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可不止眼镜有名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剧
说起丹阳,大家可能会想到那里的眼镜,但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丹阳“特产”
“丹剧”的前身是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曲艺“啷当”。根据史料记载,它是由丹阳善增观中的道士发起,及后在清代道光年间开始盛行。苏州高新虎丘美食
啷当说唱在丹阳乡村相当流行,在丹阳民间甚至有这么一句农谚语:“黄秧下田谷进仓, 打麦场上笃啷当”。
“啷当” 鼎盛的时候就是民国时期。民国20年(1931年) ,“丹阳县啷当总传习所”正式成立,在抗战前夕,学满出师的艺人多达三百一十七人。当时啷当艺人的足迹除了丹阳各地外,还遍及周边市县。
创作方面,流行的曲目数目亦在当时大增。曲目由原来的“大小三十六”, 增加成了“七十二记、四十八滩头”,其中包括懒婆娘、白蛇精、夸新妇等“滩头”(唱正段之前的话家常),还有就是绣福记、青楼记等长篇说唱的“本头”。
一直到建国后,“啷当”才演变成“丹剧”。1958年, 由于丹阳开掘运河, 大运河水利工程指挥部宣传队经常下到各个工地慰问演出, 当中以“啷当”演出的文艺节目很受欢迎。因此, 县文化馆成立了“丹阳县啷当剧团”, 同时又安排了人员收集归纳丹阳民间的音乐和别具地域特色的音调,这才慢慢形成了丹剧。
唱腔方面,因为丹剧是来源于“啷当”,所以“啷当调”是丹剧最基本的唱腔,这腔调的首尾两句具有丰富多变的节奏 ,委婉而下行的拖腔 ,宛如丘陵舒缓起伏的旋律线。在“啷当调”的基础之上,“云阳调”和“花名调”也被开发成为另外两种基本唱腔。
丹剧也有一些特别的唱腔,苏州高新虎丘美食如“梅花调”和“雪花飘飘调”等,这些都被称为“特殊色彩调”,它们是汲取了丹阳地区独特和丰富的的民歌、秧歌、佛曲、劳动号子等音乐精华开发而成。“特殊色彩调”使丹剧与其他剧相比更显独树一帜。
表现体系方面,丹剧不同于大部分戏曲,它是主要为女小生体系,倾向于女性声腔。这是因为丹剧音乐曲调明快且高亢, 且特别要求小生的唱功能达到“喉音清越而气长”, 表演时需要藉助一种既要细又要尖的真假声唱法来展现剧中角色的文静、儒雅,而丹剧诞生初期缺乏优秀的男小生, 所以最后建立了女小生体系,使丹剧更独特。
丹剧有不少作品都有一定的成就,例如原创作品现代丹剧《野塘婚礼》参加全国稀有剧种调演获演员和演出奖;现代丹剧《大哥你好》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丹剧小戏《称婆婆》亦获全国“群星奖”金奖等,充分显示丹剧有着高度的艺术价值。
在今年紫金文化艺术节,丹阳市戏剧总团将会带着丹剧《啷当与你拉家常》在南京市文化馆大剧院与观众见面。
据了解,《啷当与你拉家常》是花了三年打造的镇江和丹阳两级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由著名剧作家袁连成执笔,中国评剧院导演韩剑英执导。剧目诉说了几个家庭的离合悲欢,讲述了三代艺人的命运沉浮,其背后想表达的正是以剧目推动丹剧传承、传播和发展振兴的理念,以戏曲艺人命运来反映国家革命建设发展历程的创作思路。
如果大家想支持本地戏剧,或是想更了解丹剧的风采,就切勿错过即将在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演出的丹剧《啷当与你拉家常》!
(本文内容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浅谈丹剧艺术特色及其局限》,丹阳日报;编辑/实习记者 唐颖心)
26日开始,位于北京市与河北省交界处的北运河杨洼船闸进入有水系统联合调试,预计6月初完成调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