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温州特色
这几年,温州日报不断增强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意识,通过创新主题报道的理念、路径和机制,把新闻精品意识贯穿于主题报道的各个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08年开始,温州日报每年都有重大主题报道稿件在浙江新闻奖评选中获奖,如2008年度组织策划的“敢为天下先 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连续报道”获得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一等奖;2009年度“民企突围温州报告” 系列报道荣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二等奖;2010年度重磅推出的“十问温州发展”和“看世博·温州叩问”,分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类和系列报道类一等奖,“十问温州发展”还被推荐参选中国新闻奖。
回顾总结这几年的新闻实践,我们深切感到,要打造党报的优势品牌,必须在做大做强做活重大主题报道方面做足文章。
做好主题报道,首先在认识上要深化。我们认为,主题报道既是一个非做不可的宣传题材,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新闻资源。特别在网络和都市生活类报纸的挤压下,主题报道已经成为党报在新闻竞争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战略高地。
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温州日报非常重视重大主题的策划和创新,每年都要精心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主题报道,着力把主题报道作为党报的优势品牌来打造。在运作方式上,围绕中心工作进行主动策划,提出了“早知晓、早介入、早策划”的“三早”策略。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推行“年初建帐、年中查账、年终交帐”的“三帐”模式。即年初由总编主持召开采编大会,要求每个采访部室主任登台表态,提出全年要重点抓好的报道题材,为主题报道“建帐”;年中,召开多次层面的“诸葛亮会”,在采编人员中开展“头脑风暴”,对各个板块推出的主题报道进行评点,并集中大家智慧为报道“支招”;年终进行“回头看”,评选年度主题报道好新闻,对优秀作品和人员进行嘉奖。
如去年底,温州市委提出要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活动,市里最初的想法是要我们搞一个“解放思想大家谈”之类的报道,后来进行沟通协商之后,几经策划讨论,大胆提出了“十问温州发展”的报道思路,对制约温州发展的十个方面突出问题进行深刻叩问。我们这种既体现宣传意图、又不机械执行的做法,把宣传和新闻较好地结合起来,既及时、准确地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意图,又给我们新闻创新以广阔空间。
如何吃透“两头”,即既吃透报道主题的背景、意义,同时结合本地经济社会的实际,使重大主题报道“上接天气,武义美食下接地气”,特别是使报道“特色落地”,独树一帜,做得与别人不同,十分关键。
这几年,温州日报在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上坚持挖掘温州本土元素,寓重大主题于地方特色之中,把重大主题报道做成社会热点、群众关注的焦点,重大主题报道走出了一条富有温州特色的路子。如在策划改革开放30周年的报道时,紧紧抓住温州人特有的“敢为天下先”精神这根主线年这个节点之上,分为“温度 名记名家看温州”、“刻度 温州风云录”、“热度 征选风云30人30事”、“高度 30年后看温州”四个章节,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温州人走过的路,展示今日温州创业创新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30年温州的发展前景,使整个报道前后连贯、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特别是在报道第一阶段,我们采访到了如、杜润生、刘锡荣、周瑞金、南怀谨、艾丰、龙永图等一批在温州发展的关键时候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的重量级人物,大大提升了这组报道的含金量和影响力。
当然,地方特色不是简单的随乡入俗,而是要立足本土,武义美食凸现亮点。2009年,金融危机笼罩全球,温州的民营经济,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我们认为,温州作为民营经济之都,在这个时候的表现和作为,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媒体在这个关键时刻必须有所作为。经过深入调研,我们抓住温州民企在这场危机中的种种突围这个亮点,策划推出了《民企突围的温州报告》系列报道,陆续推出的《名购:政企联动的温州样本》、《华峰:逆势投资的温州力量》、《通领:产业转身的温州智慧》、《人民电器:拓展新市场的温州潜力》等8组稿件,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样本,向各方作出了响亮的回答:温州民企挟国家扶持政策之势,发扬温州人“亮剑”精神,果敢出手,化危为机,率先走出了一条突围之路。
注重策划载体和报道形式的创新,是我们做好主题报道的又一追求。如获得2010年度浙江新闻奖一等奖的《看世博,温州叩问》系列报道,我们以世博带给温州启示为切入点,紧扣“叩问”两字拓展主题,带着思辨眼光看上海世博会展示的“城市”、“生活”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理念,通过报道拉近世博与温州的时空距离。在报道形式上,我们采取一、二版联动,在一版刊发《温州叩问》综述文章,在二版推出“双城记”专栏,围绕每篇叩问的中心话题,介绍上海、温州两座城市面对同一个城市发展问题的得与失,图文并茂,各有侧重,深化主题,形成强烈的版面语言。
主题报道由于话题较大较硬,往往会做成“说教片”。为了提高主题报道的说服力和可读性,我们在报道思路上,不是一味站在党委政府的角度说话,而是注重主题报道的民生效应,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关切,关照相关社会问题的现实困局及其求解之道,增强主题报道的立体感和群众关切度。
2011年,温州在全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拆违活动。为了配合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在全市拆违启动之时,重磅推出了《温州突“违”》的特刊,分深度、地理、回访、影像、直击、特写、服务等七个章节,对温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此次拆违进行全景式透视。紧接着,我们在一版显著位置推出了《温州突“违”一线报告》的系列报道,武义美食选择各地在拆违行动中,钉子户强制拆、党员带头拆、部门主动拆、群众自己拆等各个方面的典型例子,以“个案+评论”的形式,对此次拆违行动进行了有力的呼应。同时,为了帮助解决群众的心头之惑和部分人的抵触心理,选择部分案例推出《举案说拆违》的系列报道,从经济学、社会学的角度,给拆迁户算一算发展账、经济账和社会道义账,以及反映他们在拆违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整个报道,报社没有自说自话,而是站在中立的角度,较好地回应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关切,收到了各个方面的一致好评。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专门做出批示,认为温州日报的拆违报道有理有节有情,以事实说话,以点评见长,角度新,挖掘深,对推动中心工作起到很好作用。
做大做强主题报道,要有一个灵活机动的运作机制保障。温州日报编委会一直强调,好的题材一定要让强的记者去写,要让好的编辑去编,要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围绕着生产、宣传新闻精品的各个环节,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机制。
一是搭建竞技平台。凡是重大主题报道,我们均采用“项目招标制”。经过同台竞技获得报道牵头的“项目经理”(牵头人可以是部室主任、主编,也可以是普通记者、编辑),经编委会授权,可以不受部室限制,在整个编辑部“招兵买马”,自由组阁,组成一个临时性的“项目编辑部”,具体负责整个报道的采编。对社会影响比较好的报道,总编及时给予“项目组”嘉奖,这样就大大调动了一线采编人员参与主题报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建立核心记者制。为了避免骨干记者走上行政岗位不写稿的局面,温州日报有一个硬性规定,中层干部每个月必须要完成一定量的写稿任务。这几年,凡是重大主题和好的题材,要求部主任和骨干记者带着其他记者上一线“操刀”采写,确保重大主题报道的质量。
三是延伸主题报道社会效果。为了扩大主题报道的社会效果,我们专门设立了活动策划部,围绕一些重大主题报道开展社会活动。如在“敢为天下先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报道过程中,我们同步开展了“改革开放30年风云温商百人榜”大型系列评选活动,其间群众短信投票累计215万票,打破温州有史以来任何一个活动投票的纪录。 (作者:温州日报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