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波:用特色产业铺就脱贫之路
核心提示:走进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镇水泉村,记者看到一派美丽祥和的田园风光。如今,水泉村旅游观光、蔬菜认养、精品果园、特色杂粮、餐饮娱乐、光伏发电六大产业共同发力,昔日穷村变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田园综合体。这一切都离不开全国人大代表唐廷波的辛勤付出,他带领乡亲们用特色产业铺就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弓长岭十大美食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王萍通讯员王丹11月5日北京报道:9月初,走进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镇水泉村,记者看到一派美丽祥和的田园风光:蔬菜大棚整齐地排列在路旁,十万只风车迎风转动,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形成壮观的方阵,各种花卉争相斗艳形成花的海洋。
村民们告诉记者,这一切都离不开全国人大代表、水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唐廷波的辛勤付出,是他带领乡亲们用特色产业走出一条脱贫致富之路。现在,水泉村旅游观光、蔬菜认养、精品果园、特色杂粮、餐饮娱乐、光伏发电六大产业共同发力,让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田园综合体。“谁会相信,以前水泉村曾是穷村呢,如今,好日子就在眼前!”
水泉村总共有14个村民小组,1197户,总人口4262人。2016年,水泉村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户58户112人。水泉村耕地面积5911亩,2016年以前,水泉村还是一片以玉米、杂粮为主的旱作农业区,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局面一直困扰着水泉村的发展。村集体收入匮乏,村民生活水平普遍偏低,传统的生产方式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
2016年2月,唐廷波担任水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汉子,对家乡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作为水泉村的当家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家乡走出贫困,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为了早日摘掉市级贫困村的帽子,唐廷波没少费心思。
精准扶贫关键在产业。产业振兴,需因地制宜,找准特色。为解决靠天吃饭的现状,带动贫困户脱贫,唐廷波先后多次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最终确定了通过土地流转、领办村级合作组织、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的新路子。
2016年6月,由村党支部牵头领办,水泉村成立了喀左县润泽土地种植股份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将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发展高效农业,形成规模效益。
合作社成立之初,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并不顺利,因为有的农民不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为此,唐廷波从做村民思想工作入手,挨家挨户走访,到田间地头耐心为村民答疑解惑,渐渐打消村民们的思想顾虑。合作社最开始吸纳农户81户324人入社,其中贫困户58户112人全部入社。当年便建成设施农业大棚7栋,发展蓝莓和蔬菜种植项目。
2017年,从喀左县“打造全景喀左,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中,唐廷波得到了很大启发。合作社又流转出土地160亩,尝试种植了波斯菊、矢车菊、硫华菊、百日菊这四种花期较长、经济附加值较高的花卉,同时建设餐饮休闲区、特产销售区,以及旅游产业相关的附属设施,打造了以休闲观光、果蔬采摘、农事体验、婚纱摄影为主要内容的国家3A级综合旅游基地(景区)。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流转土地面积已增加到近1000亩,带动235户746人入社,入股村民保底分红每亩每年800元。
2017年,水泉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合作社综合旅游基地(景区)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年务工人员共23人。2018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并为全村4000人缴纳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款,每人30元,共计12万元,还顺利通过贫困村退出评估“第三方”验收工作。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到83万元,为全体村民缴纳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款,每人40元,共计16万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将持续增长。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唐廷波说:“进一步扩大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争创4A级景区。增强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水泉村和周边村建设有机蔬菜认养区、有机杂粮种植区、精品果园采摘区等,做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唐廷波(左)和村民在水泉村打造的花海观光区沟通交流。(唐廷波供图)
“决战脱贫攻坚的答卷上,水泉村还差两户三人。七个半月,我们要奋力达到满分。剩下的是‘难啃’的‘硬骨头’,但我们这几年坚定四个字‘产业兴旺’,路子对,所以有信心。”今年5月,唐廷波在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时表示,经过全村人几年的拼搏,建档立卡的58户112个贫困户中,已经脱贫56户109人,他最牵挂的就是还没脱贫的3位乡亲。
水泉村二组村民佟树启是这3位刚脱贫的乡亲之一。2019年7月,在脱贫攻坚“回头看”时,唐廷波发现,因佟树启患上心脏病,其母亲患脑血栓,家里房子破旧不堪,生活很困难。唐廷波立即通知村里按程序将母子二人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不仅当年对佟树启家的房子进行翻建,并为母子二人办理低保手续,还让他们以政府给的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得到村合作社分红920元。
今年佟树启的病情转好,村里给他安排了村环境卫生监督员的工作,每月工资850元。同时,佟树启还到集市卖水果,在家里他还搞起特种羊养殖,今年预计能收入两万多元,小日子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好。佟树启告诉记者:“家里的条件好多了,多亏唐书记,让我家的日子好起来!”
十二组村民邹吉存是3位乡亲中的另外一位。在走访调研中,唐廷波得知,邹吉存妻子不幸患上乳腺癌,为照顾妻子,原来每年都外出务工的邹吉存今年不能出去务工,家庭收入一下陷入困境。唐廷波主动找到邹吉存,让他到村合作社务工,每月工资3000元。这样既照顾了家属,又有稳定收入,也增强了邹吉存一家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进入9月,唐廷波欣慰地告诉记者:“现在这3位乡亲都已顺利脱贫,大家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他说,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让全村的百姓脱贫不返贫,都能过上好日子,是他最大的心愿。
全国人大代表唐廷波(右一)在水泉村打造的润泽旅游景区给村民们安排工作。(唐廷波供图)
如今,唐廷波带领水泉村发展合作社,将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发展高效产业、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特色种植+乡村旅游”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唐廷波提出“绿色庭院、生态水泉”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环境治理,狠抓生态绿化,深入实施“千村美丽、万村整洁”工程,通过强化网格化管理,推进厕所革命,强化垃圾治理,加强河湖管护,推进污水处理,积极开展“三清一改”和“八乱”治理专项清洁行动,有效改变了农村卫生脏乱差的现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如今的水泉村,不仅风车长廊、花果飘香、青青菜园交相呼应,而且道路洁净如洗,路灯照亮全村,门前绿水,屋后青山。村民们告诉记者,“美丽宜人的乡村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年来,水泉村的“宁孤线”路段一直是水泉镇老百姓的“心头大患”。该路段年久失修,路面破损严重,因地势较低,一到阴雨天积水更是十分严重,雨水倒灌至临街网点,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同时也制约了村里脱贫攻坚、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开展。
2017年,唐廷波积极向上反映,经多方协调后,在市、县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确定了总长4.8公里的“宁孤线”道路改造项目。“宁孤线”改造项目施工期间,修路工地便成了唐廷波的“战场”。因当年雨水多,大型机械无法施工,他就带着乡亲们和施工队一铲一锹地开拓道路。从清晨开工,常忙到下午一两点才吃午饭。到2018年底,宽8.5米、长4.8公里的柏油路及3公里的地下排水设施已经铺装、修建完毕,全线通车。此项工程的实施,解决了附近群众出行难及临街网点进水的问题,极大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让群众彻底告别“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的历史。弓长岭十大美食
此外,唐廷波还通过积极筹措资金,维修村部290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3个,建设文化大舞台1处,全村实现了“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全覆盖。“再美的景色也比不过现在的日子。”村民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通村公路更宽了、环境更干净了、水利设施更完善了,我们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期待。
条条道路、片片花海、棵棵果树……无不凝结着唐廷波和村民们的心血与汗水。回忆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路上的点点滴滴,他说,“只要能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唐廷波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是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一定要了解农民的想法和心声,把农民的声音带到全国人代会上。”
今年,唐廷波在深入调研后,向大会提交了一件《关于乡村振兴有关问题的建议》。其中,他重点谈到了亟待解决的农村人才问题。尽管水泉村产业越来越旺,村民也纷纷走上脱贫致富路,但农村缺人才也成了唐廷波一直思考的事。
唐廷波说,农村人才如果仅仅依靠农村自己培养,那这池水只能越来越浅。他建议,以人才市场和农村产业市场发展为导向,根据不同人才对农村产业振兴作出的贡献予以鼓励和激励,不断壮大扎根农村产业振兴的人才队伍。
另外,唐廷波迫切希望有关部门出台鼓励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民面对面的政策。他说,职称、职级、待遇等激励政策都应鼓励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专业人员走进农村,面对面传授养殖、种植、生产等各方面农业生产高技术、高科技,这样农民才能实实在在受益。
唐廷波说:“农村有了人才,产业才会更加兴旺。脱贫攻坚战胜利后,乡村振兴的后劲才会更足。”
在唐廷波看来,人大代表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不仅要把农民的心声反映上去,更要把大会的声音传递下来,传递到农民身边,传遍水泉村的田间地头。他说:“我有信心、有能力抓好各项工作,带领水泉村4000多名乡亲父老,顽强拼搏、接力奋斗,将我们的农村建设得更美,让我们的群众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