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欢迎您!

云南饮食文化——云南独具特色的9大饮茶习俗

云南美食特产 2024-08-14 09:10113未知admin

  。最早记载云南产茶的书籍是樊绰所著的《蛮书》(又名《云南志》)。该书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制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可见,现今的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一带,当时就已产茶,

  云南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各民族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了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后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在民族众多的云南,民族茶饮展示的文化最为丰富,最具特色。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与茶的结合方式不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品饮方式。本文仅对云南各民族饮茶中具有代表性的饮茶及文化进行介绍。

  傣族竹筒茶,属于紧压茶类。西双版纳竹类资源丰富,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竹子。加工竹筒茶常见的竹子有香竹和甜竹两种。香竹又叫糯竹,皮薄内空,节间长,竹膜清香浓郁,是做竹简香茶的上好材料。

  加工竹筒茶时,取鲜竹锯成若干一端带节的竹筒备用。把鲜茶叶在铁锅内杀青,待茶叶变软、颜色深绿时,倒在竹席上反复揉捻,再把揉捻好的茶叶装入竹筒中,用一根木棒舂实、压紧,最后再用青竹叶把竹筒口堵上,在火塘边均匀烘烤半小时左右后凉放。待冷却后,剖开竹筒,即成一节一节的竹筒茶。

  竹筒茶品质优异,外形呈棒状,白毫多,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并有馥郁的茶香和独特的竹香。竹筒茶贮藏两三年仍保持原有品质不变,若长年贮藏,经自然发酵演变成竹筒普洱茶,别具汤色红艳、陈香浓郁、滋味醇厚等品质特征。

  哈尼族饮茶习俗的最大特点是喜好滋味浓厚的茶水,主要有“土锅茶”“烤茶”等习俗。土锅茶是勐海南糯山、苏湖等地爱尼人最普遍的饮茶方法,即将盛有清澈泉水的土锅置于火塘内三脚铁架上爆煮,待水煮沸后,把自产的大叶种晒青干毛茶放入开水中爆煮半小时左右,即可倒入茶杯中饮用。

  土锅茶茶汤金黄明亮、火烟香气、滋味浓醇强烈,苦而回甘。也可用新鲜茶叶放入土锅爆煮,即待土锅的水煮沸腾,然后放入新鲜茶叶,再经一小时不断加水爆煮后,即可倒出来饮用。

  凉拌茶是基诺族是一种传统食茶习俗。传统做法简单,在野外劳作休息时,砍一节粗大的竹筒,横剖两半作容器,再采下新鲜的茶叶,适当揉碎后放入容器中,注入适当的山泉水,加入随身携带的盐巴、辣子、大蒜及樟脑尖等佐料,拌匀后即成一道既可以解渴提神,又可以佐餐的“茶菜汤”。

  凉拌茶的另外做法是先烧一锅开水,将茶树一芽二叶鲜叶放入开水中稍烫片刻,随后将茶叶捞入小盆中,放入盐、辣子、味精等佐料,拌匀后即食用,是名副其实的“吃茶”。

  布朗族是中国最早的种茶、饮茶民族之一。据布朗族的创世史诗《祖先歌》的歌词,早在两千年前,他们的先民“濮人”即开始把野生茶“得责”用来煮水喝解渴,作为药物祛湿驱病,用于祭祀天地永善十大美食、鬼神,祭祀先民祖宗。

  布朗族喜欢吃茶、喝茶,尤其喜欢吃“酸茶”“喃咪茶”和饮“青竹茶”,独创了制作晒青毛茶和酸茶的方法。布朗族酸茶又叫“腌酸茶”,主要流行于勐海县布朗族聚居的布朗山乡。酸茶既可以做菜上餐桌,也可用开水冲泡作饮料,还可以当零食直接放入口中咀嚼鹤庆十大美食

  每年5—6月间,采摘夏秋茶一芽三、四叶及较嫩的对夹叶、单片叶,用锅蒸或煮熟后,放在通风、干燥处摊凉10天左右,使之自然发酵,再装入粗长的竹简内,压实、封口后埋置于房前屋后的地下干燥处,以土盖实,埋一个多月后即可取出食用。这种酸茶具有解渴、提神、健身、消除疲劳等功效,是布朗人的美味保健食品。

  纳西族的“龙虎斗”,是一种颇具特色的饮茶方式。纳西族人将普洱茶倒入烘烤的土陶罐中,茶烤黄后倒入沸水熬煮,直至汤稠。冲泡时,只能将茶水倒入白酒中,切不可将白酒倒入茶水内。此刻杯内发出响声,纳西族以这种声音作为好运的象征,响声越大越吉祥。在茶水中加入辣椒,在当地还是一种解表散寒治感冒的良药。

  云南省永胜县聚居着彝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在当地流传着“丽江粑粑永胜酒,烤油茶呀家家有”的歌谣。打油茶是当地最为流行饮茶习俗。打油茶融茶香、米香及油香为一体,香气浓郁、滋味纯甘、汤色乳黄,饮后沁人心脾。

  打油茶主要用料为香米、耐泡型茶的茶叶、鲜猪油、食盐、糖、麻子、芝麻、花生、核桃各适量。制作时,将土罐放在火炉上均匀受热烤干;投入适量的米并不断抖动,使其受热均匀,至米黄而不焦,香气溢出时,投入茶叶,不抖动使茶叶香米均匀混合,待茶香、米香溢出时投入适量猪油;继续抖动至茶香、米香、油香融为一体时,加入水煮沸,根据饮茶者的口味,可添加适量的糖、蜜或食盐等配料即可饮用。

  居住在德宏的德昂族,自称是古老的茶农,种植茶树、采茶、制茶、食茶、饮茶。德昂族的茶不仅是日常饮品,还是食品、贡品、礼品、祭品,德昂族也是最早以茶叶作为商品在集市上交换各种物品的民族,茶叶曾是他们的经济支柱,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文化的各个层面,形成特有的民族茶文化。

  德昂族的始祖——达楞和亚楞在《古歌》中提到:德昂族是古老的茶农,是从茶神的传说中走来,浑身飘逸着茶香的民族,茶叶是德昂人的命脉,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有茶山的地方就有德昂人的故事。德昂族制茶均为土法加工,分干茶和湿茶。干茶即今晒青茶,湿茶又称酸茶,史书上称为“谷(或沽)茶”。除制作传统的晒青茶工艺外,德昂族还有自己特有的“酸茶”制作工艺。

  最早的酸茶是进餐时的佐餐菜肴,由于德昂人生活于亚热带地区,气候多湿热。当地饮食喜酸,因酸食能消暑热,由此酸茶是应气候和饮食习俗衍生的食品。德昂酸茶传统制作工艺最早为土坑酵法。春茶开采之前,先在茶园附近挖一深坑,以芭蕉叶铺垫;春茶三采,每采一批鲜叶,将鲜叶倾入坑内,再用芭蕉叶隔垫加土掩盖、压实;第三采须在谷雨前完成,入坑后蕉叶铺盖、用土压实与地面平。茶叶在土坑内经历各种湿热变化,半年以上,即可取食。取食酸茶时自上而下,即先取最上层,也就是谷雨前采摘的第三拨鲜叶。其口感亦是自上而下,渐进佳境鹤庆十大美食。

  “三道茶”是大理白族人民的一种茶文化,历史悠久。明代时期的《徐霞客游记》中就记载了徐霞客到鸡足山时,鸡足山“宏辩诸长老邀过西楼观灯,楼下采青松毛铺藉为茵席,去桌趺坐,前各设盒果,注茶为玩,初清茶、中盐茶、次蜜茶”,这是当时诸长老请他品尝今闻名遐迩的大理白族三道茶。

  第一道“苦茶”:将小土陶罐底部预热后投下茶叶,抖动陶罐使茶叶均匀受热,待茶叶烤至焦黄发香时,冲入少量开水。煮沸一会儿即斟入牛眼盅内,按辈分先后,长者第一,依次敬献。按主不喝客不饮的规矩,主人双手举杯齐眉道声“请”,并先一口饮尽后,客人方可品茗,道谢意。头道茶经烘烤冲泡,汤色如琥珀、香气浓郁,但入口很苦大关十大美食,寓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第二道“甜茶”:在烤的基础上,加上切细的乳扇(白族特制的一种奶制品)、核桃仁、芝麻、红糖等配制调和后斟入小碗或大茶杯内,八成为宜。二道茶香甜可口,浓淡适中,寓意人生在世历尽沧桑,苦尽甜来。

  第三道“回味茶”:在茶杯中先放入花椒数粒、生姜几片、肉桂、蜂蜜和红糖少许,然后用沸水冲至半杯为宜。客人接过茶时旋转晃动,使茶水与作料均匀混合,趁热品茶。第三道茶其味甘甜中透出肉桂、花椒的清芬与香郁。寓意着人生苦短、岁月漫长、酸甜苦辣、冷暖自知、回味无穷。

  “三道茶”意为青年时多吃苦,中年才有甜美生活,老年就能回味人生。南诏时期三道茶即作为款待各国使臣的一种礼遇。因三道茶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始终广泛流传于大理白族民众之中。每当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宾客临门,白族同胞都要以原汁原味的传统饮茶方式款待宾朋,让客人在“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事活动中,品饮茶点、享受茶礼、观赏茶艺、感悟人生。

  藏族人民视茶为神之物,从历代“赞普”至寺庙,从土司到普通百姓,因其食物结构中,乳肉类占很大比重,而蔬菜、水果较少,故藏民以茶佐食,餐餐必不可少。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藏族饮茶方式主要有酥油茶、奶茶、盐茶、清茶几种方式,调查结果表明:藏族酥油茶是最受欢迎的饮用方式(平均达73.9%),其次是奶茶。藏族家庭里一天至少要饮三次茶,有的甚至多达十几次。酥油茶滋味多样,喝起来咸里透香,甘中有甜,它既可暖身御寒,又能补充营养。

  藏族酥油茶的制茶工艺中,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提炼酥油的方法比较特殊.先将奶汁加热后倒入大木桶里,用打酥油茶用的木棍,上下抽打至油水分离,上面浮起一层湖黄色的脂质时,舀起来装进皮口袋,冷却后便成酥油。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用水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酥油茶桶,放入酥油和食盐,用打酥油茶用的木棍,上下抽打至油茶交融,然后倒进锅里加热,便成了喷香可口的酥油茶。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土特产推荐 Copyright @ 2011-2018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013531号

联系QQ: 397195083 邮箱地址:3971950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