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遍地开花”
一排排现代化蔬菜大棚整齐排列,一垄垄时令蔬菜青翠欲滴,一辆辆蔬菜配送车来回穿梭……走进广饶街道碧海蔬菜专业合作社,一幅现代农业的画面映入眼帘。该合作社社长臧连海正在用手机控制圆茄种植大棚的施肥和浇水,从手机画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棚里一名工人正在打理圆茄。
“通过远程遥控系统,不但可以实现实时监控,而且能够自动检测温度、自动灌溉施肥。”臧连海介绍,智能温室大棚引入了物联网技术,安装了智能化喷灌系统和360度高清监控探头,让菜农可以使用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登陆专用软件,根据蔬菜品种、历城特产种植阶段,按照不同的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分别设置自动浇水、通风、保温等操作,还能与专家远程连线,在线答疑解惑。“现在种植大棚和以前差别可大了,如今坐在办公室里,点点手机,就能看到蔬菜的生长情况,对大棚进行监控和管理,出去游玩也不耽误工作。”臧连海笑着说。
广饶街道碧海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谈起合作社的运营,臧连海说,当初几个人谋划成立合作社,引入企业资金投资。他作为带头人,从外出学习考察、开拓销售渠道,到蔬菜种植管理,每一步都精心谋划、细细琢磨。如今,事业起步期的艰辛已化为收获的欣慰,全部产品达成订单销售,食品加工合作厂家促成蔬菜商品化处理,销售价格基本稳定,保住成本不再担忧。目前合作社的蔬菜供不应求。周边农户们看到合作社的运营稳定有保障,都踊跃加入合作社,最多的时候达到40余户。在臧连海看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是明智的选择。
合作社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常年在合作社务工的纪大姐说:“比在家自个儿种地轻松不少,历城特产按点上下班,收入有了保障,再加上土地流转费,日子明显宽裕了不少!”
广饶街道碧海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反映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面对“谁来种田”和“怎样种田”的现实问题,我县聚焦设施农业、精致农业、特色农业,以土地流转和托管等为载体,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力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激活了现代农业的“一池春水”。截至目前,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700余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50家,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15家、家庭农场887家,带动农户2万余人次,人均年可增收470元以上。
如今,我县各农业经营主体不再单纯依赖农业资源优势,而是不断转变经营理念,创新合作模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在经营方式上,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包括“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经营模式,产业发展呈现出联结机制紧密、经营方式灵活、对接市场广阔的良好态势。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发展模式,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目前,已有30余家农业企业建成研发平台,并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广饶县百禽园家庭农场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打造实验、实践基地,打造了一处集休闲观光采摘、特色家禽品种私人订制于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为了拓宽产销对接渠道,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转变销售模式,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开辟“互联网+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创建运营1000平方米的电商直播基地,线上销售红薯、青萝卜等产品15吨,销售额20万余元。
为了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较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县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建立全省首支农民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成全省首个农民合作社学院,建立县级农业生产社会服务名录库,22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入库,2家创建为省级示范组织、13家创建为市级示范组织。有序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766户,种植面积达到136658亩,粮食生产经营更加科学高效。2020—2021年,我县连续两年承担省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激励引导农业产业与社会化服务有效衔接,逐步释放现代农业生产潜力。目前,全县已有9家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涵盖玉米小麦机播、机施、机防、机收等主要环节,完成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11.86万亩,现代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