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汇(组图)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的农业、农村工作。5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显著,自主创新投入迅速增加,成果开始涌现。主要表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喜获丰收,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贸易继续增长,非农产业持续发展,特别是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这些成就的取得,证明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符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心愿,是完全正确的。
“阳光催生创新先锋。”上海名特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位于上海市南汇区现代农业园区,其建设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一历史发展机遇,从市场调研、论证、策划、评估到规划和建设,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检验。项目依托上海国际性大都市的特点,咬定服务型城市定位,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交通与产业优势,率先探索我国现代农业国际流通的创新之路。
上海名特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是上海市重点推进项目,由上海南汇现代农业园区和上海谷成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得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南汇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经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批准建立,项目正式通过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应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内生性增长,这就必须不断深化农村地区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设法拓展农产品的市场范围,降低农村地区的交易成本,而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流通效率的提升得以达成。物流园区的规划设计在国内还处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发展阶段,尤其是现代农业国际流通领域。良好的生态软环境和道路交通状况是流通效率提升的重要前提。基础设施是农村地区与流通相关的重要因素,几乎所有老牌发达国家的大型物流园区基本上都沿海、沿河或地处交通便利之所,一方面可以有效扩展市场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必将有利于深化农村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上海名特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依托南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从交通设计到农业生态文明规划,为打造现代农业国际流通产业链提供了依据。
基地地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8KM)和上海洋山国际深水港(15KM)之间,浦东铁路和郊区环线KM)的东侧,毗邻规划中的上海铁路东站(1KM)和轻轨11号线号线KM)。基地置于四横六纵高速公路网和一横三纵千吨级运河网交织之中,并由国家级生态片林环抱。环境生态化、交通便捷化和产业集聚化,凸显了基地区位和软环境的独特优势。目前,基地已具备“海、陆、空、水、铁”五运并举、多式联运的高效态势,以及“空港、海港、路港、信息港、保税港”五港汇聚的高位格局,是一块拓展海洋经济不可多得的宝地。
据基地创始人和总设计师潘国和博士介绍:基地有信心,也有可能和条件在上海东海之滨,搭建一个能服务全国“三农”的现代农业绿色通道和国际流通大平台,大力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他说,创新是现代农业流通发展的灵魂,自主创新也是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立长效机制的中心环节。我们的创新主旨就是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新的模式,干出一番新事业。
“物流的要点就是资源整合”。现代农业物流是一项新兴的复合性产业,涉及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加工、贸易、信息、检测、保鲜、包装等行业,其运作和物流受理,关联很多经济领域、经济部门和经济地域、行政区域。作为复合性的产业和横向跨越运行的产业,是必须跨越若干纵向的系统,才能真正形成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的能力。上海名特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结合本土的特点,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有效整合资源,坚持打“中华牌”和“国际牌”,旨在搭建上海服务全国农业的国家级国际性功能平台,通过现代农产品流通服务,推动农业增效与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平台的发展目标是将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亚太地区最具实力、最具能量和最具辐射力,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农产品流通服务和出口创汇示范创新基地之一。具体功能包括集聚整合、增值服务、展示展销、交易采购、物流配送、流通加工、研发培训和农事旅游等。平台是由农产品商贸产业、加工产业、物流产业、采购产业、信息产业、科技产业、金融产业和教育产业等组合而成的多元复合的集成系统工程。潘博士说,基地还将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基地与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各自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合作,努力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成功范例。
基地坚持度身定制,提供精细化、个性化和集约化增值服务,建立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优势的受理机制,农产品商品化和市场化的要求,现今农产品市场正在成为一种世人关注的新的战略资源,生产和销售安全且高质量的农产品已势在必行。
现代农业流通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支撑和促进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体化的载体,是实体经济中与商品交换直接关联的产业经济活动的总和。构建城乡一体化交换体系和现代农业流通服务体系是重中之重。基地的市场要素培育和功能整合将涵盖较完整的现代农业流通产业链。产业链条是农业产业体系的延伸,它可以实施产业带动项目拉动工农联动,城乡互动,可“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开发看开发。”潘博士说,产业链的长短,节点有多少,是实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的关键。目前,基地的每一个“链条节”正循序渐进、又好又快的连接着,好似一条长龙的列车,满载着新农村建设的希望,开启着现代农业国际流通的创新之旅。
基地将建立一个容量为10万吨级的现代化国际冷链物流体系,创建一个集现货、竞拍、代理和网上交易为一体的提升型集约经营模式;营造一个集信息、检测、标准、研发和培训为一体的持续式科学发展环境,形成一个能充分依托上海品牌、浦东效应、南汇优势和服务全国、辐射海内外的联动推进机制;打造一个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综合优势的高位强“市”平台;构建一个科技转化、种源升级、价格形成、成本控制、标准实施、包装提升和精致农业的实物指导中心。基地建立上海最具规模和容量的现代化农业国际冷链第三方专业物流区。冷链物流区将有效整合农业的国际物流、口岸物流、绿色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冷链专业物流等。基地农产品第三方检测由国际标准检测、国家安全检测和基地品质检测整合而成。
基地将通过推行农产品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电子商务和电子竞拍等国际流行的交易方式,有效拉动订单农业和创汇农业;通过代理交易和期货交易,大力推动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的提升;有序推进精致农业和科技农业的发展,精心培育和孵化农业的世界级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长宁十大美食基地将积极打造“虚拟物流或在线物流”信息化建设平台。基地的信息互动中心,还将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电子商务、动态库存受理及运程报告输出等最先进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至客户,带动客户与基地一起成长,支持客户提高效率。建立更加配套的、更加专业的、具有更高含金量的服务链条。
潘博士说,我们应该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农业国际化经营。当前我国经济同全球经济的融合程度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开展农业国际化经营,取全球之资源为我所用,积极开辟全球市场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是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分工中层次的需要。
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商贸兴农、服务助农”的发展新阶段。现代农业流通服务业,对于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优化国民经济流程,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稳定物价降低综合成本,扩大国内需求解决社会就业,增进社会总福利以及城市化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农业产后的加工、储运、保鲜等多方面的原因,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比工艺品更加脆弱,农产品滞销积压对“三农”造成的损失趋势更为严重,当前,我国农产品最迫切需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畅通、高效的流通体系和绿色通道。
事实上,传统的销售模式和流通业态已影响品牌的成长,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农产品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传统单一的营销渠道已经不能适应农产品的流通。努力降低农业流通成本,对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促进生产和消费,以及实施新农村战略意义重大。
上海名特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长宁十大美食以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为己任,积极探索现代流通业“反哺”和“主导”作用,推进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不仅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这将是上海服务全国“三农”全新的农业流通的商贸业态,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业流通的水平。基地坚持“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理念价值观,坚持“和为贵、联为高”的企业文化观,坚持“原值原享、增值共享”的利益分享观。基地推行诚信制和会员制,商品实行履历制、条码化和追溯制。营造国立、民办等多赢格局,将为入驻的客户提供完备的市场要素、信息、科技和人才支撑,物流配套和金融法律等系列服务。逐步形成农业大流通的格局,构筑“供应商、经销商、采购商、代理商、服务商”五商云集的高地。
基地首期投资为6亿元人民币(约8000万美元),开发规模为336亩(22.4公顷),总建筑面积为30万平方米。建设周期为二年,分二批建设。基地首期一批将于2008年10月竣工试运营。预计在2009年10月基地首期全部竣工运营。首期兴市阶段,据预测基地农产品交易配送量可达200万吨,额度可达100亿元人民币。创造就业岗位5000个,直接拉动农户50万户。
基地首期将开发四大相关联的国际冷链物流区、交易展销市场区、信息研训科技区、合作交流辐射区(国际合作区和省市合作区)。基地将为客户提供度身定制的体系服务,提供精细化、虹口美食个性化和集约化的增值服务。
基地将构建新型的现代流通市场,在集约、高效“场”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市”。基地由纵向的水产、水果、花卉、蔬菜、酱菜、肉类和涉农产品等类别性专业市场与横向的国别、地区、省市等区域性综合市场复合而成。
基地将高起点构建世界精品水产区、国际肉类区、国际水果区、国际有机农产品区、国际杂粮区、国际花卉区和国际蔬(酱)菜区等。基地将精心打造兄弟省市合作区;亚太交易馆、非洲交易馆、欧盟交易馆、北美交易馆和南美交易馆等。
我国宝岛台湾交易馆和台湾花果等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把台湾“精致农业”、“种源农业”和大陆农业资源结合起来,推动两岸农业的进一步合作,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技术合作,达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的。
基地将重点建设农业交易采购中心、常年展示中心、电子竞拍中心、冷链物流中心、保鲜包装中心、第三方检测中心、信息互动中心、研发培训中心和农事旅游中心等,充分发挥要素市场集聚、辐射的集成优势。
农业流通市场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战略资源。新型市场具有组织化程度高、抗风险能力强、辐射面广和发展潜力大的特点。
基地项目的创新性和多产业的集聚性,决定了基地整体策划、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南汇建筑总公司等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基地建设如何符合中国特色和适应“三农”特点的可行性研究、建筑方案设计和基本建设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基地的建立是“旋涡式的磁场强度”,有效降低农业流通的综合商务成本。十几种产业集聚基地,直接挑战国际“物流与现代化农业、物流与新农村建设”课题。基地力争在5年内,将建成具有强集聚度、能级度和辐射度的世界级上海国际农业流通服务中心,成为亚太地区有影响力的农业国际集散中心和国际中转中心,基地将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规范化、规模化和有影响力的大型农产品综合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