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修文赵氏源流概述
赵在成为本支入黔始祖。在成祖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属下第三都石头桥大水塘赵家村,明洪武十四年(1381,这一时间有待考证)征战入黔,功封黔南伯。其后,在成祖之子启贤公又两次征战黔地,克平越(今福泉)、荡都匀八寨,因功受封,永镇黔地,遂择居修邑落邦后堡坝。崇祯三年(1630),在成祖五世孙登先公与五省总督朱燮元合剿水西(今黔西、大方、水城、纳雍、金沙一带),鏖战大捷,功封征西虏将军,定居黔西遇母硐(今金沙禹谟)。其后,因家遭不测,一房逃居时大定府(治所今大方县城),隐匿身世,得以生息繁衍,迄今子孙数百。另一房因年幼无力外逃,幸得家丁竭力保护,逃匿隐居于笔架山打牛冲,长成后回赵家坡重振家业,迄今子孙两百余。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登先公一房失谱失照湮年。
在封建社会制度的明代,登先公(长子)袭爵位为官出征,其胞弟朝先公留居祖宅,后迁居分水岭,最后定居扯泥堡。清朝嘉庆末年,朝先公四世孙文举公(廷富公一房)移居关岭后山,经数代艰苦创业,家声大振,民国时期盛极,赵国璜公考入黄埔军校,列为第八期学员,学成后曾任某军某团团长。故文举公一房兴旺发达,迄今子孙两百余。朝先公四世孙文礼公、文柏公居扯泥堡,清朝同治年间(1862年前后),瓮安何德胜组织黄号军反抗清廷,三克修文,进逼贵阳(史称“咸同之乱”,民间多称之为“何二王造反”)。扯泥堡地处黄号军出瓮安、过开州(今开阳)进攻俢文、贵阳之要道,数历兵燹,整个寨子被焚毁,族人多遭屠戮。乱世中,家谱丢失。幸得国栋公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秋遍查资料、碑记,历尽艰辛,耗时两年余,重修家谱。迄今,扯泥堡文礼公(廷松公一房)、文柏公(廷梅公一房)两房嗣孙仅八十余。廷贵、廷相、廷售、廷儒、廷元计五房后嗣无法查考,故不能详述。
百余年来,在成祖一脉嗣孙分居于扯泥堡、关岭、金沙、纳雍四县之地。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等原因,四地族人几乎失去联系。幸得国栋公重修之家谱对各房概况略有记载,2011年初夏,扯泥堡赵自明、赵武等赴关岭,与关岭族人取得联系。继后,关岭自伦公不辞辛劳,与金沙族人相认。2011年仲夏,关岭、金沙两地族人三十余,齐聚扯泥堡。欣喜中言及金沙登先公一支在家遭不测时,有一祖公年纪稍长,逃出险境,据说逃往大方一带,可惜杳无音讯。于是,自伦公率扯泥堡、关岭、金沙三地族人多方打探、四处寻觅,先后到大方两路口、金沙大石场找寻均无果。当族人都感到寻找无望时,在成祖十七世孙扯泥堡赵俊宁在四川成都于网络上偶与纳雍赵远鸿相识,交谈中论及家世,纳雍赵远鸿一房颇似金沙外出族人。2012年初春,自伦公率金沙赵继贤、扯泥堡赵继尧等驱车前往纳雍。经相互印证,金沙族人与纳雍族人虽然都不能出具最有力的文字依据(均失谱失照湮年),但纳雍族人祖上口传的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桥头,与金沙族人祖上口传的原籍一字不差。并且,纳雍族人有记载说他们的祖上玉文公出生于黔西州。由此,基本可以肯定纳雍族人即金沙登先公家遭厄难时外逃一房。至此,在成祖公一脉嗣孙异地而居百余年后,终于团聚,实乃吾族之幸事,若祖上有灵,冥中有知,定当欣然。
关于在成祖入黔时间,国栋公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修家谱时记载,在成祖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随傅友德征战入黔。史书记载,明朝大军讨伐元梁王把匝拉瓦尔密残余势力,遵照洪武帝“先安贵州,后取云南”的战略,洪武十四年(1381),傅友德率大军入黔,次年云南克定。为确保云南边陲巩固和西南政局稳定,明朝建立后,即对元代所开驿道大力整治,并于沿线设立卫所,以十数万兵力控制各路驿道。卫所官兵均被列为“军户”,一人在军,全家同往。每军户有丁壮一名在军中服役,称为“正军”,其子弟称“余丁”或“军余”, 将校子弟则称为“舍人”。卫所驻军除负责防守城池外,均就地进行屯垦“俾其且耕且战”,即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以达“一军一田,足赡一军之用,卫所官吏俸粮,皆取给焉”。所谓“屯垦”,就是以战养战。对卫所官兵均授给土地,军官职田自都指挥292亩8分,依次递减,至百户、试百户48亩,所镇抚38亩4分。旗军每人1份原定50亩,实际仅为18亩,官给耕牛、种子、农具。凡军田都必须缴纳税粮,时称“屯田籽粒”或“屯粮”。史实不谬。然国栋公又记载说崇祯三年(1630),在成祖五世孙登先公奉诏与贵、湘、云、川、广五省总督朱燮元合剿水西,鏖战大捷,功封登先公为征西虏将军,永镇水西。封地原黔西遇母硐一带东抵罗家坝,南至关寨,西临乌箐,北接蚱篾沟,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约36000亩。从《贵阳府志》、《贵阳通史》、《修文县志》、《黔西县志》、《金沙县志》等典籍上虽然都难以查找登先公资料,但就这36000亩封地而言,登先公绝非一般中下级军官。于此完全可以证实,登先公征战水西符合史实。
为此,按国栋公原谱记载,在成袓入黔时间与登先公征战水西相距249年,从在成祖下传至登先公计6代,在成祖征战当壮年,父辈甚至祖辈当健在,登先公征战水西时也该正当壮年,其后嗣理当面世,如此,以9代人计算,每代相隔27.67年,似乎也合情理。另一方面,国栋公原谱又载,在成祖之子启贤公于在成祖入黔征战之后又两次征战黔地,第二次征战为天顺年间。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明朝天顺元年即1457年,其间相距76年。假如在成祖入黔征战时年龄在30至40岁,当时启贤公年龄应该在10岁至20岁之间,76年后启贤公已经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还怎么随都督方瑛入黔征战!这一记载,似乎有失偏颇。另外,国栋公在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家谱序中又说,“大明太祖洪武皇帝承元统登大宝,八方咸宁,山河永征其巩固,四夷宾服,社稷久享其奠安。不料,天道有常,人心易变。夷苗判(叛)逆,率众混乱于南地。明主御诏,聖旨颁发北都,嘉靖丙午年(嘉靖元年为壬午年即1522年,明世宗嘉靖年号共使用45年,嘉靖后为穆宗,启用新年号隆庆,隆庆元年为丁卯即1567年。在农历甲子纪年中,从壬午到丁卯只历一个丙午,即嘉靖二十五年〈1546〉,说明的确有嘉靖丙午年),调遣吾祖,丁未年(即嘉靖二十六年〈1547〉) 来黔征战……始祖来黔,有谱可稽……咸丰年间,突有逆贼潘何二人判(叛)乱,侵扰州县,毁败乡村,失谱失照,难查难清。考入黔之始祖,官为将军,不知士卒之多寡,职掌兵部,可见品极之尊卑。”按此记载,吾始祖为嘉靖二十六年(1547)入黔,此前于山西为官,明主诏以征伐,由西蜀以至黔南。其后第五代登先公于崇祯三年(1630) 征剿水西。其间相距83年,每代人之间相隔20年左右。在封建社会,十七、八岁婚配完全正常,这也是合乎情理的。于此,吾在成祖入黔时间应为明朝嘉靖二十六(1547)年,或洪武十四年(1381)?为此,本房从在成祖往上追溯,尚须努力稽考。
登先公征战水西为崇祯三年(1630),距今(2014年)384年。从登先公一房下传至今计15代,每代相距25.6年。按中国人的婚姻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岁左右婚配为正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5月1日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对男女婚配的年龄作了明确的规定,其后又提倡“晚婚晚育”,故此后男女在25岁左右结婚纯属正常。如此,平均每代人相距25年左右是完全符合逻辑的。由此可以推断,登先公征战水西的时间是准确的。那么,在成祖入黔征战也应该是事实(只是时间有待考证),因为在封建时代,等级观念尤为凸显,且多为世袭制。如果在成祖只是一般“军户”或“百户”等中下级军官,其五世孙登先公征战水西即使有天大的功劳,也不可能一下子封地万亩,因为当时的军官职田都指挥也只有292亩8分。从另一个角度说,登先公胞弟朝先公留居祖宅落邦后堡坝,历代祖墓分布于后堡坝、落邦街赵家园、烟墩坡及蚌壳堰,尤其蚌壳堰几乎半个坡都是赵氏祖茔,占地百亩以上。后迁居分水岭,在分水岭后山上,历代祖茔也几乎占据了半座山一百余亩。其后到扯泥堡居住至今时间不长,祖茔较为分散,但如刘家坟坎下双磨坟的修造,也非一般人家所能做到。这些都足以说明当年赵氏家族的显赫。以上史实,足以证明我们的先祖入黔时,是有相当高的军职的,绝非泛泛之辈。只可惜登先公家遭劫难,人丁都几乎不保,更何谈保留家谱(按说登先公乃长房,定当拥有完备的家谱)。祸不单行,朝先公一房也遭“咸同之乱”,族人被屠戮,家谱无踪。国栋公虽竭尽心力,重修家谱。但是,当时资料匮乏,交通、通讯闭塞,导致国栋公有可能将在成祖入黔时间错记,虽说是天大的憾事,但我辈岂能存半分责怪之心,唯有祈求上苍,愿我族人才辈出,终有贤能,将在成祖入黔时间考证查实,还原历史。
2017年丁酉初夏,本支族谱脱稿杀青,只待付梓印刷。邻村杨柳井本家赵高跃突传佳讯,言及我房与他们皆威宁颙公后裔。真乃喜从天降!三十年前,我们便知晓黔中有赵氏族人在纂修赵氏族谱,扯泥堡自明公、延熹公等曾提供本房资料。后族谱成书,延熹公喜得族谱卷一。不幸延熹公于甲戌年遭不测亡故,族谱卷一遗失。此次续修本房族谱,我们已曾多方寻找该族谱,欲在其中获取本房源流,可惜皆未如愿。今闻此讯,岂不欢喜雀跃。该谱为《天水郡赵氏总谱》,谱中如此记载:吾祖匡胤公,开基大宋朝,是为宋太祖。皇后王氏生德昭,开宝皇后宋氏生德芳。吾祖燕王德昭,生子维吉。维吉生子守度。守度生子世括。世括生子令稼。令稼生子子奭。子奭生子伯件。伯件生子师雅。师雅生子希瓐。希瓐生二子,长与莒、次与芮。吾祖福王与芮生二子,长赵敏、次赵孜。吾祖赵敏随侄帝昺皇帝于临安,奔至崖山(今福建),帝溺海亡,幸蒙上天垂佑,神明呵护,赵敏祖登岸潜踪,逃至南京应天府,荆山下姚公家中隐避。蒙姚公悯念帝室之胄,以女许配。敏公身有所依,更名赵焜。数年后膝下得子名继宗,继宗成年,仍娶姚氏,生子成美。镇远特产成美娶田氏迁居南京凤阳府寿州县白马街柳树巷三揜井,生九子,长德权,次德柄,三德铭,四德正,五德翰,六德寿,七德聪,八德奕,九德濂。兄弟九人,皆操习弓马,精通武略。斯时元朝气运将衰,四方群雄并举。吾祖权公对众弟曰:“今四方具乱,民不聊生,不久必有明君定天下,但不知天星降于何处,应宜早出寻而相投”。 于是整备行囊,手足分别。临行,权公含泪曰:“南京凤阳府寿州县白马街柳树巷三揜井,是我九人出生之地,今日一别,天各一方,再聚困难。吾等须谨记此地,转嘱子孙,纵有千枝万叶,皆以此地为祖籍,免使宗派紊乱也”。 此后,诸公皆于洪武驾前效命,征讨中原有功,得授将军之衔。我长房权公,在濠州更名德胜后,军随洪武,任帐前先锋,屡战立功,封补委将军。其后战死洪都,追封为梁国公。赐令子授封官爵。胜公娶常氏生子赵席,赐名赵颙,我留守滇黔之始祖也。洪武十四年(1381)辛酉岁,我祖颙公原镇守四川阳平关,奉命南征。遂与付友德元帅合兵,由川入黔,由黔入滇。节节胜利,捷报朝廷,圣主欣悦,诏颙祖留守乌撒(今威宁),以防南蛮有变。洪武十五年,颙祖奉旨建乌撒城(今威宁城)。延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岁,太祖驾崩,长孙正位,改国号为建文(1399)。此时,麓川宣尉使司伦发二次叛乱,盘踞景东。建文二年(1400)三月十三日,我祖颙公与沐春、何福、瞿能率兵追剿,斩贼四万余,生擒三十七家反寇,贼帅授首。斯时不幸,颙公寿数已尽,疆场之上,镇远特产中箭身亡。圣上闻之,伤心不已,哀叹:赵德胜佐孤之祖,开疆辟土,战死洪都。赵颙佐朕平南,战死麓川。两世勤王,捐躯备绩。
颙公妣梁氏诰封夫人,生子元吉。元吉公初任先锋,得功十次,封威远将军,黄门佥事,妣梁氏诰封恭人,生子赵明。明公任千户职,因错保一员旗军,受遣充军于云南金齿街,三年后广西叛乱,奉调征服,将功折罪,官复原职,妣戴氏诰封恭人,生子赵颜。颜公父母早丧,姑母王门抚养过房,借职做官,妣马氏生子赵起。起公娶妣王氏,生四子,惜次、三、四子夭,长子赵良官至河北佥事,妣杨氏诰封恭人,生子朝相。朝相公继父职,后封黄门舍仕,妣姚氏诰封恭人,生子赵禹。禹公荫袭父职,妣陈氏诰封恭人,生子赵麟。麟公继父职,明时征剿平川,七日七夜,人不卸甲,马不离鞍,平川服,封怀远将军,然积劳成疾,镇远特产吐血身亡,妣卯氏生四子,长显、次旭、三信、四顺。显公继父职,后封镇南将军,妣耿氏诰封恭人,生子赵玺,落业威宁耿家屯。旭公出任曲靖知府,世乱到芒部避居,与陇姓合力训练民团,辅佐刘显、郭成讨贼,刘、郭保奏,加封旭公为宣武将军,镇守芒部,修筑城廊,改芒部为镇雄。旭公娶妣张氏,生子文祥、赵玺等。信公落业水城场坝上柳树后寨,生子赵现。顺公出任贵州省参游,为官清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皇上闻之,赵氏功勋著,万民皆瞻仰,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派钦差到贵州,于贵阳城为顺公建“甲秀楼”,设位祭祀。公之墓碑刻有遗诗四句:九眼照沙滩,长江水倒流。清官数十载,祭祀甲秀楼。顺公妣陈氏生三子,长月、次云、三雾。继娶姚氏,无出。再娶徐氏生三子,长同通、次来通、三明通。
赵氏天水郡总谱载(别房于此不赘述),月公生子景贵,景贵公生子国荣、国泰,国荣公生子应登、应宿,应登公生二子,在成、在朝,在成流播修邑官居于此,葬于落邦街后堡坝。传至四世登、朝二先,登先公在明末清初,诏与吴王朱燮元等合剿水西,鏖战大捷,功封登先公为征西虏将军,永镇水西地食黔西州属下地名玉木硐居住为家。登先之子三弟兄,朝凤落贵阳青岩,朝明落毕节海子街、八寨坪等处,变为南京族,即白族,朝忠落黔西清水沟,后改为响水沟,今改为小水井,长岭村。朝先留守修邑祖墓,柴氏生二子崇仁、崇文,住修文县扯泥堡。在朝一支流于西蜀,四川叙永县境。
据该谱记载,粗略一看,本房本支,源流清晰,脉络清楚明白。然细细查证,疑窦重重。其一:本房相传乃庸公之后,“庸”与“颙”同声母韵母,“庸”读第一声,“颙”读第二声,故将赵庸与赵颙误为一人是极有可能的。其二: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崇祯三年即1630年,相距249年。若本房为颙公之裔,从颙公下延至登先公、朝先公,历十九代,每代约13.11年。封建时代,再怎么早婚早育,平均十三、十四年一代人,已是绝不可能的事。其三:本房登先公于明崇祯三年(1630)征剿水西,查证历史,确有史实。就登先公后裔下传至今,延十五代,历387年,平均每代25.8年,完全符合情理,已是有力的佐证。如果是颙公后裔,按二十年一代人计,十九代为380年,洪武十四年延380年,即1761年,已达清朝中期嘉庆年间,登先公还怎么回到明朝崇祯三年随五省总督朱燮元征剿水西。其四:按贵州威宁赵氏族谱记载,颙公为德权(梁国公赵德胜)之子,颙生元吉,元吉生明,明生颜,颜生起,起生良。明万历《贵州通志》巻十第三十页“乌撒卫–职官–指挥同知”记载:赵原吉,直隶寿州人,洪武元年(1368)升总旗。男铭,二十五年(1392)升指挥佥事,三世孙颙,永乐四年(1406),升指挥同知,沿应龙袭。据此记载,颙公应为铭公之孙,原吉的曾孙。再据明代四川文人赵弼作品《效颦集》“赵氏伯仲友义传”所记,乌撒卫指挥明威将军赵铭有二子:孟开、孟明,兄弟互谦承袭指挥爵位终身不袭,最终传位于孟开之子赵颙。赵氏伯仲友义传进一步印证了颙公实为铭公之孙。通过以上史料考证,威宁赵氏族谱记载与史实大相径庭,若史实不谬,威宁颙公支系始迁祖应为赵原吉。如此,我房始迁祖在成公为颙公第十四代孙,以时间论证(1368年下延十七代人,每代二十年计,已达清康熙年间),完全不符情理。
综上所述,旨在追根溯源,使我族人,知道我们的祖先曾经铸造辉煌,也曾经数次经历苦难。借此激励后嗣,常念宗功祖德,牢记宗族荣光,勿忘学士家风,世代勤耕苦读,谦恭处世,贤德为本,忠厚传家,光耀门庭,无愧宗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