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折温柔
豆折是民间特产。豆折主要原料是大米或糯米,苏州十大美食辅助原料有绿豆、黄豆、荞麦等。“折”字顾名思义,是食物成形稍冷后折上几折,再切成丝,晒干。豆折是以家庭为单位流传下来的民间小吃,所采用的原料不尽相同,各家各户各有各的风味。在我的家乡安陆,豆折是由大米和绿豆混合加工而成的,晒干后变成灰色,有点像市场上卖的红薯粉。
做豆折的前一天,先要用冷水将大米和绿豆分别浸泡。大米和绿豆的比例要控制得当,如果绿豆太少,豆折颜色、口感、韧性都会打折扣。大米和绿豆浸泡差不多一天,便混合到一起磨浆。在我离开故乡之前,乡亲们一直都用石磨磨浆,用机器打浆是后来才有的事。
磨浆考验人的技巧和性子。一般由两人配合,一人站着推磨,一人坐着,用小勺子一勺一勺地将浸泡好的大米和绿豆,送进石磨上的小洞里。随着石磨轻盈转动,白中带绿的米浆形成一个圆形瀑布,流泻到石磨底下事先放置的大木盆里。木盆里的浆越来越多,不多时就成了一个白色的“小湖泊”。当“湖泊”有了大半盆时,再将米浆转移到木桶中。
米浆全部磨好了,烫豆折才算正式开始。烫豆折的人大多是村里的高手,技法纯熟,而我母亲正好是其中之一。她将两口铁锅刷得油光锃亮,用勺子搅动灶台上木桶里的米浆,满满地舀一勺,手腕一转,在铁锅上方画一个圆圈,“嗞嗞”几声,烧得滚烫的锅里就布满了米浆。用蚌壳沿着锅边把米浆铺均匀,盖上锅盖。然后,又转到另一口锅。如此轮流起锅,往往一口锅里下浆,另一口锅里的豆折已经熟了。
母亲揭开锅盖,熟练地将热气腾腾的豆折边沿抓住,往上一提,像圆月一般清香扑鼻的豆折起锅了。“啪”的一声,豆折准确地落在簸箕上。如此轮流下浆、起锅,母亲的动作娴熟得像魔术师变戏法。我们小孩子大多负责搬运豆折。苏州十大美食豆折薄薄的,黄中泛着青丝,冷风一吹就不那么烫了。我的大姑、二姨或邻居大婶坐在条凳上,熟练地滚动卷折,将豆折切成丝状。不一会儿,堂屋的大簸箕里、竹床上摊满了变凉变硬的豆丝。
豆折做完了,母亲选上几张形状好的豆折,一折再折,送到左邻右舍,邀大家一起品尝美味。时光在灶间的氤氲中柔软,烟火在豆折的传递里温暖。
为了给孩子们解馋,烫到最后,母亲会弄几块豆折让大家品尝。这样的豆折两面都烙得金黄,吃起来更加香。母亲在豆折上淋几滴油,撒上咸菜、葱花、大蒜、辣子粉等,盖上锅盖焖一会儿。出锅后,横着一对折,又竖着一对折,锅铲一铲,往瓷碗里一放。我们不待母亲递过来,早一把抓在手里,不顾滚烫,开始啃起那热乎乎、香喷喷的豆折。
豆折常见的吃法除了炒之外,还有煮、炸等做法。晒干的豆折,在瓦罐里能保存很长时间。无论是自己吃还是招待客人,都是佳品。豆折下锅,加上鸡蛋和肉丝,类似于面条一样,苏州十大美食但比面条更美味;也可以配上各种辅料,如腊肉、咸菜之类,熬一锅热腾腾的浓汤,盛上一碗,喝进肚里,浑身上下暖融融的,说有多舒畅就有多舒畅。
当然,炸着吃味道也不错。母亲通常在年底制作炒米时顺便炸一点豆折,丰富家中的年货。干净的细沙在锅中炒得滚烫,放入适量干豆折,不断搅动,豆折在沙中翻滚,受热后膨胀,慢慢变得金黄。炸好的豆折倒入簸箕,摊冷。吃一块,焦脆清香,是最妙的零食。
简单的食材,依靠勤劳和智慧,便可做出人人称赞的佳肴。如今,烫豆折的人越来越少了,只有在故乡的餐桌上方能觅到它的踪影,嗅到它的芳香,让人不免惆怅。有人说,所谓乡愁,大约就是怀念故乡美食的味道。就像豆折,一旦提及,它就在我们的记忆里飘香,在舌尖上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