居委“沉浸式办公”的新模式,以无“阻隔”、面对面的服务,与社区居民“零距离”沟通交流。同时,打造以“艺术、文化、休闲、服务”为主题的“艺苑朝华”社区会客厅,每天12小时向市民开放,分时共享,提高场地的利用率,营造居民休憩空间。
“像这样的会客厅,明年将因地制宜打造更多,不但服务居民,也服务周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郭芳说,虹口多是老城区,空间有限,要把现有空间的功能进行复合,把原来空间的单一功能开发成复合功能。
在四川北路上,有一家内山书店,书店的店主就是鲁迅的好友——内山完造。鲁迅在虹口生活期间,曾多次在此购书,并一度在此避难,留下了中日交往的佳话。
今年的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主题活动进一步深挖鲁迅先生与虹口的“情缘”,深度开发一批红色革命遗址,“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项目启动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郭芳到“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和木刻讲习所调研,与项目运营方、居委干部和现场群众沟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在‘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项目的现场调研中,通过参与各方的沟通交流,我们对这个‘书香会客厅’的目标方向、改造方案和时间节点达成共识。关键是做好‘两个改善’、突出‘三个亮点’。”郭芳介绍道,一是对历史建筑的改善,二是对居民生活空间的改善,这幢建筑是第一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居住着20多户居民,要把“两个改善”结合起来,让“书香会客厅”更好服务居民,用最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三个亮点”,一是集聚国内出版界巨头,汇聚中国最一流的作家;二是成为国际文化交流阵地,多元素、多维度的文化交流空间;三是打造爱情和友情的主题,还原身边的“大先生”。
据了解,“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项目由内山书店旧址和新华书店山阴路店整体贯通而成,总面积约800平方米。这里将打造成一个文化综合体,包括沉浸式文化沙龙、甜爱路诗歌之夜、艺术展览、咖啡空间等。同时,重点引进和推荐日本出版物中关于中国文化、上海题材的优秀原版书籍,将鲁迅与内山的友谊通过当代出版物的交流发扬光大,让这里成为国际交流、国际传播的新阵地。
虹口北外滩,汇聚了时代的风潮、历史的人潮与文化的思潮。这里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启航之地,是上海开埠以来中外文化的交融之所。
一个世纪,斗转星移,时空变换。贫困积弱的旧中国,早已迈入高楼林立的新时代。如今,北外滩这个“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启航之地,也已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根据《虹口区北外滩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内容,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的北外滩,建设总规模达到840万平方米,并将诞生高度达480米的新地标,作为浦西新的制高点。未来,北外滩将与陆家嘴、外滩遥相呼应,勾勒出上海“黄金三角”的整体轮廓。
“如今,在高楼林立的北外滩远眺,景观特别好,可以说独一无二。往东是百年老外滩,正对面是改革开放40年、浦东开发开放30年成果的展示。”郭芳介绍,虹口正在打造西有北苏州路“远东第一公寓”河滨大楼、中有公平路建投书局、东有杨树浦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江景会客厅”,把最美的景观资源留给老百姓,让人们“望得见水、看得见景、守得住乡愁”。
据郭芳透露,江景会客厅约500平方米,市民通过预约可以进入。“争取在新年前推出来,到时候大家就可以到那儿喝杯下午茶,看最好的江景,让我们的居民能够共享最好的公共空间。”
在北外滩来福士广场,有一个怀旧集市,自今年7月初开业以来,盛况空前,一度排队到限流。黑白电视机、洗衣洗菜的白瓷水斗、家家户户都有的老信箱、蓝白格子窗帘、街头书报摊、水泥制作的乒乓桌……在这里,可以“梦回”上世纪80年代的北外滩生活场景。
“现在,居民已经动迁了,但还有不少居民喜欢到这里来怀旧,来到这里就会想到当年是怎么生活的,小时候怎么打架的,怎么做弄堂游戏的,然后感怀今天的生活。”郭芳说,虹口十大美食很多居民会感慨,在党的关怀下,动迁到了新社区,改善了生活条件,一辈子做的新居梦终于实现了,所以这个怀旧集市也被称作“怀旧会客厅”。
“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们很多居民可能一辈子也住不进新房子。”时宁很是感慨。时宁退休前是北外滩街道的一名居委书记,家也住在北外滩。2013年,时宁所在的高阳路91号地块启动旧改,“那时候,很多邻居都是煤卫合用,油盐酱醋搅在一起,洗澡上厕所都要排队……”
2015年,时宁搬进了位于江湾镇街道的彩虹湾小区。彩虹湾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保障房基地,处在虹口区最北端,从一期到四期,周边配套也越来越成熟。“菜场、医院、超市,什么都有,哪天不想烧菜,走几步就有饭馆,还有社区食堂。”时宁说,“我们很多老邻居在彩虹湾又成了新邻居,小区里还成立了舞蹈队、合唱队,现在的生活真是多姿多彩!”
熟悉虹口的人都知道,旧区改造,在虹口是最大的民生、最大的发展、也是最难的事情。自2017年以来,虹口坚持党建引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跑出旧改加速度,完成虹口区68街坊、90街坊、106街坊、山寿里地块、东余杭路(一期)(二期)等旧改任务,惠及4.06万户家庭。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群众,把最珍贵的历史文化延续传承,把最美的滨江风景再次擦亮,把人间烟火气存在街角里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虹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这是虹口美好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