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缘 广府情
△广府人后裔参观陆屋广府会馆,讲述先辈创业故事 融媒体记者 陆 铭 通讯员 文昱利 摄
广府文化即广府民系的文化,是粤语地区之中的一个地域文化,指广东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的文化,范围是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及周边的粤西、粤北部分地区。粤语地区的地域文化还包括广东粤西地区的高凉文化和广西地区的桂系文化 。广府文化形成于广州府地区,又流行于广东、香港、澳门、广西东南部以及海外粤语华人社区。
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岭南文化,由中原与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在岭南文化中影响最大,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广东汉文化的代表 。广府文化的代表有“广东音乐”“粤菜”“醒狮”“岭南画派”“镬耳屋”“岭南园林”“粤剧”“粤曲”等等。
广府文化源远流长,开放包容,是岭南地区覆盖范围最广、特色最鲜明、影响最大的标志性区域文化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具广府特色的醒狮表演已成为我市均衡教育项目之一 融媒体记者 周丽虹 摄
由2013年广州大学创办的广府文化论坛,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八届。前七届在广东省举办,这个极具广府特色的学术交流平台已逐步形成了广府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广府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广府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等三大研究体系。
2020年12月,梧州承接举办了第八届“广府文化论坛”,开启了两广社科文化交流之旅,凝聚了两广文化共识,深化了桂粤两地交流,成为广西“东融”的重要文化交流平台。
△采茶戏是两广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融媒体记者 梁 生 摄
历史上,两广均属岭南文化,史称“两粤”。广西的东部、南部地区属于广府民系,目前全区约有1500万名广府人。位于北部湾城市群中心位置的钦州,是广西陆海毗邻广东的地市,其14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与广府民系的各个城市同根同源。
本次论坛特邀4名嘉宾和5名专家参会。4名嘉宾分别是:广西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朱东,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屈哨兵,广西社科联副主席刘俊,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广西桂学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李俊康4位嘉宾。5名专家分别是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经济学研究员朱名宏,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莫道才,广西区委党校二级教授、文史教研部原主任陈学璞,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纪德君,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曾大兴。
除此之外,昭平特产还有广东、广西地区广府文化的专家、学者,广西区内各地市社科联代表等180多人参会。
本次论坛活动丰富,除开幕式、闭幕式外,还设置广府文化分论坛、广府文学艺术民俗文化分论坛、北部湾与粤港澳大湾区经贸交流合作分论坛。同时,还有坭兴陶观赏与体验活动,参观考察钦州广府文化特色建筑。
刘永福旧居,又名“三宣堂”,位于钦州市攀桂街10号。刘永福援越抗法战功赫赫,越王授予三宣提督之职。战争结束刘永福回国,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钦州营建公馆,取名三宣堂,以纪念其援越抗法的光荣历史。三宣堂是钦州市现存最高大、最完整的清末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积2.2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大小厅房119间,四周有高达4米的围墙。头门向东临江。进头门经一条30多米的过道是二门;二门为2层楼房,进深4米,面阔三间,中间是门,两边是房;二门后右侧是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谷仓,主建筑与谷仓并排相连,坐北向南,门前是80多米宽的广场;广场后是高4米宽24米的照壁;照壁后是8000多平方米的菜地。主建筑三进,纵深60多米,宽50多米,通高14米,硬山顶,中国式圆柱瓦檐。左、右、后三侧有厢房围绕,各厢互通,连成一个以主座为中心的整体。主建筑四周墙上枪眼密集,与围墙四角的炮楼枪眼遥相呼应,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主建筑前座的门顶有“钦赐花翎”金字直匾。中座一厅两房,纵轴线上的明间过厅是单层,左右是对称的二层楼房,右侧是刘永福的卧室。刘永福旧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州会馆是钦州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位于古钦州城东门外中山路29号,属明清庭院建筑风格。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两次重修。会馆面阔3间,进深2座,占地面积1180平方米,为砖石结构的单檐平房,门、窗的抱框均为花岗岩雕琢而成。“广州会馆”四字大石匾镶嵌在主座中轴线的正门顶上,为清乾隆年间状元、书法家庄有恭(广东番禺人)所书。
广州会馆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明清时期,钦州属于广东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作物品种增加和产量的增加,沿海低地得到大量利用,大批广府人、福建商人和渔民溯西江而上、沿南流江或沿海岸来到钦州。当时在钦州经商的商帮很多,主要有“广州帮”和“南宁帮”。擅于经商的广府人来到钦州后,主要在一至三马路、中山路开商埠从事商业活动,史载“钦自清同光间到民初,广府各属客,来钦经商者众,生于斯死于斯,故于三角塘北边,买空地一边作义地,只葬广人”。旅居钦州的广州人自发组织起来的、以“敦乡谊、叙桑梓、答神庥、互助互济”为宗旨组织商业团体,集资建广州会馆。据钦州“广州会馆”碑记,清乾隆年间已有广府人来钦经商,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集资重修会馆时已达83家。
广州会馆作为钦州市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是广州商人商业移民的成功见证,在钦州近现代发展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该会馆是清朝广州、钦州民间商人与东南亚的国家开展商贸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广西北部湾地区古代经济文化以及与海外交流中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2021年5月19日,修缮后的广州会馆开馆,设立“舟楫不绝——钦州海丝贸易文化展”,分为“滨海而郡”“钦城博易”“ 华侨商路”三个部分,透过一幅幅历史画面和珍贵文物,展现以会馆及老街为中心的滨江滨海街区的繁华景象。
沙尾街冯子材故居位于钦州市钦南区沙尾街133、144号。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民族英雄冯子材出生在此处,并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期。该故居建于清雍正年间,院落式结构,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普通平房,分前后两座,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034.34平方米,建筑面积931.25平方米。在院落入口处有一条直达钦江的密道,北侧有民国时期冯氏后人加盖的二层楼房。整个院落于1999年被公布为钦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进一步做好故居的保护工作,2020年钦州市人民政府委托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对故居进行了修缮和整治,故居整体风貌得到显著提升。2021年9月,故居内部的“民族英雄冯子材事迹展”布置完成,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
陆屋镇高州会馆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有两百多年。清末民初,广东高州人(高州府是明清时期广东境内的十府之一,高州府辖境六属相当今广东茂名茂南区、高州市、电白区、信宜市、化州市、廉江市、吴川市、坡头区以及麻章区硇洲岛、霞山区特呈岛等地)在陆屋经商日益频繁,为了方便交易及维护自身利益,由众人集资兴建高州会馆,以供高州商人往来经商联络之用。
高州会馆由两部分构成,前院小广场和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坐西向东,呈长方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分前、中、后三进,前为大天井,后为小天井,右侧有厢房。其以砖木结构,硬山搁檩,青砖灰瓦白墙。前厅七级台阶拾级而上,门礅与门簪浮雕精美、硬木门框立于门墩之上,显得沉稳大气。前、中、后三厅青砖灰瓦白墙保存完好,三厅及天井地面都由青砖铺装,典型岭南建筑格局,整体简洁大气,采光通气极佳,适应岭南气候,除右侧厢房倒塌之外,主体保存完好,具有较高古代会馆研究价值。
高州会馆在陆屋至今有两百多户,有劳、陈、黄、梁、温、叶、李、苏、程、朱等姓氏,逢婚嫁大事仍聚集会馆,数百年互相守望,乡风仍存。
陆屋广府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距今(2021年)已有277年。先后经历清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四次重修。明末清初,广府人(广府语系,以粤语为母语的汉族民系,主要聚居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在陆屋的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为方便交易及维护自身利益,由众人集资兴建了广府会馆,以供广府商人往来经商联络之用。
会馆坐西向东,呈长方形,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分前、中、后三进,中有两天井,即“三进两天井”。其以砖木结构,硬山搁檩,青砖灰砂屋顶,琉璃檐瓦头。前厅墙内嵌有清四朝重修广府会馆石刻碑记,文字详尽;前中后三厅山墙及檐墙均有彩画及诗词,内容为神仙人物、古代圣贤,浓墨重彩,典型的岭南画派风格。天井地面以平整花岗石条铺装,中厅四梁楹以巨大四根铁力木落于石柱础支撑,整体结构稳重开扬,通风采光极佳,适应岭南闷热气候,主体保存完好,具有较高古代会馆建筑研究价值。广府会馆已于2010年定为灵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府后裔在陆屋至今仍有二十余户,有周、李、王、岑、邹、刘等姓氏,逢婚嫁大事仍聚集会馆,数百年互相守望,乡风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