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徐汇这些志愿者、社区、组织和项目入
1月13日(今天),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上海推选评审展示活动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举行,各单位通过个人陈述、PPT、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经评委现场无记名投票,各类别择优推选十项,拟作为上海推选出来的代表报中央文明办,参选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宜山菜场的耿直“卖鱼郎”杨晓月,坚持“只卖好鱼”,坚持“见人就帮”。这名来自安徽的“新上海人”是大家口中的“诚信商户”,也被夸为“当代雷锋”,曾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提名奖、“2017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提名奖、徐汇区道德模范等荣誉。从“卖鱼郎”变身“送鱼郎”,从义务送货到免费送鱼,杨晓月18年来坚持为生活困难群体送鱼的故事被社区居民津津乐道。
2002年,田林五六七村的居委会收到一封特殊的“求助信”,希望能提供小区特困户名单,求助人就是杨晓月。原来2002年的一天,有位顾客来到他的摊位买鱼,称好鱼要收钱时,杨晓月突然发现这位阿姨是个双腿膝盖以下被截肢的残疾人。杨晓月小心地把鱼放进阿姨的篮子,对她说:“我送你回家吧。以后你想吃鱼,我给你送来,不收你钱。” 从截肢的姚阿姨家出来后,杨晓月想起小区里还有好几位残疾居民,能否给他们一些帮助?于是就有了这封“求助信”。
拿到特困户名单后,杨晓月就开始了每周一次的送鱼,小区里的残疾人、孤寡老人、重病患者时常能吃到他送来的鱼。时间一长,受助居民实在不好意思,于是,每周一次变成了逢年过节送鱼上门,除了送上摊位上最好吃、最新鲜的鱼,每年回老家的时候,他还会带回荸荠、大米、草鸡、鸡蛋等土特产送给这些家庭。
从“卖鱼郎”变身“送鱼郎”,杨晓月的名气越来越响,摊位也多了不少忠实的回头客,但他却始终没有“发财”。原来,18年过去了,杨晓月定点送鱼的对象越来越多。而近几年,他的客户群中又增加了不少癌症病人,有时遇到自费困难的病人,他少收、不收,甚至捐一点以表心意对杨晓月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居委会也曾劝他先改善家里条件,再慢慢帮助他人。但杨晓月的解释,却让人无法拒绝他的好意,他说:“我就是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帮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因为我也过过苦日子。一条鱼值不了几个钱,却让那些困难家庭,体会到社会的温暖。”
疫情期间,杨晓月不仅主动捐款,还积极为菜场做志愿者,为居民们测量体温,消毒场地。2020年3月,他从朋友圈得知金山的菜农滞销,立即带着侄子开车前往金山购买青菜,亲自采摘后送到每个居委的志愿者手中。
多年来,杨晓月的为人和善行,为他积累了越来越大的人气,然而杨晓月却说,“我没想要出名,我是一名新上海人,在日常生活中和很多居民相处融洽,像一家人,感觉她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她们,所以我愿意为了我的‘家人们’尽自己的一份心,这种感觉在内心深处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种幸福!”
令杨晓月欣慰的是,他不再是一个人努力,因为在他身边已经聚集了很多像他一样善良的人。成为田林街道“螺丝钉”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后,他主动参加街道举办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把自己对社区的热爱化作行动,温暖身边每一位人,给社区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
徐家汇乐山新村出现在2020年12月9日的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成为了居民们引以为豪的一件喜事,社区志愿者们更是感到无比高兴和欣慰,因为,正是乐山志愿者的辛勤付出、无私奉献和全体乐山居民的积极配合、共同参与,才使得曾经“脏乱差”代名词的社区实现了乐美社区的转身。
乐山新村位于繁华的上海市徐家汇商圈核心地段背后,是一个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的居民聚集区,社区居民21483人,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来,“脏乱差”是这里的代名词,社区居民信访不断,110报警量占整个徐家汇街道的50%以上。自2018年起,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乐山新村坚持党建引领,社会工作者带头,社区骨干志愿者聚力,找准社区的热点、难点和社区居民的迫切需求,先后成立乐山社区“党员汇先锋”等49支各类志愿服务队,持续助力乐山片区一体化治理,目前,注册志愿者达4263名,约占社区常住人口的20%。
经过三年的“改头换面”,乐山渐渐“脱胎换骨”。截至2020年12月底,乐山社区信访量同比去年下降71.8%,12345投诉量下降71.5%,110报警量下降61.7%。
“拍脑袋想,不如面对面问。”为找准乐山治理切入点,2019年,在乐山社区综合治理联合党支部动员下,乐山的居民楼组长、在职党员、社区工作者等202名志愿者齐下乐山,带着可折叠的小马扎,看到居民就坐下聊天,“问需问计”。大调研期间,完成入户问卷率达74%,梳理归纳出物业管理、雨棚换装等各类需求建议1670条,小马扎聊出来的一句句居民七嘴八舌的“牢骚话”,变成一条条社区治理的“金点子”,由此拉开了乐山社区精准大治理的序幕。
“‘螺蛳壳’里做道场,靠的是‘以心换心’”。乐山社区是老式小区,违章建筑林立,治理改造第一步就是“拆”。为做通居民思想工作,在居民区党总支的带领下,各个志愿者队伍主动将街道工作组“领进门”,聚焦“老邻居”们的不同情况,精准配套帮扶方案。居民唐秋萍说,“他们说的话真的一条条在兑现,所以我的违章建筑就是拆了也值!”
乐山六七村西门曾经脏乱不堪的小区废品回收站,如今是网红打卡点“阳光小亭”。周边居民自发组成小区环境志愿服务队,每天自觉轮班打扫,大家还搬来了花盆桌椅遮阳伞,在这里休憩、聚会甚至搭建才艺表演的“小舞台”,人气十足。带头人柴秀英逢人就说,“环境好了大家要自觉爱护,阿拉才能越来越‘乐’。”
“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2020年年中,乐山六七村小区先后有3个单元完成电梯加装流程准备施工,21弄的4户业主却突然变卦,导致工程“卡壳”。另两部电梯加装的居民牵头人得知情况后立即碰头商量,大家自发组成电梯加装志愿小分队,一户一户上门“磨”。面对同是“老邻居”的志愿者一次又一次的现身说法、“传经送宝”,4位业主终于重新点头。下半年,在电梯加装志愿小分队的推动下,小区又有4台电梯“喜获”签约。
目前乐山社区活跃着“党员汇先锋”“七彩志愿大篷车”等49支志愿服务队,志愿项目50个,志愿者从2017年的156名增长到4263名,志愿者骨干达350人。在乐山做了20年志愿者的居民方贵华说,“以前乐山志愿者是凤毛麟角,现在的乐山,人人都是志愿者,小区建设越来越好。前两天新闻联播头条花了五分多钟讲乐山,很多老邻居看了都不敢相信,说要搬回来住,阿拉乐山要开始‘弯道超车’了!”
作为目前上海中心城区唯一大规模成片规划开发的滨水区域,徐汇滨江近几年来保持20多个、约200万方体量的在建项目,高峰时期聚集1万名建设者。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于2016年正式成立,是上海市第一家扎根工地、服务建设者的志愿服务组织,始终秉承“建设到哪里、志愿服务就到哪里”的原则,7×12错时服务,吸引了区域单位、居民、艺术家、劳模、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以城市温度为建设者厚植“愿化他乡为故乡”的情怀。
“建设者以辛勤的汗水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我们以真情的服务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治理之家,集约利用群团资源,把志愿服务送到工地一线:吃“国庆面”、尝“中秋饼”,跨新年、庆五一,“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饕餮盛宴永不缺席。
是服务之家,针对购物难、求医难、生活单调等问题,设立便民超市、公共会客厅、卫生服务站;
是平安之家,维护建设者合法权益,协助处置工伤、欠薪事件,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是温情之家,每年邀请留守儿童来沪开展夏令营,看看父辈们造起的大楼,在参观学习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
疫情期间,发放口罩20万只、消毒液8万瓶;“点对点、一站式”专车接送6000余名建设者安全复工;宣传群防群控的公共卫生理念,实现疫情防控、嘉定美食复工复产、安全生产“三同步”。向100位骨干建设者子女寄送书包和文具,鼓励他们认真参加在线学习、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只要我们把建设者放在心上,建设者也会把志愿大爱捧在手中。”——建设者作为城市的奉献者、志愿服务的受益者,找到了“被尊重”的感觉;他们也成为了志愿服务的提供者、志愿精神的传播者。滨江建设者之家组织现有流动党员和建设者志愿者200余名,自发起草文明公约,成立“西岸龙之队”的三队(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职工服务队)五组(自治组、平安组、宣传组、文体组、服务组)。建设者志愿者每天利用午休2小时为其他建设者们提供理发、洗衣、缝补等便民服务,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嘉定美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志愿新模式,激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池活水”。完成建设工作的建设者们也将这份志愿大爱带回故乡,继续温暖他人。
“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累计举办各类活动650余场,惠及建设者超过9.2万人次,年来访接待近2300人次,提供诊疗近12000人次,受到广大建设者一致认同,为成规模开发建设区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做出了积极探索。曾获全国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最佳案例、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团中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上海市志愿服务培训中心实训基地等荣誉等全国、省市级荣誉20余项。
在上海美丽的徐汇滨江,矗立着一座超级“大牙刷”建筑,那里就是上海市徐汇区牙病防治所的新址。“牙刷”里住着一群“汇笑牙防”志愿者,守护着人体最坚硬的牙齿,也用最柔软的心灵关注着社会的。作为一所仅有二百多人的区级单位,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是获奖单位中唯一的区级医疗站所;2017年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在上海口腔业界首家获此殊荣。
都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线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让不少百姓的“看牙路”变得艰难。焦灼之际,一批“牙防人”组成的战疫志愿队伍站了出来,在严格做好防护措施的前提下,坚持“5+2”服务“不按暂停键”,以优质的专业技术缓解了很多老百姓的“口腔之急”,共克“疫”从口入难关。这,就是徐汇区牙防所的“汇笑牙防”志愿者。他们在最艰难的时刻坚持为老百姓“留一盏灯”——大门口流调、测体温、疏导人流、引导在线预约……哪里有病人的需求,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2020年这支队伍参与抗疫志愿服务3036人次,共计16952小时,门诊服务278715人次。
他们还利用专业优势致敬“逆行者”,从“齿”做起,为辖区内262名援鄂医务人员及家属开展口腔义诊,解决后顾之忧。
像对待艺术珍品那样对待每颗牙,守护天然牙的工匠之心,背后是徐汇区牙防所独特的劳模文化基因浸润,上世纪90年代起,徐汇区牙防所走出3届全国劳模所长,在劳模精神的引领下,全体牙防人不但以“精湛、精准、精细、精美”的技术服务患者,更是将劳模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带领团队牢记“公益为民”理念,坚持社会公益性,健全生命周期的口腔健康保护网。
2019年荣获上海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集体;项目《侨爱心——江西黎川口腔保健公益行》荣获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优秀成果二等奖;项目《三十年如一日,致力居民口腔保健》入选健康上海建设典型案例。
早在1960年牙防所成立之初,就明确牙病防治结合的工作方向,坚持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并重,成立口腔预防小分队,走入居民区、事业单位、中小学校、部队机关进行口腔疾病的科普宣传、现场诊治。这便是“汇笑牙防”志愿服务最初的雏形。
多年来,项目秉承“口腔健康,全身健康”的理念,在普及儿童口腔健康知识方面不断创新,确保口腔健康从娃娃抓起,创建了颇具影响力的儿童口腔保健与科普品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选送《儿童口腔保健》英文版科教片参加第19届世界医学电影电视大会,获得Higieia奖(希腊健康女神),在全球舞台展示中国形象。
“汇笑牙防”志愿者30年如一日致力居民口腔保健,为全区108万居民做好口腔疾病预防监控和医疗保健。同时,每年投入50万元走进街道社区、深入部队学校、敬老院福利院,免费为30多家企事业单位3000多人次服务;7次进江西黎川山区,2次上西藏日喀则高原,将服务延伸到山民藏民身边。
自2012年起,向未成年管教人员提供免费牙病诊治服务和口腔保健服务,总数达612人次,使高墙下的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唤起他们的感恩之心;2014年起,每年为150名特殊儿童提供口腔健康保健服务,补齐辖区内孤残儿童口腔卫生服务的短板。
原标题:《【捷报】徐汇这些志愿者、社区、组织和项目入选市级拟推介名单,下一站,嘉定美食全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