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报-数字报刊平台
本报讯(现代金报甬上教育记者王伟通讯员胡艳文/摄)摘蔬菜、挖菱角、垒灶台、煮大锅饭……在刚刚结束的镇海区各小学劳动周上,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劳动课程。比较有意思的是,挖掘老底子的劳动记忆,让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与传统对话,成了不少学校劳动周的选项。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底子记忆中的劳作正在慢慢消失。镇海区不少中小学校深入挖掘与传承宁波老底子文化,将老底子劳动与课程相结合,开启一趟趟属于劳动教育文化的时光列车。
“咦,那一大块一大块圆圆的糕饼是什么?”“我知道,我知道!那是我们宁波的传统小吃——风糕。”“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风糕吗?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动手试一试了!”……
在镇海区九龙湖中心学校的劳动周上,学校邀请了坚守22年的传统手艺人杨华清教学生们制作老底子美食——风糕。
“风糕又称发糕,是宁波人餐桌上的老底子美食,更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软糯香甜的口感征服了许多人的味蕾。在镇海九龙湖一带,更有端午节女婿上门,要带风糕、大鹅等作为节礼的习俗。”杨华清津津有味地介绍着风糕背后的老底子文化。
她还和学生讲起了自己第一次学做风糕时,将风糕做成硬邦邦一团面疙瘩的趣事,以此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面粉、酵母、糖水的比例。学生们学着搅拌起糖水,极其仔细地将面粉、泡打粉、酵母粉拌匀,再倒入融化了的糖水搅拌出面糊。随后,将面糊放在铺了纱布的蒸锅里静置发酵。他们还像模像样地在面糊表面撒上了葡萄干。等到面糊充分发酵后,就迫不及待地放到蒸锅上蒸熟。
作为宁波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的九龙湖中心学校,一直注重传承宁波老底子文化,迎合四季的更迭、节气的变换,孩子们在腌咸蛋、做笋干咸齑、灰汁团、冻米糖、包粽子等多元特色的宁波老底子劳动课程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体会着劳动所赋予他们的拔节成长。
记者翻看该校农耕研学的校本教材《寻味镇海》,第一课是探访年糕博物馆,捣年糕,探究农耕文化;第二课是学搭土灶,煨番薯、做九龙湖神仙鸡,了解灶画;第三课是探寻“镇海十小吃”的做法以及背后的传统文化奥秘……该校本课程共8课,课程设计全部指向老底子文化,每一课有3-5个不等的实践探究活动,需要学生查阅资料、走访调研常驻居民和手艺人,也有动手制作活动,还有宣传推广活动如制作名片、海报等,每一课大概需要一个月的课程周期进行学习。
采菱角、摘花生、挖番薯,开学以来,镇海区庄市(逸夫)学校的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舟山十大美食这学期,该校整合校园周边老底子教育资源,积极发动本校综合实践教师、传统手工艺人、资深农民师傅等,开发了一批新的宁波老底子劳动教育课程,并整合了原有的宁波老底子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一跃成了该校学生每周最期盼的课。
“我们今年的劳动周主题是‘让老底子的快乐劳动润泽童年’,通过设计项目式宁波老底子劳动实践课程,为孩子们开启一趟独特的劳动教育文化时光列车。”庄市(逸夫)学校副校长庄艳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