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有什么特产?
嘉定白蒜 嘉定白蒜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香辣蔬菜,具有白、嫩、脆、辣等特点。 肉鸽 嘉定从80年代中期引进世界著名肉鸽品种美国王鸽,经过科学饲养,这种肉鸽体形大、肉鲜美,其蛋白质含量在22%以上(乳鸽出壳后25-28日体重可达500-700克)。现在上海汇农实业总公司肉鸽公司每天可上市乳鸽2万多羽。 嘉定白蚕豆 嘉定白蚕豆具有豆瓣大、形扁平、皮薄白等特点。著名的“上海城隍庙五香豆“的正统原料就是嘉定白蚕豆。 南翔小笼包 南翔小笼包是嘉定最富特色的名点。早在清同治年间便在市上畅销。南翔小笼包以皮薄、馅大、静安十大美食汁多、味鲜、肉嫩、形美而著称于世,成为嘉定名点一绝。产品连年获得“中商部饮食业优质食品金鼎奖”、“中华老字号”、“中国特产粮品”、“日本速冻定点企业”等殊荣。 黄草编织品 嘉定的黄草编织品是驰名中外的手工艺品,也是传统的出口商品。嘉定人民利用本地的黄草为原料编织成数十种玲珑精细的生活用品,缀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精细美观,轻巧方便,既有使用价值,更有审美情趣,深受国内外人士的欢迎。 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明嘉定南翔人朱鹤(号松邻),首创以深刻为基本作法的浮雕和圆雕的竹刻艺术。嘉定竹刻以技法齐备、作品精绝而称誉遐迩,嘉定曾被人们誉为竹刻之乡。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还陈列着“嘉定竹刻”的作品。 嘉定巨峰葡萄 嘉定巨峰葡萄,以其果粒硕大、颜色紫黑、肉质肥厚、甜酸适口、芳香醉人而名闻遐迩。巨峰葡萄原产日本,嘉定区于1970年开始引种,1984年后迅速发展,静安十大美食1992年全区种植1.0845万亩,遍及各乡镇。2002年嘉定建设1.2万亩优质葡萄产业化生产基地,其中马陆镇占全区葡萄面积80%,年产鲜果1.5311万吨,成为嘉定瓜果生产中的特色产品。2001年马陆神绿公司生产的巨峰葡萄在上海市优质葡萄评品会上获金奖。 巨峰葡萄果肉中,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高达15%,氨基酸种类在15种以上,其中不少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如苏氨酸等,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也较丰富。此外,还含有0.5%-0.7%的有机酸,可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由于营养丰富,葡萄已成为嘉定的重要果品。
:八宝辣酱、白斩鸡、南翔小笼包、红烧烤麸、核桃肉卷、三丝熘鱼卷、五味焖鸡腿、芝麻里脊、水晶虾仁
历史: 嘉定竹刻创始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19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 江南竹刻工艺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派:一是“金陵派”,二是“嘉定派”,以“嘉 定派”更为繁荣。
清代时,嘉定县城已成为竹刻工艺的中心。嘉定派的创始人朱松邻原是 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他在制作中能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 他的儿 子朱小松、孙子朱三松都继承此业。
朱小松刻制“古仙佛”,世人评价很高。朱三松把父 祖辈的传统技艺又推进一步,所刻制的人物、山水、草虫、禽鸟,刀法精湛,无不精妙绝 伦,具有新鲜灵动之感。奉贤特产后来,嘉定竹刻名家辈出,如明代的秦一爵、沈大生、侯崤曾, 清代的封颖谷、时大经、张学海,等等。
概论:中国竹刻成为一种雕刻艺术品,最早的记载见于南朝梁人萧子显撰的《南齐书》中。那时 的竹刻还只是用于仗头、如意、拂柄、笔斗、抓背之类。到了唐宋两代,竹刻范围逐渐扩 大,既运用于各种实用的物件上,更多的制品则供人欣赏,成为特种手工艺品。
据北宋郭 若虚著《图画见闻志》记载:“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 出半寸已来,中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 行》诗两句,……其画迹粉描,向明方可辨之。
特点:“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据《嘉定县志》记述: “竹刻为艺术上精品,吾邑最负盛名,其为它处所不能媲美者,则为刀法。
普通所用,以刻 字者为单尖,辟厚约分许,而削其一面,其口平,以角尖入竹,名曰行刀。而复以圆刀还 之,则为圆柱形。 削其一端为斜面状,而圆其锋,故所入处,其底不深而平,此其为用, 能恰到好处,而字体之结构及转折之姿态,均能与书者相吻合,无牵强之弊。
闽湘各地, 亦有竹刻者,然较之吾乡终不能及,既无此刀法也。”由此可见,嘉定竹刻的刀法独树一 帜,与各地不同。
竹,质地坚韧,身干挺拔,色体优雅,与玉一样,自古以来,文人们一直称它有高尚的德性。早在公元前一千余年,竹就成为古代诗人吟颂的题材,《诗经》中就有“瞻彼其奥,绿竹猗猗”的名句。
据记载,从明朝中叶起,竹刻艺术在嘉定、金陵逐渐形成两个中心,并分为两大派。嘉定的朱鹤和金陵的濮仲谦被公认为两
大流派的创始人。 可见上海嘉定的竹刻历史悠久,长期在祖国民间雕刻艺术中闪烁着光彩。
明正德、嘉靖年间,以雕镂为业的朱鹤以刀代笔,以竹当纸,融雕镂玉石之技和书画之法于刻竹,始创以深刻为特点的嘉定竹刻。其子朱缨,书画全能,刻竹师承家法,有出蓝之誉。所刻古仙佛像,上海美食特产可与吴道子的画媲美。
朱鹤之孙朱稚征(号三松),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尤长画驴,刻竹更胜于父祖一筹。嘉定竹刻传至三松一代“器物愈备,技法愈精,声名愈
盛,而学之者愈众”。秦一爵和沈汉川、沈禹川昆仲,以及汉川之子沈兼,刻竹因师从稚征而名闻遐迩。
清康熙、雍正年间,嘉定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更趋新颖。 他们与晚明刻竹名家一样,大都精于书画,并遵循应物造型,随类赋色的艺术法则,大多数作品达到极物之体、尽物之神、
清乾隆年间,嘉定竹刻流派纷呈。或以工细见长,或以秀媚清雅为主,或以生动传神著称,风格各异,各有所长,见之于史籍的著名刻竹家,不下五十余人。 其中,首
推周颢。其行草跌宕奇伟,山水竹石尽得宋人名家神髓;镂刻山水树石丛竹,不假稿本,自成丘壑,皴法浓淡坳突,生动浑成,意境深邃,时为绝品。
清道光之后,嘉定竹刻渐趋衰落,名家稀少,唯以时家后裔最为著名。 时以成、时大经父子,刻阴阳文山水,遵前人规矩,清劲洒脱。
联对、珠盒、翎筒、图章、盛盘、奁具,工巧精雅独具一格。所创贴黄(将竹黄翻贴在竹器之外)为前人所未及。
新中国成立初,全县仅有潘行庸、叶田生等几位老竹人继续从事刻竹,赖以维持生计。1955年嘉定城区手工艺竹刻生产小组组成,静安十大美食是年底,有张迎尧等八位知识青年,入组从师学艺。
张迎尧的《上冬学》笔筒1956年在江苏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 1981年,嘉定县工艺品公司建立由王威等组成的竹刻小组,着手培训竹刻艺人。1985年7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
员长胡厥文致信嘉定县人民政府,信中说:“嘉定竹刻历史悠久,有独到之处,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亟宜予以扶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