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开化华埠:做大乡村产业蛋糕 绘就共同富裕
埠,本意为停船的码头,由于码头较易集聚人气进而日渐壮大为市镇,故引申意指有码头的城镇。位居浙皖赣三省七县水陆交通枢纽的千年古镇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正是一个因水而兴的商埠镇。
自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设立以来,毗邻马金溪的华埠镇依托航运业,发展为繁华的水陆码头。她见证过繁华,鼎盛时商贾云集、停船过千;也经历过落寞,曾被日寇一把火烧成废墟。
岁月流转变迁,如今华埠镇以兴旺的产业为自身写下开化县域副中心、工业主平台的注脚,凭借医药、电器、环保等优势产业带动,华埠镇贡献了开化县80%的规上工业产值。
面对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华埠镇是当之无愧的执笔人,从过往走向现在,从繁华到落寞再到重新崛起,深知“产业”二字分量的华埠镇,正以做大产业蛋糕落笔,在乡村热土上绘就出一幅“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共富图景。
带领游客参观牧场、为孩子讲解梅花鹿知识、吆喝小鹿过来进食华埠镇华兴村村民操鑫在家思牧场的工作,干得颇有滋味。2019年,在新西兰工作多年的蒋清全回归家乡华埠镇新青阳村,改造升级家中经营多年的鹿鼎养殖场,打造为集梅花鹿养殖、旅游观光、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生态观光牧场,并招募周边乡村近20名村民负责日常运营,操鑫就是首批上岗的员工。
开业后,凭借人鹿互动、动物观光、迷你高尔夫、垂钓等多个特色业态,家思牧场一举成为华埠镇热门的亲子旅游目的地。2021年,家思牧场游客接待量达5万多人次,养殖梅花鹿100多头,年产值近500万元,有效带动在此工作的村民实现增收。“现在不仅离家更近、工作压力更小,而且收入还更高了,家庭年收入能有近20万元。”操鑫说。不仅如此,家思牧场还专门设置共富摊位,面向周边村民免费开放,以供他们向游客售卖农特产品。
“单个牧场体量毕竟有限,带动的范围也有限,节假日客流量较大时,接待能力就会跟不上。”蒋清全说。既为完善家思牧场周边配套,也为扩大旅游产业辐射范围,2021年,新青阳、溪东、联盟、旭日和大郡5个村抱团发展,成立以家思牧场为核心的新青阳“田园牧歌”共富联盟,通过土地入股、特色产业培育等带动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2021年,该联盟各村平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5万元。
华埠镇对新青阳“田园牧歌”共富联盟进行统一规划。“镇里计划投资7200万元,为各村量身定制产业项目和为联盟建设共用景观节点,将打造出五村联动、总规划面积48平方公里的休闲康养旅游网红打卡带。”华埠镇镇长汪志鹏介绍。
在华埠镇,类似的共富联盟不止一个,抱团发展已成为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依托投资2.5亿元的浙西农贸批发市场共富项目,华埠镇与周边桐村镇、杨林镇共建“南部”共富联盟,联盟成员以村集体资金投资入股浙西农贸批发市场,待项目建成运营后,每个股东每年将获得分红。金星、下溪等6个村依托金色党建联盟抱团成立“大金星”共富联盟,联动发展培训、旅游和研学产业,2021年成立以来,累计接待培训学员超1.5万人次;2021年,联盟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2万元,平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周边各村相继开办民宿、农家乐近70家,老百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按照资源相近、优势互补原则,华埠镇积极引导条件合适的乡村组建共富联盟,并以联盟为载体,不断做大乡村产业蛋糕,以强带弱、以先带后、以点带面,实现村村共赢,激活全镇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开化县委常委、华埠镇党委书记李剑峰表示。
距离家思牧场数百米的联盟村村口,一栋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集小微产业培育、电商村播服务、农产品加工、创业就业帮扶等功能于一体的四层厂房刚建设完毕,未来,这里将成为联盟村的产业中心。目前,联盟村已和家思牧场达成协议,以年租金20万元的价格,把厂房部分场地租赁给企业,用于打造梅花鹿肉精加工产业链条,不仅能为村里增加新的工业旅游点,还能给村集体经济提供稳定的收入,有效吸纳村民就业。联盟村常住人口1200多人,其中移民占三分之一,畲族村民占五分之一,是典型的新安江库区移民村、少数民族村,这栋承载全村产业希冀的新厂房,是联盟村整合移民资金、乡村振兴相关项目资金筹建而来。
与联盟村的借力方向略有不同,溪东村则面向市场和企业寻求产业助力。溪东村是开化县最大的桑蚕基地,上世纪70年代,家家户户种桑养蚕,但随着市场行情变差,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桑园逐渐荒废。2017年,看中溪东村的“养蚕底子”,杭州丝绸企业万事利集团与溪东村展开合作,出资在村里建设小蚕共育室,并为村民提供能产出黄金丝绸的“金蚕种”,重新焕活了溪东村的蚕产业。如今,全村70%到80%的村民依靠蚕产业赚钱,形成了企业提供特种蚕种、村民种桑养蚕、村集体提供服务配套、企业收购成品蚕丝的产业闭环。
因看好发展前景,两年前,村民黄应乐承包村里20亩桑园,重新做起了桑农:“现在一年差不多忙四个月就可以了,养成之后就有人收购,也不用担心销售问题,没有后顾之忧。”去年,溪东村还整合县里项目资金和村集体资金,建设3000多平方米的规模化集约化特种原料茧示范基地,用以机械化养殖蚕。待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村里还将植入研学旅游业态,打造集桑蚕产业、亲子研学、特产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桑蚕产业园,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相对于城市,乡村发展产业的基础较为薄弱,培育特色产业、健全相关产业链周期更长、难度更高,因此整合各方力量,凝聚发展要素,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尤为必要。”李剑峰说。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土地、政策等要素支持的“常规动作”之外,华埠镇还组织全镇干部开展头脑风暴,进行共富项目谋划,成功收集谋划项目2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个;打造丰收讲堂、初心讲堂等一批特色乡村振兴讲堂,整合“三农”专家人才、优秀乡土人才等力量,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项目支持和人才保障。
友谊村地处开化县东部,距离集镇和县城较远,受城市功能辐射弱,村里经济发展一度较为薄弱。2019年,为找到发展突破口,组团联村干部、镇干部与村两委干部一起调研分析全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并邀请开化县农业部门专家现场指导,最终决定培育芦笋种植产业。经过土地流转、大棚搭建、土地开垦、育苗种植等前期工作,由友谊村村集体投资建设的70亩芦笋基地正式落成,包含种植、采摘、分拣、包装等在内的芦笋种植产业链也逐步成形。2021年3月,村里迎来第一次芦笋采收,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4万元,经营性收入达76.84万元。
“村里培育芦笋产业落脚点始终在村民身上,我们希望以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友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水土介绍,2020年,友谊村聘请具有多年种植芦笋经验的村民张善忠担任芦笋基地技术员,每年支付工资4万元,并聘请村干部叶卫良专职负责管理工作,为芦笋基地提供技术和管理保障;依托网格党小组,组建资源开发、劳务派遣等网格生产队,统筹资源,优先吸收低收入农户等村内劳动力。如今,芦笋基地每天平均有20多名村民务工,每人每天有100元收入。2021年,友谊村支付90多个村民工资达30万元。
回看友谊村的产业发展历程,它能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前期通过细致调研为乡村找到合适的产业发展道路。乡村资源禀赋各有不同,在奔向产业化的实践过程中,不应生搬硬套成功经验或发展模板,泰顺十大美食必须基于调查,因地制宜地谋划特色产业,这正是华埠镇所践行的理念。近年来,华埠镇不断挖掘各村土地、区位等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全县乡村布局并培育了木槿花、清水鱼、白苦瓜等多个特色产业,这些产业都成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主阵地。
旭日村结合中蜂养殖产业和乡村振兴讲堂,确立“研学+扶贫+产业”发展思路,帮助中蜂养殖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王家村打造灵芝种植产业,把灵芝生产基地建设为村干部实践教育基地,2021年基地灵芝产量达63公斤,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许家源村依托优质的生态环境发展清水鱼产业,2021年全村清水鱼销售收入达20多万元
在党委政府持续培育下,华埠镇以越来越强的产业效能,引领着“生活越来越美、收入越来越高”的乡村蝶变,这座千年商埠城镇,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坚定远航。2021年,华埠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44元,同比增长12.3%。“下一步,华埠镇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联盟兴村、产业富民,以奋进姿态加快走出一条具有华埠特色的共同富裕路径,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地提供华埠样板。”李剑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