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欢迎您!

黄河岸边春意浓——青海省自然资源厅支持海东

青海美食特产 2022-05-10 13:32125未知admin

  春花烂漫,杨柳吐绿,黄河岸边春意浓。春风拂大地,农时催人忙,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在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的大力帮扶和支持下,红光村收到了化肥、地膜、种子等春耕大礼包,得到落实乡村发展规划、送来发展政策等各项帮助,且连日来喜讯不断,乡村振兴路上的发展劲头十足。

  黄河从公伯峡水库倾泻而下,一路向东,浩浩荡荡。全国唯一由西路军被俘战士修建的红色村庄——红光村就坐落于大坝脚下的黄河南岸,西路军战士修建的红军庄廓院等遗迹至今还保留着历史原貌。

  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大力支持红光村的乡村振兴,把红光村作为青海省第一批20个试点村庄规划之一,帮助开展“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2021年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优秀案例,全国75个村庄规划案例入选,青海有3个村庄规划案例榜上有名,分别为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和西宁市大通县八里村村庄规划、湟中区拦隆口镇卡阳村案例材料。

  这是一个高起点、统筹国土空间、“多规合一”、考虑周全的规划。规划区由红光上村及红光下村(以下简称“红光村”)2个行政村组成,红光村村庄规划采取上下两村组合编制的模式,重点挖掘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同时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调整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防止耕地“非粮化”和“非农化”。“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数据库,与青海省“一张图”进行有效衔接。

  规划中明确,充分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种养殖业、旅游业。红光村红色资源优势独特,是全省独有的西路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目前,村内打造了红光清真寺,红军小学、西路红军纪念馆、西路军革命旧址纪念馆、红色文化广场“五点一体”的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基地2020年8月入选全省第一批“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目录,2020年12月入选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规划编制中充分开展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对村域范围内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作。通过与乡村书记、村民代表、乡贤座谈,充分了解民意,充分了解村庄历史沿革、重点项目布局、基础设施短板、村民发展诉求等,做到编一本村委好用、村民实用的规划。规划中明确,开展全域土地整治试点,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充实红色产业业态,优化村庄用地布局。预留留白用地,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开展了土壤抽样检测,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依据。

  规划突出特色。村镇一体,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红光村良好的交通区位及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社区;村镇融合,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国家名片;融入青海省红色旅游线路,引领循化县乡村旅游发展。

  一村一品,绽放红色文化时代新风华。发挥红色文化基础,做大做强红色文化观光、红色教育培训、红色文化体验;补充红色文化业态,打造穿一次红军服、唱一首红军歌、看一场红色电影、吃一顿红军饭、参观一次革命遗迹、接受一次党史教育;提升爱国主义信仰,宣传红色文化价值。

  以点带面,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将红色旅游与公伯峡水库、宗占村原始森林、大庄村砖窑厂、撒拉尔水镇等人文和自然景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推介,着力打造一批复合型旅游精品线路,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固本强基,打造高原美丽乡村升级版。打造十五分钟生产、生活、旅游圈,构建“6+6+7”配套服务体系。即6类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设施、燃气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交车停靠点、电瓶车停靠站; 6类公共服务设施:村民活动中心、室外体育活动设施、乡村书屋、卫生室、便民超市、金融网点; 7类旅游服务设施:撒拉农家、撒拉民宿、旅游纪念品店、红色文化教育中心、红色文化培训基地、红色文化影视基地、美食街。

  规划编制中充分考虑村庄远景发展,为项目建设留足空白建设用地;挖掘特色资源,提出产业发展定位、战略、方向及空间布局;结合资源禀赋,提出与周边资源串联的乡村旅游发展路线;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标准,为项目实施、监督管理提供保障;根据当地特色,提出村规民约,约束村民举止行为。

  红光上村作为青海省自然资源厅2021年8月新增帮扶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之一,省厅派出驻村工作组,厅下属的青海省移民安置局的程文慧任驻村,省自然资源工会的徐瑞作为工作队员,开展了一系列帮扶工作,春耕之际之际,他们更为忙碌。

  省移民安置局针对全村有58户公伯峡水库移民的实际情况,所实施的投资300多万元的危房改造项目正在收尾,还有实施的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大大改善了村里的生产生活条件。

  为推进红光上村乡村振兴工作,省厅驻村工作队以为民办实事为着力点,帮助处理“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老党员、老干部拉家长,开展实地走访,了解发展意愿和困难,化解协调矛盾12起。

  驻村工作队重点了解到红光上村现状灌溉水渠为土质水渠长度约2公里,自村中穿越而过,由于渠道年久失修,淤积严重,渠道过流能力减差,且土质渠床渗漏严重,引起渠道旁27户房屋地基不同程度塌陷,造成房屋墙壁产生裂缝,其中情况较为严重的1户现已无法居住,直接威胁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此,红光村程文慧主动作为,多次与乡政府相关领导和村两委成员实地调查,组织征求村内群众意见后草拟初步设想方案,向派驻单位局领导进行汇报。省移安置局高艳局长了解到红光上村群众生活存在困难事、烦心事,要求驻村程文慧结合村情实际,由村两委拿出浇灌水渠项目意向方案逐级上报,目前新建浇灌水渠项目可研方案已审批完成,投资概算150万元。

  从全局发展着眼,驻村工作队提出了2022年工作思路和建议。程文慧说,尤其2021年,到红光村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和旅游体验的党组织,党员干部和省内外游客骆驿不绝,预计今年参观人流量达50万人次,这对红光村开展红色教育发展、红色旅游既创造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资整合打造,充分发挥红光村红色资源优势。为此,一要深度挖掘史料。深入发掘和整理西路军将士在红光村坚定信念、不屈斗争、联系群众的事迹,挖掘西路军建村历史,完善和丰富红光村解说词内容,在突显西路军精神背景,讲好红光村的西路军故事。

  二要改进展陈整合方式。整合现有的西路军纪念馆,红光清真寺民间纪念馆,红军小学校史馆,西路军革命旧址纪念馆等展陈资源,进行专业化展陈设计,结合每个展馆主题和侧重点进行分类展示,民和美食突出展馆的主题特色。

  三要推进好多规合一规划。明确将红光村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定位,让结合红光上村红色资源,统筹制定的红色资源总规划形成合力,让红光村红色资源提高升级。

  宣讲中央及省委1号文件,把党的政策转化为全体村民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行动

  四月和风拂人面,桃红柳绿春满园。近日,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韩生福一行到红光村宣讲中央及省委1号文件,讲政策、送服务、促振兴。

  “省城亲戚给咱们送春耕大礼包啦,不仅来送化肥、玉米种子、地膜等春耕物资和3万元资助金,而且还来讲政策、讲规划,开展各项帮扶……”,红光村村民奔走相告这一喜讯。

  “发展蓝图已经绘就,下一步规划如何落实,乡村振兴如何推进?”,带着这些问题,韩生福一行就村里今后的发展,帮着理思路,定目标,出谋划策。

  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田力多次来村里帮助编制规划,他这次重点解读了中央1号文件对村庄规划的最新要求,就落实好红光上村乡村规划,做好村庄风貌管控、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和乡村振兴产业布局,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意见建议。

  省移民安置局局长高艳就挖掘红色资源,带动村民发家致富,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推进水库移民项目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突出村里特色、严控工程质量、延伸产业链条等建设性意见。

  韩生福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好、全面推进好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工作提出工作意见和要求:一要高标准推进乡镇、村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为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项目打好基础,把党的政策转化为全体村民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行动。二要开拓创新,落实好规划,谋划好发展。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充分利用红色优势,坚持村庄建设依法依规推进,着力打造用地合规、建设合法、规划合理的全域旅游示范村。三要要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业。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帮助村社做好上下衔接,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相关问题,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以实际行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宣讲会后,韩生福一行为村里送去了3万元帮扶金,办实事,城西美食助春耕,祝福红光上村全体村民新的一年借助中央及省委1号文件的政策、实惠,日子过的越来越好,红红火火!

  规划统领,发展劲足。有了新规划,对循化县红光村村民来说,如今对“红色”产业有了新的理解,红色产业不仅仅是园地里种的鲜红辣椒、大通回族土族美食花椒,还有村里蓬勃兴起的红色旅游业。

  时下,红光村正在成为了青海海东市乃至全省有名的“网红景点”,大巴车、小轿车在村间道路上川流不息,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2021年全党上下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红光村发挥自身阵地优势,为省内外游客提供了学习平台,通过缅怀革命先烈,倾听西路红军故事,感悟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真正让红军精神得以延续和发扬,2021年,共接待游客2500余批30万余人,2022年有望达到50万人。

  经积极争取,近年来,循化县坚持挖掘、传承、建强、发展独有的西路红军红色文化资源,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打造了“五点一体”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为开展红色教育搭建了新平台。红光村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首个职工红色教育基地和红军书院、海东市首个市级廉政教育基地......红光村肩负着“使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阵地优势,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发扬红色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春耕农忙之余,村民马胡才赶紧清扫、收拾房屋。马胡才说,春天到了,到村里旅游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趁这两天有空闲时间,把屋子收拾干净,准备接待游客。”

  在当地政府的引领下,红光村村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逐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以纪念碑、红光小学等为核心的旅游区域,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辣椒、红花椒的“三红”产业。仅去年,红光村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比十年前翻了几倍。

  看中红色旅游的热潮,马胡才将自家的四合院改造成农家乐,偌大的庭院,旺季成了餐厅,淡季供家人住宿。这种灵活的经营模式,让马胡才一家足不出户,就实现了就业。马胡才说,旅游旺季他开的农家乐里几乎天天爆满,去年的收入达到30万元。

  与年轻的马胡才不同的是,一心扑在庄稼地里的马海毛,精心照料园地里、荒滩地里种的辣椒,一年下来也有不少的收入。马海毛说,红光村紧挨黄河,水资源丰富,加上光照充足,种出的辣椒味道很地道。

  在马海毛的小院里,墙头上挂满了一串串晒干的辣椒。鲜红的辣椒,映照着他们一家的幸福生活。马海毛说,在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支持下,现在种地有补贴,靠着种植辣椒获得的收入,大儿子娶上了媳妇,小儿子上大学的学费也有了着落。

  马海毛种辣椒种出一片天地,日子越过越红火。马海毛说,去年辣椒价格比较好,卖了两万多元,今年准备再扩大种植规模。

  穿梭于红光村,随处可见销售辣椒、花椒等农副产品的店铺,以及一些销售红色旅游纪念品的商铺。红光村村民马努沙这几年尝到了乡村旅游带给他的甜头。他说,这几年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最多的一天有好几千人进出,来他店里买辣椒、花椒的人也挺多的,收入很不错。

  2006年以前,红光村的村民靠种地为生,人均年收入仅有3000元,现如今依托旅游业,人均年收入超过上万元,借助发展“红色产业”契机,红光村村民生活越过越好。一条以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道路,正迎着初升的太阳,延伸壮大。

  一户两户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经积极争取,村里从国开行拿到了450万元的3年免息助农贷款,对村里的能人进行了筛选,根据村民各自的特点和特长,发放贷款用于产业扶持,让大家都能按需按能致富,积极拓展致富门路。这笔贷款,让32户村民受益。

  村民马乙布拉海麦擅长拉面,但生活贫困,儿子也娶不上媳妇。他领到15万元贷款后,开了拉面馆,还清了贷款,建了房还开了农家院,儿子也娶了媳妇,家庭年收入5-6万元,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擅长牛羊育肥的7户村民,每户领到10万元贷款。村民孔阿吾原来的生活仅够温饱,领到贷款后养了15头牛,每年都有5万元收入。

  入股水产养殖的5户村民,每户领到10万元贷款。村民马吾麦热,已经累计分红12万元。有了本钱,夫妻2人又到内蒙开拉面馆,现在年收入已经达到15万元以上。

  开农家乐的8户村民,每户领到20万元贷款。村民陕红国凭着这笔贷款按照四星级标准修建了农家院,已经得到有关部门认证,一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康维海)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Copyright @ 2011-2018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013531号

联系QQ: 397195083 邮箱地址:3971950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