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风采】闻喜葱花饼:街角小店中的百年美
闻喜葱花饼起源于明代。相传,当时在闻喜县衙门口有一家小吃铺,其以特殊工艺用面粉、油、葱花烙烤出的烤饼,层多且薄、皮脆酥香、色泽黄亮、余味悠长,深受当地人和过往客商的青睐,渐渐名扬三晋。之后,小吃铺技师便北上省城太原,开店迎客。
清朝时期,京官杨深秀(山西闻喜仪张人)又带领炊饼师傅进京献技,竟一举扬名,京人把刀削面、平遥牛肉、闻喜葱花饼誉为山西三大名吃。杨深秀将葱花饼推荐给皇宫御膳房,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品尝,颇受赞赏。闻喜葱花饼遂闻名四方,传承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在闻喜县西湖北路与侯风线米处,紧依闻喜中学,有一家十分有名的闻喜葱花饼店——“敬兴厚”闻喜葱花饼。店面很小,不到20平方米,进门处,门内靠北墙是一方桌案,门外是一架烤炉,案面和烤炉间隔着窄窄的一堵墙,店主将店内的空间最大化利用,只留出小小的一部分地方用来做饼,其余的空间都用来摆放桌椅,留给客人。
别看店面简陋,但食客络绎不绝。这家小店的老板刘希武师傅说,从早上5点,他就开始忙碌了,最迟6点,第一波热气腾腾的葱花饼就出炉了,赶早上学的孩子、上班的大人,几个葱花饼加几碟小菜,再来一碗汤,美美下肚,元气满满的一天便开始了。刘师傅说,“敬兴厚”闻葱花饼是全天候的,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一直都有客人,一天两袋小麦粉,能卖出近千个葱花饼。
一家小小的葱花饼店,为何生意如此红火,在刘希武师傅的讲述中,记者了解了这其中的奥妙。
刘希武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他的曾祖父刘保春就曾在闻喜开葱花饼店,算是第一代传人。传到第二代刘笃礼,也就是刘希武的爷爷手里时,已经初具规模。之后,刘笃礼创办了“敬兴厚”老字号,“敬”即广而告之且敬之,“兴”即生意兴隆;“厚”,就是要求后辈做生意要厚道,讲信用。不仅如此,他还将生意发展到了省城太原,除了葱花饼店,还开了“敬兴厚”米店、面店、粮油店等,刘家显赫一时。刘希武的父亲从事教育工作,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也知道怎么做,但从没做过,也不愿意做。刘笃礼便将打饼子的手艺传给了刘希武的姑父徐维杰。
上世纪80年代,刘希武在闻喜县的一家公司上班,但是企业不景气,工资并不多,他便想着把祖传的打饼子手艺再拾起来。20多岁的年纪,正是爱面子的时候,为了避开熟人,他来到运城,开了店。
刘希武说,在当时,运城只有他一家葱花饼店,生意十分火爆。在他之后,运城做葱花饼的人才渐渐多了起来,现在,运城的葱花饼店比闻喜的还要多。刘希武自豪地说:“要追溯起来,我还是运城做闻喜葱花饼的第一人。”
闻喜县地处河东盆地,南山(中条山麓)北岭(峨嵋岭带)中平原(涑水河谷),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十分适宜小麦的生长,这也为闻喜葱花饼提供了很好的原料。
一是和面。必须要用温水和面,而且天冷天热时,面的软硬度不同,所含水分不同,加多少水也要有所改变,这都是刘希武在多年打饼过程中钻研出来的门道。
二是擀皮。饼子皮擀得越薄越好,这样卷起来饼子的层次就越多,吃起来酥脆可口。
四是卷团。在卷面团的时候,一定不能让葱花漏掉,要包匀,包紧。卷好的面团要像皮球一样,不能漏,葱花一漏,饼子就涨不起来了。若涨不起来,塘沽十大美食饼子便会发硬,而涨起来之后的饼子是酥脆的。闻喜葱花饼吃起来外焦里嫩,就是利用饼子里边的空气,受热之后形成蒸汽,使饼子膨胀的原理。
五是火候。火候的掌握十分重要,这也是闻喜葱花饼烤出来口感层次分明的关键,火候适度,烤出来的饼子才会色泽金黄、口感酥脆。
1.选用500克优质面粉,加入一勺盐,少许油,用温水和面,边倒边搅拌至絮状。然后揉成光滑的面团,摸着偏软,饧20分钟左右。
3.将饧好的面团揉至光滑,搓成长条,切成均等的剂子,刷一层油,继续饧约20分钟。
5.擀好的面皮表面刷上一层油,撒上葱花,摊平,从左右两边开始叠起,轻按,拉长。
7.用掌心压扁,再用擀面杖擀薄,手的力度要适当,之后再在表面抹一层香油。
9.再翻另一面,其间多翻动几次,让饼子均匀受热,等饼两面变成金黄色,即可出锅。
口感外形:地道的闻喜葱花饼形状丰圆,色泽金黄;饼皮酥脆,外焦里嫩;千层揉制,层次分明;口感筋道,松脆爽滑;葱香鲜美,香咸可口;出炉即食,回味无穷。
因为这是一门传统的手艺,不易掌握,且辛苦、费力,现在,真正会做正宗闻喜葱花饼的人越来越少。面临老一辈手艺人逐渐没落、新一代不愿学、熟练掌握其技艺耗时长的问题,刘希武和爱人王彩环俩人仍一直坚持做葱花饼。他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品尝到闻喜葱花饼的美味,而这一技艺也能得到传承和发展。目前,闻喜葱花饼这一传统技艺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