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钱江源头的问候——开化龙顶
“钱江源头水,开化龙顶茶”。开化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当地的气候、土壤、乐清十大美食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尤其适宜茶树的生长,是中国绿茶“金三角”(婺绿、屯绿、遂绿)的核心区。
全县年平均气温16.3℃,平均稳定通过10℃的持续天数237.4天,≥10℃积温5125.4℃;年平均降水量1990mm,位居浙江省第二;年日照时数1785.2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39%,为浙江省次低值。境内峰峦叠嶂,云气弥漫,形成了丰富的漫射光和小气候环境,日夜温差大,年平均相对湿度81%,无霜期250天,年平均雾日达83天,部分地区达120天以上,终年云雾缭绕,是浙江省云雾最多的山区,“晴日遍地雾,阴雨满山云”,因此开化龙顶茶有着非同寻常的自然品质,持嫩性好,氨基酸、芳香物质成分多。
境内山高林茂,素有中国“亚马逊雨林”和“浙西林海”之称,森林面积268.9万亩,有19.5万亩原始次森林,森林覆盖率达80.4%,居浙江省乃至全国各县前列,林木蓄积量902万立方米。境内有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中心城区负氧离子浓度3770个/立方厘米,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氧离子浓度更是高达14.5万个/立方厘米,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的50倍。
开化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生态立县”战略,2001年被国家列入全国生态示范县,成为全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山地保护地区之一、绍兴特产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被国家环保总局划定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2016年成为国家公园试点县。根据浙江省农业厅环境保护站对开化县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认为开化具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生产优质无污染茶叶所需的各项环境要素,茶叶无公害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现状属理想级。
得益于优异的自然生态环境,再加上精湛的加工工艺,以“开化龙顶”为代表的开化茶叶一诞生就具备优异的品质。它的外形紧直挺秀,银绿披毫;它的香气馥郁持久,沁人心脾;它的滋味鲜醇爽口,回味甘甜;它的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它的叶底肥嫩、匀齐、成朵,更具有非同寻常的“干茶色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的“三绿”特征。在全国各地茶市中,“开化龙顶”以其“紧直挺秀”被誉为“开化针”,成为中国针形绿茶代表品牌,是中国芽茶始祖。为保证茶叶品质,开化县三次修订《开化龙顶茶生产技术规程》省级地方标准,把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纳入全程标准化管理。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和茶用农资网络管理,实施“放心茶”工程,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推行茶厂优化改造和SC认证;设立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建立健全卫生质量监控预警预报体系,对上市茶叶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预报。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和省、市相关部门多次对市场销售茶叶抽样检测,“开化龙顶”样品均未检出农药残留。
早在唐宋时期,开化就有散茶的生产加工习惯,茶圣陆羽《茶经》“八之出”中就提到了“浙西”茶叶产区,这可能是地处浙西的开化茶叶最早的记录。相传朱元璋兵败鄱阳湖,避难开化时喝了开化老茶农泡的茶后倍感精神振奋,1391年下诏禁团饼茶,以采摘幼嫩芽叶制成芽茶为贡品。据《开化县志》记载: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贡芽茶四斤”,“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上世纪70年代前后,全国各地开展恢复名茶运动,在坚持大宗茶的基础上,开化龙顶茶应运而生,普遍以单芽与一芽一叶为标准;90年代初,开化县特产局与浙江上洋茶机厂合作,把第一台茶机拉到开化龙山底茶场实地考证试验,以“开化龙顶”茶工艺要求为标准,首先在杀青、理条和烘干三道工序实行机械化,进而进行烘干提香工序的机械试制,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结合开化茶叶生产历史、茶文化典故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阐述,开化龙顶或被认定为“芽茶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