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黄河观凌周文化旅游活动即将启动
本报讯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沉睡了一个冬天的黄河,即将进入流凌的季节。“赏黄河奇观·看包头流凌”内蒙古包头市黄河观凌周文化旅游活动将于近日举办,活动期间将举办开河文化旅游活动开幕式、逛开河庙会、我来包头看黄河摄影系列活动、大河之北音乐嘉年华、全民“云观凌”直播等多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
“3,2,1……茄子!”黄河沿岸,市民徐女士朝着家人喊起了倒计时。随着快门落下,一张“打卡照”拍摄完成。记者看到,从黄河风情街入口开始,设置了10个拍照打卡点位,游客在欣赏黄河美景的同时,也可以将优美风景和幸福时刻留存。这种有趣的新体验,让徐女士一家在这里玩得不亦乐乎。
据了解,黄河开河文化旅游活动在黄河风情园、画匠营子村、黄河大桥两侧3块场地同步开展,形成2+1两街一带的空间格局。黄河风情园采取“行进式+点状型”演艺形式,设置“黄河民俗、国潮汉服、问答黄河古今”三个点状型演艺空间,还原黄河水旱码头市集的沉浸式氛围场景,开展“品鉴黄河味”黄河十大鱼馆、十大美食评选等活动。画匠营子村以“黄河大集包头味”为题,导入包头本地小吃和黄河沿岸特色美食,开展“包头有礼”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销和包头市知名书法家、画家、民间艺术家现场采风创作展示等活动。黄河大桥两侧以“开河喜事”为题,组织摄影爱好者、市民、游客开展与黄河有关的主题摄影活动,搭建“云观凌”全民线上直播间,对黄河流凌现场进行全程直播。
据包头市文旅集团黄河风情园和黄河大集负责人武洁介绍,截至目前,黄河风情园开幕式主会场、情景剧舞台、儿童游乐区、黄河鱼馆以及集市摊位都已筹备完毕。“本次活动将充分展示黄河流凌壮观景象、弘扬黄河文化,把具有原生态魅力的黄河文化旅游打造成宣传包头市的靓丽名片,希望各地游客走进包头游玩,感受独特的黄河魅力。”武洁说。(记者 刘晓婷)
12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称,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在广东珠海深水装备制造基地建造完工。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人工智能可落地场景非常多,从挖掘客户痛点需求,到提供完整端到端的技术、产品、平台方案,需要比较长的周期。未来,我们将持续努力,让人工智能助力美好生活。
未来正宁特产,我们计划在天津建立一个气象中心,用我们自己的数据,为全世界用户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
生态振兴是乡村“五大振兴”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结合点碌曲特产。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前不久,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作为科普场馆类入选2023年“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
无论是颠覆性技术自身的创新突破,还是利用颠覆性技术研发新产品、实现新产品的大规模应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力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创造更多新产品,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会更加强劲。
闫建斌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围绕紫杉醇生物合成及相关工作,他带领团队钻研了近10年。
相关研究成果日前以《单分子自由基中量子自旋转换的调控》为题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如何进一步打通区域协调发展“经络”?如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进行探讨。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特点是创新。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生产力革新突破,进而催生新的产业形态。”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代表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
当前,大模型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商业应用正在加速落地,已成为数字经济领域的新兴产业之一,但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仍不完备。建议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构建安全完备的AI治理政策体系。
履职7年,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吕春祥代表每年都会提出碳纤维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议案,同时不断延伸履职触角。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3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上空,一群雨燕飞过蓝天,衔来春意渐浓的讯息。王路还提到,要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大布局等。她建议,进一步提升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万泉代表表示,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
过去一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乡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科技和装备支撑稳步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如何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本刊特邀请代表委员畅谈观察和思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1.3亿人,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6.4%,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6.5%。农村养老是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