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深一度丨援沪战疫50天
在专列上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山东省援沪医疗队进行了“物理重组”,以产生“化学反应”,发挥队伍最强战斗力。
石龙路方舱有床位1500多张,是3所方舱中最大的,一开始有点忙乱很正常。等轮转1个班次,很多工作就步入正轨了。
“我是大学家长群的一员,家长们得知我每天接送山东医疗队,托我务必向你们说声谢谢!”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接管了徐汇区3家方舱医院,负责三成左右的床位数,收治人数、治愈人数均占徐汇区所有方舱医院的一半以上。
队员们把对家人的思念藏在心底,化作对上海人民的大爱,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
5月22日,经过50天的奋战,山东省援沪医疗队完成了在上海的各项支援任务,回到阔别已久的齐鲁大地。
50个日日夜夜,队员们的付出被患者和当地群众看在眼里。方舱里一位吴姓患者感慨地说:“你们真是辛苦,感谢你们!”
患者康复出舱的张张笑脸,就是最好的成绩单。山东省援沪医疗队白衣为甲,与当地医护等人员并肩作战,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贡献了山东力量。
4月2日晚,一则《关于选派医疗队赴上海支援的通知》,由省卫生健康委下发到省内多家医院。
数据显示,4月1日0-24时,上海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60例和无症状感染者6051例。
疫情就是命令。4月2日,接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支援上海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后,山东高度重视,迅即落实、全力办好。山东迅速从省政府办公厅、省卫生健康委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了由省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张建德任指挥长的前方指挥部,统筹负责前方各项工作。各医疗机构立即召集精锐力量,以最快速度组成援沪队伍。
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党委书记吕涌涛,第一时间接到了省卫生健康委主要领导的电话。“听到是带队支援上海,接管方舱收治患者,我丝毫没有犹豫。”因有多次方舱带队经历,医疗圈的朋友称他“吕方舱”。
于同舟、苏育莹2名“95后”队员分别接到了支援上海的任务。夫妻两人来自日照两家医院,下班回家收拾行李时知道了彼此的选择,互相鼓励携手出征。
经连夜抽调,很快成立了由1100多人组成的援沪队伍,其中医疗队1000人、核酸检测队101人、前方指挥部16人,以及由济南银丰基因和青岛华大基因组成的日检测能力10万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医疗队队员涵盖医疗、护理、院感、消杀、管理等各专业,他们不少是战疫老兵。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36人中,8人有一线战疫经历。“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这些队员1人为领队、7人分别为7个小组的组长。他们分享抗疫经验,提醒注意事项,南汇十大美食还各认领1名小队员‘一对一’全程指导。”山东省援沪医疗队队员、齐鲁医院医疗队护理领队毕荣梅说。
在专列上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山东省援沪医疗队进行了“物理重组”,以产生“化学反应”,发挥队伍最强战斗力。
“队伍包含医疗机构数量多,彼此不熟悉。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需要尽快打造一套新的组织框架。”吕涌涛说。
专列刚从济南开出,山东省援护医疗队临时党委就召开了第一次临时党委会。按照前方指挥部要求,迅速成立了综合管理部、医务部、护理部、感控部,明确负责人,各部门迅速组建、完善团队。各支队伍立即组织院感培训、急救培训、防控培训,为随时到来的任务做好准备。
“晚上10点多,患者来了,登记信息、分配床位、门口接收、建立床头卡,一个小时接收了150人。”4月5日晚,来自日照市人民医院的队员安丽萍作为首批队员进驻上海市徐汇区龙耀路方舱医院。
此后几天,进驻方舱步伐加快:4月6日整建制接管龙耀路方舱医院、4月8日接管石龙路方舱医院、4月9日接管漕宝路方舱医院。3所方舱共3200多张床位,经过几天集中收治,已基本处于满舱状态。
4月9日上午,石龙路方舱医院,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队员姬琳正与下一班次的护士长交接工作。她语速飞快,拿出一张纸仔细列出重点交接的事项。一旁的护士长听得认真,不时提出问题。石龙路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书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援沪医疗队领队闫根全手里的对讲机一刻也没停下,忙着协调物资、对接转运、安排队员对保安保洁进行穿脱防护服培训。
“石龙路方舱有床位1500多张,是3所方舱中最大的,一开始有点忙乱很正常。等轮转1个班次,很多工作就步入正轨了。”石龙路方舱医院院长、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王晓云话语中透着信心。
石龙路方舱医院上海方面的副总指挥长沈佳梁说:“山东医疗队有经验,收治速度快。我们很快成了一个团队,并肩作战。”
方舱收治的主要是新冠肺炎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保障方舱正常运行的同时,重点关注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4月27日0点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3所方舱医院共有530多名60岁以上的患者。
部分老年患者有糖尿病,如何监测血糖、调节饮食?“方舱第一时间调集了胰岛素及各类口服降糖药物,配置了血糖仪。”来自金乡县人民医院的队员陈为静巡查时发现,一些患者降糖药吃得不规范,影响控糖效果,她就特别注意对患者进行控糖指导。
凌晨的一个班次,来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队员张连香,看到一位老年患者没有休息。原来,她的助眠药吃完了。张连香赶紧联系药房给她取药。
在3所方舱,均配备药师保障患者药品。漕宝路方舱有药品130多种,同时重视患者个性化用药需求,每天制定目录外采购计划,及时采购入库。
4月15日,山东又增派40名中医医疗队员,支援方舱医院中医药医疗救治工作。中医医疗队的加入,壮大了各方舱中医力量。中医师进行中医查房,根据患者症状表现,制订辨证施治给药方案,并针对合并失眠、焦虑、头痛的患者指导穴位按摩疗法,得到患者好评。
做好方舱工作的同时,医疗队先后5次支援当地核酸采样工作,累计采样55.1万余人次。
“听到山东医护人员叫我们老师,南汇十大美食感觉很受尊重。”一位张姓患者说,龙耀路方舱开舱后她就进舱了,一开始有些焦虑,后来看到山东医护人员和善,对患者有耐心,她的心平缓了许多。
方舱工作经验丰富的吕涌涛认为,治疗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关心关爱方舱患者,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提升其心理状态,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人文方舱。
来自山东省立第三医院的队员刘娟娟,在龙耀路方舱负责组建微信群“鲁沪一家亲”。她把二维码打印出来贴到防护服上,成了“行走的二维码”。后来,各方舱均建立了微信群。
“方舱内人员较多,患者入群后,可在微信群及时提出需求。”刘娟娟说,医疗队各小组负责人也进群随时回应患者需求。很快,微信群成了拉近医患关系的桥梁。有患者提出晚上开灯休息不好,沟通后,确定以眼罩、耳塞帮助患者睡眠。当天下午问题就解决了。
除了老年患者,队员们巡查时也重点关注小患者。“4月中旬,两位年轻妈妈求助,说孩子需要牛奶、纸尿裤。”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队员周朋说,当时仓库没有,就在队里征集,还统计了本区域儿童数量,下一班次,每个孩子都分到了牛奶。
不少需求看似是小事,但对舱内患者来说却是大事。一位老年患者用的胰岛素需冷藏,医疗队就协调来了冰箱;有的需要粘贴式纸尿裤,队员们也尽快协调。
“我们还根据舱内学生需求,率先设立了方舱教室,累计有100多名学生受益,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王晓云说。
队员们的付出,患者看在眼里,各方舱都有人当起了志愿者。分发盒饭、维持核酸采样秩序、帮老年人调出二维码……志愿者成了名副其实的方舱助手。虽然后来志愿者纷纷康复出舱,但新入舱患者又接力成了志愿者。
来自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队员李涵记得,4月19日乘大巴去方舱时,司机拿起车载话筒说,我是某大学家长群一员,家长们得知我每天接送山东医疗队,托我务必向你们说声谢谢!
“这样感人的情形不时在方舱内外出现,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但对我们来说已足够。”李涵说。
一位女患者扛着黄色塑料袋包裹的行李快步走向方舱出口。“你只管走路,我给你撑伞!”来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山东省援沪医疗队队员郭硕伸直右臂,为患者撑伞遮雨,自己却被雨淋湿了。
这是4月13日龙耀路方舱医院首批患者康复出舱时的情景。雨中送患者出舱的照片被患者转发到了方舱微信群。一位患者说:“这个画面直击人心,我无法用言语表达心情。山东‘大白’有爱。”
此后几天,3所方舱逐渐迎来出舱高峰,出舱人数由最初每天的80多人很快上升到了几百人,最多的一天出舱近500人。
“在方舱我感受到了你们的负责、热心,谢谢你们。”4月17日,一位康复出舱的小患者专门手写了一封信感谢医疗队。
“最高兴的是看到患者康复出舱。”来自聊城市人民医院的队员高金霞说,看到他们的笑容,队友们也增强了信心。
为加快患者出舱速度,各方舱将核酸检测时间提前,早上8点前将样本送出,以便当天拿到结果。
来自泰安市中心医院的队员亓琴和队友开始了第一次尝试。“经提前准备、合理分工,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早晨7点多就完成了采样。”
随着患者康复出舱速度加快,舱内未转阴的一些患者有些焦虑。队员们通过心理调试直播会议、上海美食特产设立许愿墙等方式,帮助患者释放压力。
“从中医角度来看,舱内患者出现情绪波动,可以通过情志调节针对性疏导。”漕宝路方舱医院院长、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质量控制办公室副主任邱占军说。为提高队员们的中医心理干预能力,确保对患者身体治疗的同时兼顾心理调适,医疗队专门进行了两次视频专题培训。
到5月份,随着出舱人数远远大于进舱人数,舱内患者大量减少,3所方舱陆续完成休舱。
在舱工作40天左右的时间里,累计收治患者7048人、治愈出院6831人,圆满完成了方舱收治任务。5月18日,山东省援沪核酸检测队负责的2所气膜实验室也正式休舱。队员们连续参与上海市多轮核酸筛查,累计检测核酸样本近155万管。
上海市徐汇区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山东省援沪医疗队是在上海战疫最吃紧、也是徐汇区最困难的时候,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接管了徐汇区3家方舱医院,负责三成左右的床位数,收治人数、治愈人数均占徐汇区所有方舱医院的一半以上,在徐汇区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方舱相继休舱后,按照要求,医疗队又抽调539名队员,支援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和徐汇区大华医院2所定点医院,各负责2个病区。
“5月8日,我们接到了支援定点医院的指令。”山东省援沪医疗队队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峰说,队员们闻令而动,5月9日第一批进驻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接管17楼病区。
定点医院老年患者居多,与方舱工作有很大不同,医疗队各小组立即转变工作方式,针对每位患者救治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逐一研究,一人一策针对性治疗。
5月20日,按照相关要求,山东省援沪医疗队从定点医院撤离,13天累计收治患者315人,治愈出院240人,转出45人,平均住院日8.3天。
连续奋战近50天,除了自身具备较强专业素养与能力外,队员们持续保持战斗力还依靠什么?
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稍有不慎,便会折损战斗力。队伍中,有一群被称为“管天管地管空气”“专业找茬”的院感人,日夜守护着队员。
“两位脱卸动作尽量同步、刚摘下面屏的老师要再洗手。”来自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的感控员李国强,工作就是“找茬”。岗位上,他全神贯注盯着监控画面,监督医护人员、保安、保洁在脱卸区的全过程,实时纠正不规范的脱卸动作。
山东省援沪医疗队感控部主任、淄博市中心医院院感部业务主任刘艳华说,只有压实院感防控责任,才能为每一位白衣战士保驾护航。
随着战疫时间的推移,队员们的压力也在增加。山东省援沪医疗队前方指挥部和省卫生健康委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前后方携手关心关爱队员。比如前方组织心理调试会、茶话会缓解压力,各派出单位建立“一对一”家人关爱帮扶机制,解决队员们的后顾之忧。
来自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队员赵蓉蓉入沪后,每天坚持给儿子写信,对孩子的爱和思念,对生活的热爱,也是工作的动力。正如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在休舱仪式上致敬山东省援沪医疗队时所说:“队员们把对家人的思念藏在心底,化作对上海人民的大爱,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用心用情照护患者,上海人民、徐汇人民不会忘记!”
以占徐汇区三成左右的床位数,实现收治数、治愈数均占徐汇区所有方舱医院的一半以上。接管定点医院4个病区13天,患者治愈出院240人,平均住院日8.3天。在援沪战疫第一线,山东省援沪医疗队高效完成任务。
从接到援沪指令的那一刻起,队员们便义无反顾。抵达上海第2天即对接徐汇区,考察多所在建方舱医院,并提出专业整改意见,以实现早日收治患者。队员们在驻地进一步强化院感、救护培训,随时准备接受任务。4月6日支援徐汇区的核酸检测工作,忙到了下午一两点钟,当晚队员们就进驻了龙耀路方舱。
方舱高效运转离不开有效的制度。队员们在实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优化患者从入舱到出舱、队员从方舱到酒店、患者从出院到入院的一系列流程,实现了患者“快进快出”,提高了效率和床位周转速度。在定点医院,在医院原有工作流程基础上,医疗队成立了专家组,建立了专家会诊和重点病历讨论制度,每日对重症、病情变化等病历进行详细讨论,以高超的专业能力救治患者,让他们早日康复。
方舱工作千头万绪,初期搬运物资、分发三餐等都是队员们在做。看到队员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搬运物资,不仅不便,还有职业感染的风险,方舱里热心的志愿者行动了起来。他们主动承担了这些日常工作,奉贤特产好让队员们能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患者的医疗照护上。他们还是一些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说普通话老人的助手,帮助他们提出需求,方便队员及时了解并解决。
50天时间里,队员们与上海当地各方力量心连心、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坚定地朝着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这个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