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涟水高沟镇全力打造扁担村特色田园乡村
近年来,江苏淮安市涟水县高沟镇扁担村紧紧围绕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标准,以今世缘4A级景区为依托,围绕培育特色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塑造特色风貌、加强乡村治理、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充分挖掘美丽乡村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打造一个集休闲观光、采摘垂钓、购物娱乐、游玩养心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2017年初,扁担村被列为涟水县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示范点策划范围4294亩,其中核心区面积1053亩;2018年12月,获批省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试点。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高起点谋划特色田园乡村。试点以来,县镇两级领导高度重视,相继成立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县委办、政府办、财政、住建、交通、水利等为成员工作领导小组,高沟镇也成立了镇长为组长的专班工作组,细化分工任务,明确各自职责,主动靠前推动,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领导。该镇秉承大家设计、专家建设的理念,将科学的规划作为引领项目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聘请省城乡设计院,统筹考虑扁担村的地形地貌、水系现状、村庄特色等因素并与扁担历史文化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设计扁担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做到既有融合,又不失个性,形成了扁担的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
二是聚焦特色产业,高质效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今世缘4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把扁担村的旅游产业纳入今世缘工业旅游总体规划共同打造。今世缘投入资金300万元,以扁担河风光带为核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土特产超市、生态停车场、景观水车、村道绿化等休闲旅游观光项目,每天都会吸引大量的垂钓爱好者,每天夜幕降临后,扁担河的休闲广场上都会聚集大批的烧烤游客。发展蚕桑产业。扁担历来有栽桑养蚕的传统优势,引进江苏科技大学蚕桑研究所技术指导,投入800万元实施蚕桑产业园项目,2019年9月投入使用,已吸引周边3个村120多人到园区打工,其中低收入户36人,务工百姓每天人均收入90元,百姓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并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3万元。发展螃蟹产业。该项目占地100亩,投资近100万元,种植桃树500棵,投放蟹苗近10万只,是探索桃果种植和螃蟹养殖相结合的新模式,把产业建成景观。年可产生经济效益50万元,可带动20户农户人均增收2万元,可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发展瓜蒌产业。港闸美食瓜蒌项目占地1200亩,由本村乡贤徐海波返乡投资1000万元建设,该项目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共为低收入户及周边民提供200个就业岗位,有效等帮助低收入户脱贫。扁担在做强产业的同时,还注重品牌打造,还注册了“扁担村”“扁担河”“扁担印象”“扁担姑娘”等50件商标,有效提升扁担对外知名度,保留乡村韵味。
三是注重生态环保,高水平打造美丽宜居村庄。扁担村积极响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号召,以“绿色”“生态”“宜居”为目标,结合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项目,严格按照“三清一治一改”的要求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对村内的垃圾清运、空间杂物、黑臭水体、闲置的猪圈禽舍和农户旱厕等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治。全村535户已经完成户厕无害化改造,拆除破败房屋、闲置畜禽舍等200余处,疏浚河道土方1万余方,开展专项整治100余次,清理家前屋后、河道沟渠、树丛竹林等卫生死角不计其数。围绕扁担河生态景区,加强沿扁担河两侧的景观提升工程,还原村内芦苇依依的原生环境,优化水、居、田、园共生格局,做到水清岸绿,景色宜人。
四是立足精准定位,高标准建设别具一格扁担。扁担特色田园乡村涉及扁担村6个村民小组,共302户、1420人,用地规模约70公顷,是该镇规划保留发展村庄,项目共投入2800万元。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整治、市政管线改造、港闸美食照明改造等工程,安装路灯176盏、庭院灯4盏,铺设污水管线 m²;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完成扁担河绿化整治、村庄内部沟塘绿化整治、垂钓中心绿化整治,种植乔木2429株、灌木26941m²、菜地篱笆11387 m²;放大休闲旅游效应,铺设休闲步道约4000米,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墙画 2587平方米、核心区278户立面改造近10万平方米、核心区主干道提档升级36000平方米,村史馆、游客接待中心、土特产超市、生态停车场、木栈道、污水处理厂、标准旅游公厕等已全部投入使用;充分挖掘古村风貌,醉乡忆乡主题民宿、六度佛缘、古桑新生、熊出没餐厅、集中居住点插花建设工程等特色项目已完成全部建成。村民实现了“开门即景”的人居生活环境。
五是加强乡村治理,高要求推动和谐善治家园。高标准建成全县首家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红白理事会、志愿者驿站、健身室21个功能室,组建文明志愿队12支,常态化开展好人评选、文明清洁户评选、政策宣讲、志愿服务、科技科普等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创新“警网+网格”社会治理模式,依托挂片民警、专兼职网格员和党员志愿者巡防队,对村域范围内进行不间断巡逻,为全村营造安定和谐的环境。在全市率先试点“红色代办”制度,党员干部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年龄较大、在外打工的群体代办各类事项,累计为500余名群众代办615件事项,不断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组建“夕阳红”老年舞蹈队,搭建乡村大舞台,经常性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辐射周边群众上千人,持续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村民崇文尚礼,以朴实的民风教化乡里,形成人文生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