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走》02 来了 24小时寻找渔都港城的舌尖记
有人说,是独一份的海鲜味道。作为地道的“岛城”,普陀享受着东海的馈赠,“活龙虎跳”的小海鲜自然成了餐桌上的主要食材。
清明前后的鲳鱼、蛏子、马鲛鱼;夏天的鳓鱼;秋季的海蜇、梭子蟹; 冬至的带鱼......无论是清蒸还是红烧,煮汤、下面还是生腌,海洋赋予普陀人的,是萦绕舌尖、难以忘怀的鲜甜。
有人说,是街头巷陌的碳水味道。这个答案,闸北十大美食源于世代居住在此的岛民对于主食的偏爱。
在岛上,海鲜易得,其他食材反而显得金贵,也更让人期待。于是,把主食类食品做得好吃,成就了普陀人的老手艺。馄饨、生煎、猪油葱饼、 海鲜面......不同种类的米面制品,在普陀的各个角落散发出诱人香气。
一千个人的味蕾里,藏着一千个普陀。与海风潮声相伴,漫步渔港之城,这个问题,就留给你慢慢寻找吧。
五点半开门的张阿三馄饨,六点多来就刚刚好,无须排长队——馄饨店藏在沈家门新街西侧的文军弄里 。纯手工猪腿肉剁出来的肉馅,配上纯手工打、压、碾、搓出来的薄若蝉翼的皮子。馅料充实饱满,滑入口中,猪肉的鲜美被猪油轻易地勾出,便是记忆里最朴实而温暖的味道。
从文军弄出来,是沈家门的中大街。这条闹市中心的老街附近坐落了不少家老底子的小吃店,百乐便是其中之一。
百乐卖的东西不多,招牌是双面煎。搭配豆浆或者紫菜汤,生煎吃起来两面都很脆,葱肉的内馅儿带着汤汁,鲜爽的肉汁浸润喉咙,忙不迭地一口吞掉饱满的肉馅和焦脆的面皮,就冲这一口生煎,早起便有了意义。
一碗普陀本土的海鲜面,莹白温润的米面有时候反而成了用来填肚的配角。真正精彩的,正是各色东海海鲜们。
各花入各眼,喜欢尝尝老味道的,推荐西大街的巴哈鳗干鱼丸面,想去网红店打卡的,东港的飞珠面店值得一探,追求性价比的,滨港路上的阿宝海鲜面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里的小海鲜销往全国,而在小海鲜之外,不妨学着老沈家门人的样子,去经营了二十多年的阿年白斩斩个鹅吃吃。
白斩,就是大锅白水将整只的鹅煮熟。水中不加任何调料,只少许撒了点盐。南京人喜欢斩鸭子,普陀人就喜欢斩鹅肉。鹅肉香气占了味觉的大半,鹅皮油脂丰润,肉质紧实鲜嫩,毫不松散。
徘徊在酒楼的点餐区,传统海鲜菜肴自是不必多说,葱油梭子蟹、红烧雷达网带鱼、爆炒花蛤……叫人光是食材就看得目不暇接。传统之外亦有创新, 生腌膏蟹、生腌小海鲜,这些融入外地菜系创意的味觉体验同样值得一试。
普陀人管下午茶叫“点心饭”, 既然说是“饭”,闸北十大美食列举起来,大多似乎也以主食为主。
典型的代表便是粢饭糕、猪油葱饼,前者内容简单,糯米和盐,只是添上油炸物特有的香气,表面酥脆、内里软糯;后者个头小小,白白的面饼上撒着黑色的芝麻。
葱花的清香经过烘烤散发开来,咔滋一口,内部的猪油香味四溢,让人忍不住几口一个、停不下来。
放眼望去,摊位上数不清、辨不明的东海小海鲜们,突然就以最天然的姿态撞进了你的眼睛,让你无比惊羡,如此新鲜的鱼、虾、蟹、贝,才能完美地诠释什么叫美味鲜。
先做做功课,点上几道时令的菜:红烧杂鱼、椒盐豆腐鱼、沙鳗鲞……一口下去,足以让热爱这一口鲜的人笑得眯上了眼睛。
夜排档的招牌自然是两面黄炒米面。配料不必太多,土鸡蛋、肉丝、绿豆芽已经完美。米面金黄油亮,香气直往外冒。和普通的炒面比,两面黄面如其名,面的两面微焦而不过。挑起一筷子,焦黄部分犹如锅巴,松脆感满满,内里的部分又不乏柔软。
只在夜间出没的锅贴,来自一家老城区不折不扣的苍蝇馆子。锅贴一面焦脆一面软糯,趁热入口,先能感觉到皮的脆和那种油煎的香味,然后才是猪肉和葱花的味道。蘸点陈醋,一口一个,不一会便消灭了一盘。
老底子的海鲜砂锅,同样是很多人无须多言的夜宵之选。十几元的价格,搭上几样时令的海鲜,配上蔬菜、油豆腐、鹌鹑蛋……点上几样,食物入口,看着店外夜色渐深,亦是一种自在。
食物与时间,总会产生奇妙的关联。藏在时间背后的深刻记忆,与记忆中的食物交相辉映,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们采访了八位美食掌门人,听他们说说,关于食物与时间、传承与人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