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网24小时:相约在方前
立秋刚过,余夏未尽。在恰好的季节,“心动浙江之心,断网遇见爱”第二期磐安美食篇如约而至。8月17日至18日,吴兴特产6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单身男女,与手机暂别24小时,前往始丰溪畔的鱼米之乡、戏迷小镇——方前镇,品尝地道美食、体验戏曲魅力,远离城市纷扰,在秀山丽水里捕获灵感和思绪。
方前镇磐果园文化俱乐部内,由葡萄架搭起的休闲长廊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开辟了一处荫凉地。长廊两侧是火龙果园,一桩桩火龙果藤架上,挂着一个个紫红色的火龙果,在绿意的包裹下,显得分外诱人。
向果园进发,采摘夏日果实。率先进入园内的袁豪枫忍不住摘下一个火龙果,当即剥开,大口品尝起来。“在这样的夏日,吃一口清甜的火龙果是最合适不过了。”他裂开嘴憨笑着,鲜红的汁水在唇齿间晕染开来,他却丝毫不在意。“在果园里吃最新鲜的水果,过瘾!”
“左手扶住,右手拿剪刀在果柄和枝条连接处剪下……”磐果园业主孔丽梅热情地在一旁指导队员们采摘。作为省内第一家水果文化俱乐部的农业基地,磐果园文化俱乐部实现“种植+”,将其打造成集采摘、休闲、销售、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果园。“现在果园里种植有火龙果、猕猴桃、沙糖桔、金桔、芭乐等多种水果,一年四季,无论哪个季节,只要有客人来,我们都有最新鲜的水果备着。”
晚饭时间到了,孔丽梅又忙着在阳光餐厅里教队员们如何制作馒头。方前馒头是磐安美食一绝,古法制作,口味独特。在现有基础上,方前人又进行了改良创新,用火龙果汁和面的彩色馒头,色相诱人,令人胃口大开。
队员们见了纷纷上阵,学做高难度的花卷和馒头。还有队员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彩色面团捏出栩栩如生的动物。“感觉像是回到了小时候玩彩泥,很纯粹,很开心。”王欢欢指着桌上用彩色面团制作而成的葡萄串笑道。
另一边,厨房内,一行人分成6组,各自领取食材后在土灶台上“大显身手”,豆腐西施、酸辣白菜、红烧土鸡……“整盆倒下去!翻炒!”“锅里水快烧开了,土鸡剁好了吗?”在吵吵闹闹中,队员们制作着本土的“美食盛宴”。
磐安的夜,深邃宁静,星空斑斓。年轻人围着篝火,狂欢夏夜。唱歌、诗朗诵……十八般武艺,各显身手。在欢声笑语中,拉近彼此的距离。夜晚入住共享农屋,吹进窗户的习习凉风携带着田园气息。
戏迷小镇在方前,戏迷最多在后朱。后朱村的早晨是属于戏曲的,一大早婉婉转转的唱段,悠悠扬扬飘进共享农屋,轻轻柔柔地唤醒了所有人。
方前镇戏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基本村村都有戏班子,村民对戏曲的爱好植根于心,方前镇因此有了“戏迷小镇”的美称。从去年5月12日推出第一期周末戏迷大联欢开始,杭州武林新星越剧联谊会、台州市越剧戚毕艺术委员会及各地戏曲名家,纷纷走进方前,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
在方前这个戏曲味十足的小镇里,男女老少,或多或少,都能哼唱上几句,而离开手机的60位单身男女又将如何醉心于戏曲的世界,来一场与众不同的“约会”?
在戏台上,杨文娇仅仅看了一遍《天仙配》,就对8人组戏曲舞蹈编排了然于心了。她与大家约定,既然要演就要演得最好,呈现一番完美的舞姿给观众。舞袖、走位、唱腔,眉眼间的认真让戏曲表演变得有模有样,“我大学专业是中国舞,有一定的舞蹈功底,戏曲虽然没有过多涉及,但艺术的世界是相通的。”
这场与戏曲文化的短暂“邂逅”,让杨文娇迷上了戏曲。她说:“这是我第一次穿戏服,唱戏曲,但绝不是最后一次。”
戏曲小组中,还有从杭州远道而来的年轻戏迷吴义:“我来参加这个活动,就是奔着戏迷小镇来的。”从小陪着奶奶看戏,耳濡目染,对戏曲文化略知一二。他笑着给大家唱了一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眉宇间可以看出他对戏曲的喜爱。
戏台上,女孩们舞起霓裳,倩影生动,戏韵悠悠,舞不尽生旦净末丑,唱不完人间百世情;男孩们面容羞涩,动作有些生硬,但努力学习的样子也甚是可爱。
另一边,脸谱绘制体验区受到大多数人的青睐,“大队人马”正在体验绘制脸谱。
“红色代表耿直、忠勇,白色代表奸诈、多疑。”现场老师一边指导,一边解释着脸谱的内涵。“不体验还真不知道,画脸谱还挺费劲儿的,我的手都酸了。”一坐就是个把小时,刚画完马谡脸谱的周珊珊甩动了几下手臂,欣赏着手中完成的作品,感觉颇为满意,打算把脸谱放在自家书桌上。
画笔尖,创意的无限魅力在不断延续。大家用各色颜料构造出属于自己的“生旦净末丑”,画出了五彩斑斓的脸谱。有可爱的小黄人、英勇的钢铁侠……一个个天马行空的脸谱,上演着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很难静下心来做一件事。”刚画好小黄人脸谱的洛科禹感慨道,平时手机都不离手,现在突然没了手机,起初很不适应,但还好遇到了一群朋友,一起谈天说地,一起享受美食,一起了解戏曲世界。“说起来,还有点舍不得现在的状态,不想回到忙碌的工作中去。”
五湖四海聚一堂,品一味美食,听一出戏曲,从快速的城市节奏到悠闲的乡野生活,从相识相知到相见恨晚,这一切,断网24小时大家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