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欢迎您!

莆田涵江:水乡寻韵流年里芳华依旧

江西美食特产 2023-12-13 14:1369未知admin

  东南网12月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艳荔 沈琳 通讯员 林亦霞 曾雅燕)“涵江”二字都有三点水,可见其与水的关系不一般。

  史料记载,唐贞观元年(627年),涵江境内围海造田,筑涵排涝,故称其地为“涵头”。宋代,“刘氏初开水心河”,始有“涵江”之称。

  莆田三大溪流,“母亲河”木兰溪,像一条玉带穿城而过;萩芦溪,如一张弯弓环绕着北部半个城区;延寿溪,迤逦在中部,为涵江氤氲出许多灵气。三溪六岸更有无数沟渠湖塘在平原上编织成巨大的水网,因此,涵江又被称为“东方威尼斯”。

  涵江不仅是萩芦溪的出海口,而且也是木兰溪、延寿溪出海进入兴化湾的交汇口,前者衍生了历史上的江口港和九里洋平原,后两者则促成了莆田南北洋平原和涵江集镇所在地港口的形成。

  像任何应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小城一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其农业、商业和文化的昌盛。唐代就凭临海地利,游商海贾云集。宋代成为商贸集镇。明代成为莆田商业中心。明弘治《兴化府志》这样描述涵江:“人家稠密,商贾鱼盐辐辏,为莆闹市。入国朝以来科第迭兴,轩冕相接。”清代名列福建沿海四大名镇之首。抗战时期,涵江享有“小上海”的美誉,俗称“江南七八省,不如涵江咸草顶”。

  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涵江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是莆田历史文化名城两大核心片区之一。

  从高空寻找萝苜田,首先看到的是一大片橙红色的屋顶,在橙红色中间,有几条绿线,那是河边成行的荔枝树。这“开”字形水系就是水心河,形成于宋代。涵江的故事就从萝苜田开始。

  在“开”字形的中间,是一个岛,据说,早年当地人在这里种萝卜和苜蓿,所以被叫作“萝苜田”。萝苜田因河水环绕,河中舟楫穿梭,骑楼临流,四通八达。这一脉水流左右勾连,丰富了萝苜田的商贸文化,滋润了河畔的人家。

  宋代至清末民国,随着三江口港和涵江集镇的历史性崛起,萝苜田一步步走向极致,成了涵江乃至整个莆田商业仓储经销、商贾归侨筑巢而居的风水宝地。

  涵江楼下街“东方廿五坎”就见证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涵江“小上海”的风情。“东方廿五坎”呈“曲”字形,沿河而建,是上下两层的拱柱骑楼式商住大楼。厚重敦实的红砖外墙、整齐美观的西式拱门、悠长通透的中式长廊,将中西建筑风格完美融合。

  行走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长廊,推开一扇扇厚重的木门,眼前似乎回放着当年“小上海”“商贾鱼盐辐辏”的繁华景象。

  萝苜田被视为莆田海洋商贸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莆田多元建筑风貌的集中展示地,它保存有较为完整的传统街巷格局以及古建筑群,有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居,有近现代商贾宅第。在这里,红砖民居和西式洋楼合璧,传统与现代共存。

  红砖、橘瓦、绿水,还有古井、古桥、古树、古牌坊、古码头,浑然一幅秀美的江南水乡图景。

  2017年6月,莆田市启动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新编制,划定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对萝苜田街区重点开展水环境治理、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以及基础设施改造。近年来已经投资约2000万元进行建筑修缮,投入3100万元进行水系治理,还花费了8400万元征收、置换房屋或拆除不协调建筑物。2018年,萝苜田街区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如今,涵江区重新定位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把它作为木兰溪人文生态的重要节点、唯一的水系生活街区来保护活化。在保护上尽量减小干预,在自然环境方面努力维持原有水系格局、保护原有树木;在建筑方面保持传统民居建筑的原有风貌,不做过多装饰。在重要的人文节点上,导入公共文化功能井冈山十大美食,拓展为结合研学、文旅以及社区活动等多元复合功能的文化建筑。

  晚上6时,记者走进萝苜田楼下社区看到,一群汉服女孩在红砖古厝前打卡拍照。沿河房屋亮起暖黄色的灯光,灯影摇曳在河里,桥岸两边是熙攘忙碌的居民。巷子里刷上了时尚彩绘,居民楼挂起了红灯笼,河边的空地上,市集街头的文艺演出在这里上演。

  汪曾祺说,水系塑造城市的面貌和人的性格,此言不虚。萝苜田的生活就平静如水,流动如水,开放如水。

  经过陡门头老街,就看到“龙花担赐粉”的巾幡从二楼挑出。行至店门前,可以闻到香椿的清香。林国辉,“龙花担赐粉”第三代传人,正在将晶莹剔透的赐粉滑入碗中,再佐以油豆腐、花生米、豆丸,最后淋上香椿油,一碗美味的赐粉就出锅了。

  68岁的林国辉是荔城区黄石镇龙花村人。挑着担在南北洋走街串巷吆卖赐粉是村里的传统营生。“龙花担”也由此得名。林国辉19岁便跟着村里人挑担叫卖。直到他的孩子们长大,才放下挑子。

  2004年,闲不住的林国辉重操旧业,在萝苜田这处他父亲留下的旧宅子里卖赐粉。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生意并不太好,但他每天早上依然在老家龙花村里花两三个小时做好赐粉再送到萝苜田来,就是为了保证赐粉传统的品质和口感。

  如今“龙花担赐粉”已被评为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林国辉的儿子林镇城也从父亲手中接过担子。林镇城不断探索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拍视频,做活动,把老家老宅改造成“龙花担赐粉”传习所,又分别在莆田城区开起了分店。如今“龙花担赐粉”已经名声在外,还上了央视。

  林镇城说,坚持了20年,现在的生意好起来了。但他依然不急不慢,萝苜田的店每天早上11点半才开门,天黑就关店了。平时都是老街坊过来吃,节假日会有游客慕名而来。他笑说天天都是人也不正常,就这样守着呗。

  萝苜田的店,不少人一守就守了几十年。从楼下路、苍头社、后街一路过去,有豆香浓郁的豆浆炒、香气扑鼻的楼下煎包,还有灯笼铺、打铁铺、补鞋摊、弹棉花店、竹器店……这些上世纪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当,仿佛屹立于所有时间之外,独独留在这里。

  2020年6月,“小上海”蒲文涵江服务站挂牌成立。“我们服务站就是‘红娘’,把文创人、民间社团、文旅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共同盘活萝苜田,协力打造极具烟火气又可品城市慢时光的新业态。”“小上海”蒲文涵江服务站主理人黄丽丽说。原来,他们团队想做得很热闹,经过几年的实践,他们发现“慢”下来似乎更适合萝苜田。

  很多人想在萝苜田物色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共享空间。

  林喜就租下了后坡的卢氏民居。卢氏民居里走出了著名考古学家卢兆荫。喜欢园艺的林喜把这座带有前庭后院的两层红砖古厝,改造成复古又清新的花园小筑——“花与田”,成为聚会喝茶的休闲空间。

  老街陡门头一座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被几位“90后”打造成锦里茶舍,重新焕发光彩。“锦里”是莆田话的发音,译为“钱来”,寓意富贵美好。

  朴实的石砌外墙,精致的徽派内饰,移步换景别有洞天。负责打理茶舍的店主施丝是土生土长的涵江人,萝苜田蕴含的独特水乡、商贸文化底蕴,让她和其他三位高中好友一直痴迷其中。茶舍不仅普及茶文化、提供茶产品,还提供社交、办公空间,很好地拥抱了新生代消费者井冈山十大美食。

  家住涵江的黄君辞去莆田市区工作,在楼下街原国营竹器二厂旧址上,开了一家“二厂书店”,也是较早进入萝苜田的外来业态。

  “小楼已经荒了有二三十年了,景况很差。”黄君说,“一天下午,一抹夕阳斜斜地从窗外照过来,这打动了我。”实体书店的生意并不好做,撑过了疫情三年,黄君的心态平稳了很多。她配套了茶座、乱画社,也在空间里办各种讲座、沙龙。她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守店”,她在等待更多人来赏识萝苜田的宝藏。

  目前,在老街创业的同路者店铺还有很多,搜集各类陶艺作品的陡门头1号“陡门集物”,由原国营竹器一厂改造成的“及间”茶空间,由中国美协会员创立的山风集雅中国画工作室,为契合萝苜田民国风建筑而开设的旗袍变装馆……越来越多年轻的文创人、民间社团、文旅爱好者聚集在这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涵江“有zhi青年”。

  白塘湖位于涵黄大道东侧,木兰溪北岸,犹如一面扇子铺展在北洋平原之上。白塘湖自古就是风景胜地,其“白塘秋月”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作为木兰溪的支流,白塘湖在水系发达的涵江汇流成省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治理,白塘湖公园已成为莆田的“网红”公园,每至节假日、赏花期,市民必来“打卡”。

  如果说白塘湖是一面扇子,那湖畔的洋尾村就是一颗精美的扇坠。如今,“水上巴士”白塘段全面通航,游客可泛舟湖中,洋尾村迎来了高光时刻。洋尾村最早形成于唐代,据传是李唐后裔,族谱修纂延续至今,宗族特色鲜明。据白塘李氏文物管理所所长李玉水介绍,洋尾村是进士文化、家风文化、姓氏文化的集中展示地,也是妈祖文化、龙舟文化、元宵文化的源流地之一。

  李氏诗礼传家,自宋至明清,出了进士98名,举人62名,职官216人。宋代抗金将领、兴化大慈善家李富就是洋尾人。李富归乡后致力于家乡公益事业,在莆田建了34座桥,还筑堤垦田,开办学堂亲自讲学,开创了白塘李氏文化。洋尾村2003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洋尾村水网密布,石桥飞架,村中古民居、古祠堂、古宫庙、古牌坊交错成趣,宜人风景中泛着悠悠古韵。漫步在洋尾村里,到处都能感受到“水”对洋尾的意义。

  湖畔的白塘科第坊始建于明代,梁枋上刻写着密密的名字和官职,是科第鼎盛的历史见证。古人从村里走水路岀去求功名,功成名就后同样从水路归来至白塘科第坊码头茗香告祖。

  当年李富是经水路把南方的特产运到北方积累了深厚的身家,后来他捐家财募三千子弟兵助力韩世忠抗敌,也是沿水路北上的。

  “洋尾村民像爱护家一样爱护这些河流,正是历代村民对白塘湖水系的保护让洋尾这个古村落得以在白塘湖畔绵延千年。”莆田市烟草专卖局驻洋尾村方志峰说。

  利用独特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洋尾村整治街巷、修缮古建、完善设施,开辟了名村古建游、泛舟白塘游、宗教民俗游、宗祠谒祖游及亲水休闲游等特色文旅项目。传统街巷风貌和肌理、砖条石的巷子又回来了;红瓦双坡屋顶、古祠堂燕尾脊等特色建筑更加凸显。

  正是看到家乡的变化,在阿根廷经商十多年的李勇携妻子回到了洋尾。他将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水云涧茶室。

  水云涧在一条小小的巷子里,很不起眼。但是走进院子一排临湖的落地窗足以让人惊艳一把,坐在茶室里,白塘的美景仿佛可以被人揽在怀里。远处夕阳洒在湖面上,泛起粼粼波光。

  问起开张三四个月来的情况,李勇连说了几个“很好”。茶室几乎每天都是客满,周末、节假日一室难求。

  水云涧也做餐饮。每周三个晚上,村里的晒谷场上摆起了流水席,三五十桌,热闹非凡。流水席要提前预订。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从莆田、涵江各处来到这里,伴着习习凉风享受乡野美味。

  李勇说,不仅他的生意好,每到流水席开张,村里许多人都来帮忙,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他有十多年没有回来了,去年回来发现村里变化太大了。“环境整洁干净,古街整修一新,白塘湖的美景把我留下来了。”李勇笑着说,下一步,他打算利用旁边村民空置的房子开民宿、咖啡厅,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也带动村里人一起致富。

  方志峰介绍,去年以来,洋尾村修建了生态停车场、农产品交易中心、滨河小公园等,两条古街也发展起来,新的业态如咖啡厅、茶室、研学中心等开始入驻其中。

  一千多年前李唐的后人来到洋尾村“逐水而居、环湖而生”,如今新一代的洋尾人,是勤奋如水,活泛如水,温婉如水。

  涵江地处福建沿海中部,北承福州都市圈,南连厦漳泉都市圈,有“东方威尼斯”“小上海”等美誉。境内山海平原兼备,湿地湖泊众多,河网水系纵横,境内的木兰溪、延寿溪、萩芦溪干流总长达65.8公里,流域总面积551.12平方公里,全区14个镇182个建制村都有河流经过,森林覆盖率高达68.1%。在这里,可览山之韵、海之美。

  这里不仅是史学家郑樵、御史江春霖、抗金英雄李富等名人故里,也有萝苜田、东大村等多元融合的古民居群落,见证了彼时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南洋贸易的繁荣。夹漈草堂、囊山寺井冈山十大美食、国欢寺、东方廿五坎、顺茂隆等遗迹,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婺源特产万年特产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土特产推荐 Copyright @ 2011-2018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013531号

联系QQ: 397195083 邮箱地址:3971950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