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佘山关于佘山的种种故事
自古以来,享誉"上海之根"的松江,具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成之为一地文化自信的强大动力。
当代佘山,践行文化自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传承传播优秀历史文化笔墨篇章层出不穷。然而,一些历史存疑问题也随之若隐若现,或熟悉或陌生地呈现于世。虽然,哲学求道、艺术求美、历史求真的道理众生皆知,但史海苍茫,迷雾重重,欲识其真,尚须如古贤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要说一说上海地区是否只有松江有山。曾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听着父辈的故事长大,深感作为松江人尤为自豪,因为在大上海的怀抱里,唯独松江有山有水,风光这边独好。老师批阅学生作文时,在这段话下面划了红杠,表示赞扬。这就有多说几句的必要了。南汇美食
古代松江府境内,有山32座,其中以位于今松江区境内的九峰特著。但松江近邻有金山和青浦区,金山区有大小金山,青浦区有因淀山而成名的淀山湖。南汇美食故,大上海怀抱里绝非仅是松江一区有山有水。
其次要说的是“沪上之巅”在不在佘山?高冠九峰的天马山,海拔98.2米;而大金山主峰海拔高度为103.4米,上海美食特产显然高过天马山。虽然大金山称之为“大金山岛”,是上海市最高的基岩岛,但该岛与小金山岛、浮山岛都曾是陆上的孤丘,五代以前称“钊山”,晋代以后称“金山”。可见,上海地区海拔最高的山峰并不在今松江区境内。若是非要成立一说,笔者以为,松江天马山是上海冲积平原上的最高山峰,宜称“沪陆之巅”,而非“沪上之巅”。当然根据最新的测量,现在西佘山海拔已经超过天马山了,成为正真的“沪陆之巅”
陆机《平复帖》是一封写给顾彦先或贺彦先望病问安的信札吗?非也。推论《平复帖》,应是陆机写给兄弟陆云的一封家书。太康四年(283),南汇美食陆云在晋都洛阳太子舍人任上,其与“叔父一兄”亦即陆喜与其子陆育的通信中,得知家乡好友彦先病重的消息,伤心悲痛。陆云《与陆典书书》第四书云:“每念彦先,情兼剥裂,年盛志美,令姿可惜。举言及此,不知心伤也。”在此期间,陆云在与兄长陆机的书信中也表达了对彦先病情的关切之意。陆机告诉陆云说:彦先痨疾染身,恐难以康。以往尚属初病,想不到竟病成这样。按他的病情,能撑到今天,也算是不幸之幸了。好在人生悲中有喜,无后为大,有后为幸。彦先已有子奉,乃“失前忧耳”。揣信文大意,唯有兄弟间谈论第三者,才可能这样说。如果《平复帖》是陆机写给顾彦先或贺彦先的,不可能说出能撑到今天,“此已为庆”的一番话来。所以,《平复帖》应是陆机写给兄弟陆云的一封家书。
“玉出昆冈”,典出南北朝文学家周兴嗣的《千字文》。西晋文学家潘尼赠陆机诗云:“昆山何有?有瑶有珉,穆穆伊人,南国之纪!”诗中的“瑶”和“珉”,即指美玉或像玉一样的玉石。沿用此意,北宋王安石过华亭作《昆山》诗云:“玉人生此山,山亦传此名”。诗中“玉人”所指,乃西晋文学家、书法家、诗人陆机陆云兄弟。松江小昆山,原名昆山,又名玉山、九峰、俗称牛头山,是西晋“二陆”故里。1991年9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题书“玉出昆冈”4字赠与松江小昆山镇。上述可见,江南小昆山不是西域边陲昆仑山,从无产玉历史,但“二陆”文章,犹如玄圃之积玉,一代之绝乎也。由于陆机《文赋》中有“石韫玉而山辉”和《千字文》“玉出昆冈”一词广泛流传,加之历代著名文人好以美玉来称赞机、云兄弟,故“玉出昆冈”成为云间“二陆”才华如玉的美名代称。
论及这个问题,首先要理清作为水道松江的来龙去脉。松江亦称松陵江、笠泽江,全长125公里,流经上海境内54公里。因地处吴地,亦称吴淞江。清末时,有人依据吴淞江最早的源头出自今吴江县城以南的太湖口,其上游来自苏州,下游流经外白渡桥以东汇入黄浦江;从吴淞江上下游关系和乘船可抵达苏州等缘由上考量,其时有人以“苏州河”相称,流传开去,约定俗成,苏州河便成了吴淞江的俗称。吴淞江曾是华亭县和松江府地域上的一条分界河,即吴淞江以南属松江府辖区,以北则归属他府管辖。吴淞江流经吴江、苏州、昆山、嘉定、青浦和上海市区,但并不在今松江境内。历史上所说的松江鲈鱼,是指吴淞江鲈鱼,而非独指今天的松江区域。
这里引出诸多问题,如唐代诗人陆龟蒙,隐居松江甫里。这里所说的松江,并非松江浦南或三泖之地,而是隐于今苏州市东部的甪直镇。所以,我们当以平和开放的心态去讲松江鲈鱼的故事。如此说来,松江鲈鱼岂不是与今天的松江关联度不高。其实非也。一者,俗称四鳃鲈的松江鲈鱼是海河回游之物,海水里生育,河水里肥育,今松江秀野桥一带水域曾是四鳃鲈集聚最多的“快乐老家”;二者,四鳃鲈得以位列中国四大名鱼之首,除其集海鲜、河鲜美味于一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松江自古多文人,在文人墨客的文化熏染之下,四鳃鲈已成为一条烙上松江人文印记的文化名鱼。故,古贤话说此鱼,多见诗情画意。这才是松江鲈鱼之所以名贵的根本所在。
天马山护珠塔,俗称斜塔,斜度为6°52′52″。上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说:护珠宝光塔比意大利比萨斜塔还倾斜1°多,可称世界第一斜塔。如此一来,松江斜塔为天下之最风传开去。据说,2015年对天马山斜塔进行斜度检测,倾斜度达7°10′。即便如此,天马山斜塔也只能算是我国古塔中斜度最大的五大斜塔之一,且斜度并非第一。此外,将天马山斜塔与比萨斜塔相比多有不妥。比萨斜塔顶高58.36米,重约14453吨;而松江天马山斜塔,残高18.81米,修复前仅剩砖砌塔身。如果要与比萨斜塔比斜度,就好比一棵大树和一根毛竹在风中比弯度,易成笑柄。诚然,也非毫无可比性,如天马山斜塔建于公元1157年,稍早于用大理石砌筑的比萨斜塔;天马山斜塔,不仅为砖木结构,且地基较浅,又建在半山腰上,长年累月所要承受的风力可想而知。总之,比较要让人信服,而非只说一点,不及其余。
走笔至此,以为宣传推介佘山,不可说过头话。例如,后人话说明代佘山陈继儒,有些话则过了头,如说陈继儒《小窗幽记》是其创写的经典。这样的评价就不够确切。因为《小窗幽记》实为陈继儒编撰,是其在读经史时,摘得修身、处世、养生等方面的格言佳句若干,自己又编写了一部分,编撰成《小窗幽记》。在此,以“三余问学”为例,即陈继儒的“夜者日之余,雨者月之余,冬者岁之余。当此三余,人事稍疏,正可一意问学。”对照成语 “三余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正好读书,陈继儒“三余问学”, 正是缘自《魏略·儒宗传·董遇》篇中的 “三余读书”。
此外,赞叹隐士高人陈继儒为“山中宰相”不错,但说此誉自陈继儒出,便是小巫见大巫了。山中宰相,典出《南史·陶弘景传》。陶弘景隐居句典山,即今江苏西南部的茅山,武帝时礼聘不出,国有大事,辄就资询,奉贤特产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后泛指高隐之士。可见,历史上的一些松江著名文人,是在汲取前人知识泉源基础上才使自己得以成为文章巨匠的,如钟嵘品评陆机曰:“陆才如海”。海纳百川,就是善于运用先贤知识,融会贯通,传承发展,汇江河而成海也。又如唐代杜甫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代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都有学习借鉴、师古为新的传承关系和心路历程。
尽量说得准确些,是我们永远共勉的一个话题。例如,一些新编的志书记缂丝工艺,说南宋时,全国形成两大生产中心,谓之“北有定州南有松江”。《松江县志》则表述为:“当时缂丝生产有 ‘北有定州 ,南有华亭’之说”,则比较准确。因为松江由水道名用作地方名称的时间晚于南宋,是元代华亭升府后第二年时才改称松江府的。故,应该是“南有华亭”。由此可见,学无止境,真乃处处留心皆学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