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美食
“将军鱼”也叫军鱼,体稍呈圆筒形,有两对须,鱼鳞比较大、非常硬,像将军的盔甲,是一种生长在淡水里的清水鱼,生存于水流较急、水色清澈的江河中,对水质要求比较高。
常山何家乡长风一带,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是“将军鱼”主要生产河段。据《常山县志》载:“石门山巅有窍,每旦云出,东驰则雨,西行则晴,葱葱郁郁,其间大有佳处。”“石门佳气”更是常山古十景之一。
在常山,“将军鱼”是一道地域特色鲜明的菜肴,是渔家乐的招牌菜。这道菜品历史久远。相传公元1400多年前,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的何家人樊莹,为官清正廉明,深受人民爱戴。自幼在长风河边长大的樊莹,自然非常喜欢“将军鱼”,不但经常去河里捕鱼,自己还学会了鲜辣烹饪将军鱼技能,每逢家里来了客人,这道菜是唯一“逢客必上”的菜品。
据说,吃这种鱼,不需要刮鳞,因为鳞是这道菜最有营养的部分;鱼烧熟后端到桌上,鱼鳞还是整整齐齐的,叫“将军不解甲”。
常山是“中国食用菌之乡”,猴头菇更是食用菌中的“一宝”。猴头菇味道香醇,肉质鲜美,与鲍鱼、熊掌、燕窝并称四大名菜,古代只有宫廷和王府才能享受的美食,有“荤中素”之称。猴头菇不仅是美味的食材,同时也是一味中药材,有和中养胃的功效。
猴头菇烹饪之前,用些许淀粉捏拌,会使猴头菇口感更嫩更润滑;经过沸水处理的猴头菇可以用来凉拌、清炒、炖鸡、炖排骨。如今,常山县城良友酒家、亚东饭店等各大餐饮名店推出的“云片猴头”,便是一道既美味又营养的美食。
相传,南宋官吏、诗人、散文家汪应辰是江西玉山人,但他从小就住在常山球川的外婆家,最爱吃的便是清鲜柔嫩的清炖豆腐。他说,球川豆腐用古井的水、山地的豆、祖传的方,手磨加工而成,口感细腻绵滑,百尝不厌。
球川豆腐延续至今有千年之久。加工制作流程一般为前一天洗好豆子浸泡,次日凌晨烧火、磨豆子,再经过沥浆、锅中煮、沥渣等。接着,就是豆腐制作工艺中至为关键的“点豆腐”,豆腐做得成不成功在此一举——预先要把石膏稀释成水,“点”时动作稍慢,一边“点”一边用木勺不停地搅动。一会儿,凝成的豆腐脑便如玉脂一般。随后,把豆腐脑舀入榨架中,以纱布包裹,使其榨固成形。
球川豆腐与众不同,口感细腻绵滑;细若凝脂,清鲜柔嫩,营养丰富。制成板块形的叫豆腐干;制成单张状的叫千张;制成糊状的,叫豆腐花;还有就是豆腐渣、麻豆腐、霉豆腐,臭豆腐等衍生品。
常山龙绕(今属球川镇)距县城10余公里,自古以来,这里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沟渠、塘堰景宁畲族特产、水田等软泥多的水体浅水区,繁殖栖息着大量泥鳅。
龙绕泥鳅特征明显,体小细长,并且这一带黄泥地多,受泥质影响,泥鳅背部呈现淡黄色。每逢春夏之际,龙绕人成群结队到田野里捉泥鳅成为一道靓丽“风景”,龙绕泥鳅煲由此盛名。
泥鳅营养价值高,尤其是这几年野生土泥鳅非常少义乌特产,更是受到人们的追捧。泥鳅的做法很多,红烧泥鳅、煎炒泥鳅等等,而最营养的做法就是泥鳅煲汤,味道鲜美庆元特产,营养丰富。
龙绕泥鳅煲,取材龙绕泥鳅,配料、调料根据各自口味喜好来定,关键是不能煮久,那样容易碎。一般来说,大火煮开,调小火慢炖就可。
三衢进士面,又称“旦旦面”,是常山农家历史久远的特色菜。其烹饪方法简单,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
做进士面一学就会。取几只土鸡蛋、少量番薯淀粉,鸡蛋敲破后,将蛋白、蛋黄倒入放有适量番薯淀粉的盘中,用竹筷搅拌均匀,倒入热锅中烫两三分钟,形成薄薄的一大块淡黄色蛋皮。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锅中烫的时间长,蛋皮就容易有焦味。接着,将蛋皮卷起来,用刀切成面条状待用。
蛋面做好,就要准备辣椒、姜片、黄酒、鸡精等调料,并烧沸水,将蛋面放入锅中煮几分钟,用竹筷挟到有调料的碗中,一碗进士面大功告成。
为何取名三衢进士面?传说与北宋淳化年间,官至吏部尚书、集贤殿学士汪韶有关。
汪韶是从婺源迁居常山宋畈并入籍,也是宋畈汪氏始迁祖。宋畈位于三衢山脚下。汪韶在此定居后,节衣缩食,一心苦读考取功名。某日,家人用鸡蛋做了一碗面,面对这碗香喷喷、油辣辣的汤面,汪韶尝后胃口大开。之后,他经常吩咐家人烹饪这道面食。
北宋淳化五年,汪韶一举荣登进士榜,是常山历史上第一位进士,不久他入京任职。尽管国事繁忙,但他对家里三个儿子的教育督学甚严。不几年,他的三个儿子汪文、汪杰、汪兴陆续考中进士。父子一门“四进士”,一度成为北宋时期方圆百里的佳话,而他家常做的蛋蛋面,也被乡邻誉为“进士面”。据传,南宋诗人曾几在游三衢山时义乌特产,在农家品尝到“三衢进士面”后,也大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