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与赣榆美食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1701年诞生于安徽全椒县科举世家探花第。嗣父吴霖起是一个老秀才,康熙二十五年(1686),选拔为贡生,康熙五十三年(1714),才被任命为地处苏鲁交界黄海之滨江苏赣榆县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14岁的吴敬梓跟随嗣父来到县衙所在地城里镇(赣马),就在县学中读书。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帝驾崩,雍正皇帝即位,丹阳美食一上台,就大批撤换朝臣,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吴霖起也未能幸免,被罢官回家,吴敬梓和妻子陶氏也随着嗣父一同返回故里。
吴敬梓从14岁到22岁,在赣榆生活了9年,也就是说,吴敬梓从少年到青年这一过渡时期,大部分是在赣榆度过的,和赣榆结下了不解之缘。赣榆的山川湖海,赣榆的风土人情,赣榆的方言俚语,赣榆的美食小吃,无不给吴敬梓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给他后来创作《儒林外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城里西南过去“两箭之地”,便是半路村,自古至今,这个村是有名的屠宰专业村,半数人家从事屠宰业,“胡屠户”式的人物大有人在。三百多年前,吴敬梓读书之余,常到半路村玩耍,耳濡目染“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屠宰场面,和粗鲁豪爽的屠户也常有交流。后来创作《儒林外史》时,文思泉涌,塑造出胡屠户这样令人捧腹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第三回描写:范进参加生员考试,考中了一个“破秀才”回家,母亲妻子皆大欢喜,丈人胡屠户不以为然,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与其说是“祝贺”,不如说是给自己准备酒肴。范进叫妻子把肠子煮了,烫了酒,胡屠户直吃到日西时分,吃得醉醺醺的。泗阳特产猪大肠,摆干洗净,不加作料,上锅煮熟,是“清煮大肠”,肥而不腻,喷香可口,很有咬头。“清煮大肠”,在今天的赣榆,也是人们喜爱的美食。小说中也多次写到“猪头肉”“猪蹄”“猪肚”“猪肺”“猪肝”“透肥的羊肉”“牛肉”等菜肴,也和吴敬梓常到半路村屠宰场切身感受有关吧。
《儒林外史》第二回:“和尚捧出茶盘——云片糕、红枣,和些瓜子、豆腐干、栗子、杂色糖,摆了两桌”。第六回描写:“严贡生坐在船上,忽然一时头晕上来,两眼昏花,口里作恶心,……严贡生将钥匙开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来,约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剥着吃了几片,将肚子揉着,放了两个大屁,登时好了。”吃剩的几片云片糕,“那掌舵驾长害馋痨病”,顺手牵羊拈来吃了,被严贡生诈称云片糕为“几百两银子合来的一料药”,讹了船费。第十一回:“今见邹吉甫来,……他儿子小二,手里拿着个布口袋,装了许多炒米、豆腐干,进来放下。”第四十二回:“又料理场食:月饼、蜜橙糕、莲米、圆眼肉、人参、炒米、酱瓜、丹阳美食生姜、板鸭。”且不说红枣、瓜子、豆腐干、栗子、杂色糖、炒米、月饼、莲米这些赣榆司空见惯的点心美食,云片糕是赣榆有名的糕点,一片一片,薄如纸片,状如白云,小长方形精致包装,拨开即食,酥甜糯香,人人爱吃。酱瓜是赣榆著名的传统特产,工序复杂,做工精细,腌渍闷制,不停晾晒,月余酿成,葱脆可口,香味扑鼻,是上好的小菜,明清时是贡品,如今也是畅销各地。
第十七回:“景兰江叫了一卖(一份)一钱二分银子的杂脍,两碟小吃。那小吃,一样是炒肉皮,一样就是黄豆芽。”第二十一回:“牛老爹店里卖的有现成的百益酒,烫了一壶,拨出两块豆腐乳和些笋干、大头菜,摆在柜台上,两人吃着。”笋干、大头菜、豆腐乳、黄豆芽,是家常菜,不用多说。炒肉皮用的是经过加工的猪肉皮,炒出来耐嚼好吃。杂脍是多种食材做的汤菜,讲究用料火候。这两个菜做工精细,味道鲜美,如今,食客下饭店,也会点这两个菜。
城里东边十多里,就是黄海的海州湾,吴敬梓喜欢大海,经常到海边观潮,也时常品尝海鲜。《儒林外史》自然也缺不了海鲜的描写。第十四回:“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柜台上盘子里盛着滚热的蹄子、海参、糟鸭、沭阳特产鲜鱼,锅里煮着馄饨,蒸笼上蒸着极大的馒头。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第二十八回:“季恬逸出去了一会,带着一个走堂的,捧着四壶酒,四个碟子来:一碟香肠,一碟盐水虾,一碟水鸡腿,一碟海蜇,摆在桌上。”海参、盐水虾、丹阳美食海蜇,这都是盛产在海州湾的海鲜,就是如今的餐馆,也是上等的海味。吴敬梓不仅游览大海,品尝海鲜,还触景生情,写了一首五言律诗《观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