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网络中国节·春节
走在云南昆明的街上,身材瘦小、衣着朴素的云南大学教授陈景,就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回到实验室,陈景就是一生为国为民、不断攀越科学险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已经84岁的陈景始终奔跑在科研战场,攻坚克难,为国分忧,为民造福。
2月12日,广东深圳,年轻的南方科技大学内,一栋栋科研大楼正拔地而起。在校园北侧一片由旧厂房改造的临时科研楼——创园,南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系主任陈晓非院士早已忙碌起来。
1月21日,晴冷的冬日清晨,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北京北郊探访张世英先生。海安特产一进家门,老先生便亲切地请大家坐下,今年已经98岁高龄的张世英,依然思维灵活、精神矍铄。
1月29日,腊月二十四,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约定的采访由家里改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浮山校区。“这都快过年了,您怎么还在实验室里?”记者关切地问。“有事干多充实,年前还有不少工作没干完。”
再访茹振钢教授,是在1月24日,恰逢河南科技学院第五次党代会闭幕。时隔一年,沧浪美食故友重逢,刚刚参加完党代会的茹教授欣然接受我到家里给他擀碗面条吃的请求。
巍巍中华,幅员辽阔。各个地域因地理、文化环境不同也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且丰富的饮食习俗。美食是中国人过年的重头戏,每一道菜都蕴含着人们对于新年的期待和祝福。来看看不同地方的人们是如何通过美食来庆祝佳节的。作为首都,北京的节日气氛来得更为热烈,烤鸭、红烧鱼……都是餐桌上的“熟客”。其实,与这些“大菜”相比,一些点心反而更是人们的心头好。老北京人家里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做成的凉菜,此外还有“芥末墩儿”,也是一种凉菜,用来佐酒和开胃。
“鳗影高悬,鲞味四溢”,是上海人春节最有味道的写真,清蒸鳗鱼卷逐渐成为上海人过年餐桌上根深蒂固的一道美食。
“发财就手”在广东年夜饭的餐桌上必不可少,它实际上指的是发菜蚝豉炖猪手,而今发菜并不提倡吃,生菜的利用则更多一些。发菜或生菜,粤语中都有“发财”“生财”之意。而“蚝豉”,有“好事”的谐音;“猪手”则意指“就手”,即得心应手。
“粘豆包”也叫“年豆包”,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包的年饽饽。粘豆包是东北人春节期间喜欢吃的一种粘食,用黄米面和小豆馅自制而成。粘豆包最早是供祖先用的祭品,也是出门打猎时的食物。这要全家人一起在年前包完,并在过年一起吃,预示着全家幸福、美满、和谐。
和腊肉一样,是四川人团年饭上不可缺少的美食,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灌几斤香肠,一眼望去,每家的窗台阳台上挂着一条条整整齐齐、红白相间、泛着诱人油光的香肠。对四川人来说,没得香肠,就没得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