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核心优势凸显城市名片闪亮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黄浦区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具有服务新发展格局、助力上海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与优势。2012年,上海市对黄浦区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标杆区”的战略要求;2015年,黄浦区“十三五”规划目标提出,到2020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基本框架。
过去5年,在与国际、国内一流大都市中心城区对标的基础上,黄浦区找准优势和差距,明确发展定位、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合理安排发展任务。经过5年努力,黄浦区城区发展能级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对黄浦区过去5年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系统评估,认为“黄浦区已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基本框架”。
黄浦区经济密度、人均GDP全市领先,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比重稳步提升,总部经济核心优势凸显,初步达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经济能级水平。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首要特征是,具有服务全球的高能级产业体系。在上海各中心城区中,黄浦区经济规模位居全市前列,截至2019年底,黄浦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77.97亿元,位居全市第三,中心城区第一。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区级财政收入在大规模减税降费中实现平稳增长,总量位居中心城区第二,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密度在全市遥遥领先,区域经济密度达到125.63亿元/平方公里/年,人均GDP达到39.61万元,稳居全市第一。
外滩金融集聚带是一条黄浦区域经济发展的金带,5年来其发展能级不断提升,金融集聚辐射功能愈加凸显。上海14家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中6家落户黄浦,要素市场交易量约占全市3/4;持牌金融机构达到664家,金融及类金融机构超过1200家,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约占全市1/6。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区优势持续巩固,成功创建“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南京东路、淮海中路等世界级商圈加快转型升级,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体验经济、在线经济蓬勃发展,商品销售总额约68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中心城区第一。
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主阵地作用初步显现,创新创意资源加快集聚,外滩大会永久落户黄浦,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等一批创新项目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奖项与专利成果数量稳步提升。
黄浦区服务经济结构优势明显,第三产业比重高达96.4%,高端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税收贡献比重达76.9%,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核心优势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和贡献度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黄浦区金融业增加值突破千亿规模,达到1034.82亿元,占GDP比重达40.1%,金融业贡献度居各行业之首,对区域经济的拉动能力逐步增强,金融产业的引领地位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黄浦区还集聚了大量高能级专业服务机构,在咨询、人力资源、会计审计等细分领域均形成了较好的产业集聚辐射效应。全球顶尖咨询公司前20名中的7家、会计师事务所前5名中的3家以及全球航运公司运力50强企业中的14家均已进驻黄浦区,数量能级居全市领先水平。
黄浦区总部经济核心优势凸显。截至2019年底,黄浦区总部型企业数量较“十二五”末增长约30%,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49家,总部型企业总税收占比近40%,户均总税收贡献达1.3亿元左右。目前黄浦区已形成环人民广场、外滩、沿淮海中路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拥有全年税收过亿商务楼宇65幢,其中税收月亿楼达到9幢。
黄浦区发挥深厚文化底蕴优势,推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传承传扬与对外开放相融合,积极打造城区文化标杆,初步具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文化软实力。
国际大都市核心城区普遍拥有国际著名的标志性文化建筑,是所在城市文化地标、文化名片最为集中的区域,具有独具一格的文化个性品质和形象,集中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过去5年,黄浦区充分发挥文化底蕴优势,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综合本土特色与国际开放程度,打造城区文化标杆,持续提升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文化影响力。
铭记历史,保护传承上海历史文化。黄浦区以百年文脉的传承保护为重点,坚持用好用足红色文化资源,系统保护利用区内重要历史文化资源。金山十大美食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核心,对周边中国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又新印刷所、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旧址等一批重要革命遗址遗迹进行保护修缮,打造红色文化地标。加强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金山十大美食推进外滩、人民广场、老城厢、衡复等四大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设,将文化融入黄浦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立足自身,塑造海派特色文化品格。围绕“黄浦最上海”主题,黄浦区以悠久绵长的江南文化为底色,以百年激荡的海派文化为特色,积极塑造黄浦区作为全球城市核心区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品格。推动“景城一体”建设,展示外滩、人民广场、豫园、新天地、世博滨江等地标性区域特有的文化魅力,组织“走进外滩建筑”等活动,在全区建立420处“建筑可阅读”项目、55条“微旅游”线路,持续推进“非遗”项目进社区、校园、园区、营区和商业功能区,率先成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放眼未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文旅品牌。发挥中西融贯的优势,黄浦区积极搭建多个节、会、展、演、旅服务平台,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上海标识、黄浦特色的文旅品牌。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正式命名为“演艺大世界”,在集聚专业剧场和演艺新空间数量,举行演出场次,举办中国首演、亚洲首演、全球首演剧目数量等方面保持全市领先地位,2019年“演艺大世界”演出场次约2.8万场。着力打造“演艺大世界”三大剧节,组织开展上海旅游节开幕式及黄浦系列活动、玫瑰婚典、新年倒计时、豫园新春民俗灯会四大品牌活动,发挥“上海艺术商圈——艺蕴黄浦”的品牌效应和辐射力,持续丰富“表演艺术新天地”“思南城市空间艺术节”“城市草坪音乐会”“林肯爵士乐”等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黄浦区成为大量国际文旅活动品牌的首演、首发、首展、首创、首秀之地,带动全区主要商圈消费升级。
黄浦区不断深化经济、社会领域对外开放,高能级外资企业、国际化人才加快集聚,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国际居住人口、国内外游客数量不断攀升,初步达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社会开放水平。
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核心区,往往也是城市形象和功能的重要代表,应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成为开放发展的前沿阵地与展示窗口。过去5年,黄浦区持续打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与文化氛围,不断深化经济、社会领域对外开放,高能级外资企业、国际化人才加快集聚,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国际居住人口、国内外游客数量不断攀升,初步达到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社会开放水平。
过去5年,黄浦区不断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发布实施了“扩大开放50条”“外滩外资金融12条”等一系列政策意见,涉外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持续完善。积极推动境内首家新设外资控股券商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和首家合资保险资管公司工银安盛落户黄浦,成功举办“国际化的上海:百年外滩璀璨黄浦”专场推介会等活动。深入对接上海自贸区和新片区建设,积极争取政策同步试点、优先复制,积极协调推动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等创新试点工作辐射区外、有限复制,拓展自由贸易账户适用范围。目前,外滩已集聚了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外资金融机构,成为外资金融开放的重要承载地。
黄浦区还积极承接放大上海进博会溢出效应,开展对接进博投资促进活动、中外企业对接会,推动一批优质外商投资项目落地,累计达成采购意向超9亿美元。主动深化与海关商检部门战略合作,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俄罗斯成功举办“黄浦老字号和创新品牌企业展”。
过去5年,黄浦区面向国际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能级也在不断提升。黄浦区拥有外滩、豫园、新天地、南京东路、淮海中路等著名旅游地标,是国际游客访问上海的必到之所,国际游客数量国内领先。境外人员占常住人口比重在全市范围内位居前列,新天地等地区成为深受国际人士欢迎的高雅时尚商业街区。作为上海第一批试点区域,黄浦区顺利完成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两证整合”改革试点,统一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管理服务制度,并在全市率先实现外国人工作和居留许可一门受理。
黄浦区积极打造温暖宜居、智慧便捷的城区环境,优质均衡、更加人性化的公共服务体系,部分达到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宜居水平,初步达到了国际领先社会治理水平。
国际大都市核心城区往往都具有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符合国际标准和人性化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涵盖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等各领域。过去5年,黄浦区在生活环境的宜居性上下功夫,城区环境面貌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部分达到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宜居水平,老百姓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不断提升。
黄浦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破解城区面貌二元结构难题,积极探索公共服务的改革和优化。过去5年,黄浦区旧区改造全面提速,前四年累计完成旧改征收超3万户,预计“十三五”完成约5万户,超原定目标近一倍。在养老服务方面,持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布局,“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深入推进,在全市率先实现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长者照护之家各街道全覆盖。在教育方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推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内涵建设和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医疗方面,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创新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区域医联体建设不断深化,九院黄浦分院正式运行,成为全市首批区域性医疗中心。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在全市率先实现“智慧健康小屋”街道全覆盖。在公共文体服务方面,积极推动区文化中心、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修缮,建设市民健身步道,广泛开展文化、体育配送服务,推出“黄浦·我来赛”等黄浦特色品牌,公共文体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黄浦区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及人均拥有率基本达到国际水平;基本公共服务门类齐全,能够满足各类群体的多样化服务需求,初步形成与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相匹配的社会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和体系。
更宜居的生活环境,也离不开更领先的城市治理水平。过去5年,黄浦区以绣花般精细的耐心、细心、巧心,不断创新举措,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水平,推动黄浦区社会治理初步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黄浦区积极推动城区管理标准化,初步形成具有黄浦特色的“2+N”城区管理标准,网格化管理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全面推进黄浦美丽景区、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一带一路一环”区域“席地可坐”。智慧城区建设不断深化,基本实现5G网络室外连续覆盖,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物联专网,一批民生领域的优秀应用场景不断涌现,获评全国优秀智慧城区。城区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黄浦江和苏州河沿岸公共空间实现贯通开放,新增各类绿化超过30万平方米;垃圾分类减量成效明显,基本形成“两网融合”收运体系;外滩滨江低碳发展实践区成为上海首批低碳发展示范区,单位增加值能耗处于全市最低水平。沉着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冲击,城区韧性经受考验,各类风险防范和突发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
基层社会治理方面,黄浦区不断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完善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持续推进社区骨干人才培养“黄浦计划”。居民自治和社区共治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居民区“三会”制度,成功打造“淞园梦想”“环复—南昌路跨界自治会”等一批自治新品牌,黄浦“零距离家园”成为上海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色品牌。
当下正是“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谋划的重要当口,黄浦区领导表示,目前上海正在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黄浦区作为上海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和重要服务区,将加快构筑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更好服务上海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谱写新时代黄浦发展新篇章。(记者 唐烨)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黄浦区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具有服务新发展格局、助力上海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