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涟水将劳务输出做成富民特色产业
原来,这桥是由位于五干渠东侧前顾组的孙义明等20多位在外务工农民自发捐款建起来的。多年来,由于渠上无桥,给前顾组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今年春节期间,在苏州等地务工、东台特产回家过年的孙义明和孙智同、孙智军等在一起合计,要捐款在渠上架一座便民桥。孙义明带头捐出2100元,其他人500元、300元地纷纷掏腰包,很快就凑了14600元钱。桥建成了。“要不是发展劳务输出,大伙手头有了钞票,这桥还不知到哪天能建好呢。这可都是劳务输出带来的变化呀,这桥,就叫它‘劳务输出桥’吧。”
这个故事只是安东大地上汹涌澎湃的劳务输出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东台特产作为拥有80万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县,涟水的工业基础薄弱,三产也不发达,就地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很不现实。针对实际,涟水县将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确立为一段时期内实施富民强县战略的一个主要抓手。如今,劳务输出已成为该县致富农民的一项“特色产业”,全县每年都有15万以上的农民外出务工,一年全县农民通过劳务输出带回的现金收入近9个亿。
发展劳务输出,首要的是解决人往何处去的问题。涟水县在全县上下层层建立劳务输出组织领导机构,泗阳特产扶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切实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县劳动保障部门和各乡镇劳动所配合建立劳动力信息网,对各乡镇青壮年劳动力进行梳理,对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进行登记,掌握劳动力流动情况。各乡镇派出专人,前往苏、锡、常、上海、南京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争取当地劳动部门的支持,主动与用人单位洽谈,介绍涟水的劳动力情况及服务承诺,对一些需要用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重点接触,及时为后方提供用人信息,向用人单位推荐劳务人员。目前,全县已在浙江、上海、苏南地区和北京、河北、天津、新疆等地建立60多个劳务输出基地。在致力解决好劳务人员向何处去问题的同时,涟水县还着力解决劳务人员出去以后“干什么”的问题,不断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教育工作,力争让每位劳务人员都怀有一技之长去闯天下,实现劳务人员由粗放型向技能型的转变。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各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劳动培训站和村青年农民政治科技学校为主体,对农民工进行电焊、家政服务、保洁、保安、驾驶、电脑、电动缝纫等多种就业技能培训。仅2002年,全县就有11582名农民接受了就业技能培训。在组织好集体培训的同时,涟水县还大力扶持一批个体培训点投入培训工作。蒋庵办事处许大庄村的李生菊,1998年到吴江市横扇羊毛衫厂学习编织技术。她把学到的技术带回家乡,投资2万元购买了9台羊毛衫编织机,专门组织劳务人员进行培训,经她培训的千余名学员目前都在昆山、苏州等地就业,月均收入超千元。
该县的劳务培训还不仅仅局限于就业技能,政策法规、劳动纪律、安全生产知识、东台特产文明礼仪常识等均是培训教育的内容。县文明委专门印制了《涟水县外出务工人员行为规范》,发放给外出务工人员。综合培训在大大提高涟水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文明层次,打造了涟水外出务工农民的全新形象。余圩办事处朱前村青年农民支海波,21岁高考落榜后到张家港无线电厂打工,以他的聪明能干、勤劳诚实赢得了厂领导的信任,成为厂里的业务骨干,先后被评为张家港市十佳外来青年、张家港市青年岗位能手,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几年来,该县劳务输出驻沪办事处输送到上海宝钢冶金建设公司的700余人中,有30多人担任班长、副班长,拿到技术等级证书的300余人,参加大专函授的4人,已有2人获得了大专毕业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