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有家父子烧饼店 卖了20多年烧饼 食客每天都
“世南小学对面的‘父子烧饼店’,每天早上都是排长队的。”经常回余姚娘家的铁蛋妈妈认为,余姚的“父子烧饼”肯定属于人气美食,清早买个烧饼每天都要排队等候。余姚美食多多,比如梁弄大糕、余姚黄鱼面等名声显赫,都是早餐里的上品,这简简单单的烧饼缘何如此受余姚人的青睐?
一个秋雨绵绵的早晨,记者赶上去余姚最早的一班城际列车,出了余姚站,马上直奔目的地。一说去吃烧饼,司机熟门熟路,还提醒记者:“‘父子烧饼店’在余姚名气很大,每天都要排队的。”
8点半,记者赶到店里,食客的确不少,小店内几乎无空位,顾客三三两两围着烧饼炉子。
“父子烧饼店”在余姚新西门路上,靠近裕丰花园和世南小学。作为早餐店,店面较为体面,烧饼炉子装上了烟管,炉子上铺满了刚出炉的烧饼,旁边放着一口炸油条的锅,炉子后面的案板上放着一团团的面团、油酥、猪油馅儿、葱花等。
记者看了一下墙上的价目表,这家小店早餐品种简单,也就烧饼、油条和豆浆。记者点了一份咸豆浆、一根油条和一个椒盐饼,单价分别为2元、2元和2.5元。刚出炉的烧饼外壳略黄,沾满了密密的芝麻,一口咬下很是香脆。温州美食
“烧饼有三种口味,椭圆形的是甜饼,馅儿加了白糖;圆饼中间洒了少许黑芝麻的是椒盐味的,这两种都是素饼,口感略干。表面洒的全是白芝麻的圆饼是葱油口味,馅儿加了猪油,更香也更滋润。”老板娘陈香妹介绍道。
店主朱卫星略胖,看上去约莫60岁,拿着一双很长的筷子,慢悠悠地炸着油条。儿子朱建军只穿个背心,拿着火钳探身从炉子里捞烧饼。儿媳妇蒋钢琴拿着擀面杖在一旁忙着摊饼胚。
炉子上一壶豆浆已经烧开,陈香妹忙着给食客倒豆浆。她告诉记者,一早来吃早餐的人很多,有的小学生每天都到店里吃早餐和放学点心。
蒋钢琴说,他们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忙开了,磨豆子、做油酥,到四五点钟,火热的烧饼和豆浆就可以上桌待客。现在每天清晨5点多就有居民来吃早点,夏天则更早。“有些是医院下夜班的医护人员,有些是赶去进货的生意人,一般6点左右顾客就要开始排队,7点以后人会少一些,到10点可以休息一会。下午2点半又要开始排队,一般要排到下午4点,直到傍晚6点左右基本结束。”她粗粗算了一下,一天下来,油条可以卖出1000根,烧饼可以卖出3000只左右。
蒋钢琴说,他们老家在早点之乡仙居淡竹,那里很多村民擅长早餐生意。朱卫星一家在上世纪90年代中就来余姚做早餐生意。温州美食刚到余姚时,老朱夫妇用板车推着烧饼炉子沿街叫卖。
干了三四年流动摊贩,老朱手头存了点小钱,就在经常出摊的地方租下一个简陋的小铺子。小店开张后,生意明显好了许多,附近居民经常光顾,生意越来越红火。
“当时很多做早餐生意的都是推着板车四处叫卖,他们认为这样不用付房租,可以省点钱,殊不知有了固定店铺,客源更稳定,挣得远比付的房租钱多得多。”蒋钢琴笑着说,当时城管还以他们家为榜样去劝说流动摊贩。
2010年,他们搬到了现在的位置,并正式命名为“父子烧饼”,从此他们在当地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亮。
说起卖了20多年早餐的变化,老朱很低调地说,品种和口味一直没啥改变,只是每只烧饼的价格从0.4元涨到了2.5元。
当然,变化的远不止这些,比如小朱刚到余姚时才十四五岁,现在已是一双儿女的父亲。而且他们在余姚还买了店面和住房,一家人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记者采访结束时,听说朱卫星的女儿也在余姚开起了“父女烧饼店”,生意也非常不错。
“世南小学对面的‘父子烧饼店’,每天早上都是排长队的。”经常回余姚娘家的铁蛋妈妈认为,余姚的“父子烧饼”肯定属于人气美食,清早买个烧饼每天都要排队等候。余姚美食多多,比如梁弄大糕、余姚黄鱼面等名声显赫,都是早餐里的上品,这简简单单的烧饼缘何如此受余姚人的青睐?
一个秋雨绵绵的早晨,记者赶上去余姚最早的一班城际列车,出了余姚站,马上直奔目的地。一说去吃烧饼,司机熟门熟路,还提醒记者:“‘父子烧饼店’在余姚名气很大,每天都要排队的。”
8点半,记者赶到店里,食客的确不少,小店内几乎无空位,顾客三三两两围着烧饼炉子。
“父子烧饼店”在余姚新西门路上,靠近裕丰花园和世南小学。作为早餐店,店面较为体面,烧饼炉子装上了烟管,炉子上铺满了刚出炉的烧饼,旁边放着一口炸油条的锅,炉子后面的案板上放着一团团的面团、油酥、猪油馅儿、葱花等。
记者看了一下墙上的价目表,这家小店早餐品种简单,也就烧饼、油条和豆浆。记者点了一份咸豆浆、一根油条和一个椒盐饼,单价分别为2元、2元和2.5元。刚出炉的烧饼外壳略黄,沾满了密密的芝麻,一口咬下很是香脆。温州美食
“烧饼有三种口味,椭圆形的是甜饼,馅儿加了白糖;圆饼中间洒了少许黑芝麻的是椒盐味的,这两种都是素饼,口感略干。表面洒的全是白芝麻的圆饼是葱油口味,馅儿加了猪油,更香也更滋润。”老板娘陈香妹介绍道。
店主朱卫星略胖,看上去约莫60岁,拿着一双很长的筷子,慢悠悠地炸着油条。儿子朱建军只穿个背心,拿着火钳探身从炉子里捞烧饼。儿媳妇蒋钢琴拿着擀面杖在一旁忙着摊饼胚。
炉子上一壶豆浆已经烧开,陈香妹忙着给食客倒豆浆。她告诉记者,一早来吃早餐的人很多,有的小学生每天都到店里吃早餐和放学点心。
蒋钢琴说,他们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忙开了,磨豆子、做油酥,到四五点钟,火热的烧饼和豆浆就可以上桌待客。现在每天清晨5点多就有居民来吃早点,夏天则更早。“有些是医院下夜班的医护人员,有些是赶去进货的生意人,一般6点左右顾客就要开始排队,7点以后人会少一些,到10点可以休息一会。下午2点半又要开始排队,一般要排到下午4点,直到傍晚6点左右基本结束。”她粗粗算了一下,一天下来,油条可以卖出1000根,烧饼可以卖出3000只左右。
蒋钢琴说,他们老家在早点之乡仙居淡竹,那里很多村民擅长早餐生意。朱卫星一家在上世纪90年代中就来余姚做早餐生意。刚到余姚时,老朱夫妇用板车推着烧饼炉子沿街叫卖。
干了三四年流动摊贩,老朱手头存了点小钱,就在经常出摊的地方租下一个简陋的小铺子。小店开张后,生意明显好了许多,附近居民经常光顾,生意越来越红火。
“当时很多做早餐生意的都是推着板车四处叫卖,他们认为这样不用付房租,可以省点钱,殊不知有了固定店铺,客源更稳定,挣得远比付的房租钱多得多。”蒋钢琴笑着说,当时城管还以他们家为榜样去劝说流动摊贩。
2010年,他们搬到了现在的位置,并正式命名为“父子烧饼”,从此他们在当地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亮。
说起卖了20多年早餐的变化,老朱很低调地说,品种和口味一直没啥改变,只是每只烧饼的价格从0.4元涨到了2.5元。
当然,变化的远不止这些,比如小朱刚到余姚时才十四五岁,现在已是一双儿女的父亲。而且他们在余姚还买了店面和住房,一家人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记者采访结束时,听说朱卫星的女儿也在余姚开起了“父女烧饼店”,生意也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