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欢迎您!

江西浮梁“红色地图”最新出炉!等你来打卡

江西美食特产 2021-12-17 18:35158未知admin

  浮梁之瓷,莹于水玉,浮梁之茗,闻于天下。在这片瓷源茶乡之地,随处可寻初心的足迹,信仰的力量从古贯今。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为更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江西省浮梁县将红色资源串点成线,形成一幅“红色打卡”地图,指尖之处,可参观、可阅读、可融入的“红色景点”尽在其中。让我们一同重温那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历史,重读那一个个令人振奋的英雄故事,重走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之旅。

  浮梁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浮梁县浮梁镇旧城村,毗邻新景德镇学院,占地面积22.13亩,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是浮梁县占地面积最大,年接待人数最多的县级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陵园由台阶、纪念碑主体、浮梁革命历史纪念馆、停车场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

  浮梁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浮梁革命烈士陵园内,建筑面积350余平方米,共一层,徽派建筑。2015年开始筹建,于2017年9月30日全国第四个革命烈士纪念日正式开馆。馆内展出的主要内容有“五四运动”前后至“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革命烈士名录、实物等六大部分组成。

  该馆载录革命烈士1190名(其中浮梁籍1057名),珍贵历史照片320余张,存放烈士文物30余件、每年可接待前来凭吊瞻仰的各地党政机关、学校、社会各界团体以及烈士家属5万余人次。

  纪念馆作为浮梁县弘扬英烈精神、传承发扬红色基因的一个重要窗口,先后被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景德镇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景德镇学院党校“实践教学基地”、浮梁县“国防双拥教育基地”。目前纪念馆已成为浮梁县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

  中共河西县委旧址位于浮梁县蛟潭镇胡宅村琅溪组,处于安徽、江西两省和东至、浮梁、鄱阳三县的交界古道上,地理位置偏僻隐蔽,有利于开展革命工作,也是徽州商人来往歇息的地方。

  1932年中共地下党员王金水同志与安徽秋浦县红军团长汪老大(化名)、汪老二(化名)兄弟共同开展革命工作。1933年10月闽浙赣游击大队进驻琅溪,与军队展开鸦桥、柏林、新居口、马脚迹等多次战斗,有力打击了的嚣张气焰,巩固了根据地。1934年5月在方志敏的领导下,中共河西县委在浮梁县西北境琅溪村成立,石善模、杨正清先后任书记。1934年8月邱团从鄱阳大举进犯我根据地,由于敌强我弱,县委连夜转移后随方志敏主力部队北上抗日,在皖南遭到重兵围攻,终因寡不敌众,队伍被打散。县委撤离后,老区人民遭到疯狂的。调集300多名兵力,对琅溪根据地实施残忍的报复,据统计在河西县牺牲的革命先烈与群众有1900多人。

  为了纪念老区对新中国作出的贡献,1950年特在琅溪成立琅溪乡,由于交通不便,于1953年撤乡。这片红色大地是革命先烈用生命与鲜血洗礼过的热土,我们后辈要时刻牢记革命历史,弘扬红色精神,传承伟大的红色基因,汲取无尽的前行力量。

  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部旧址位于经公桥镇储田村桥头组一处私人住宅,民国初期建筑,面积157平方米,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分前后堂,两侧有6间厢房。该处房屋1934年10月12日曾作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部,寻淮洲、栗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居住和办公,其墙壁上至今仍留有许多署名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标语:“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为巩固皖赣苏区而奋斗!”等。旧址后山坡上有一条保存较完好约500米长的战壕,是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和景德镇市党史教育基地。

  为宣传和推动全面抗日,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压力。1934年7月初,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以红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并任命寻淮洲为军团长、乐少华为政委、粟裕为参谋长、刘英为政治部主任。7月6日晚,红7军团6000余人从瑞金出发,转战闽浙赣苏区,于10月8日到达皖赣苏区的中心——浮梁程家山,与皖赣红军独立师会师。

  10月12日,先遣队进抵储田桥进行休整并成立指挥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储田桥新居口与49师进行一场激烈的血战。毙敌34人,伤46人,先遣队损失步枪7支,各种器具25件,牺牲约100余人。总指挥寻淮洲、参谋长粟裕,亲临前线指挥,在皖赣红军独立师的配合下,先遣队主力转移到北源桥一带。

  江式训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浮梁县江村乡诰峰村,距县城75公里。该馆为两层仿徽派建筑,建筑面积200平方米,2019年8月12日,在江式训烈士牺牲89周年之际正式开馆。

  2008年,央视播出《共和国不会忘记你》节目,寻找雨花台烈士亲人,全国各媒体跟进报道。在景德镇工作的诰峰村人在《江南都市报》看到“寻找五位江西籍烈士亲人”的消息后,他拨通了江式训家人与媒体的电话......失联八十年,杳无音信的江式训,其事迹渐渐浮出水面,晓白天下。

  江式训,男,1904年出生,浮梁诰峰人,浮梁早期的员,出身茶商之家,早年就读江村北斗书院,后入读上海南洋大学(今上海交大),接触进步思想,并参加了上海“五卅运动”。1930年7月16日,因左倾冒险主义与“立三路线”影响,南京地下党组织的“南京暴动”失败,江式训在南京夫子庙广场被捕,8月12日,被南京当局以“与首领朱毛通讯”为罪名,枪杀于南京雨花台。

  赣北红军医院位于峙滩镇清溪村曲滩组章氏祠堂,占地面积186平方米,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中共赣北特委曾于1934年5月在此创办赣北红军医院,用于安顿重伤病员并进行医护处理。此外,清溪村还有一处皖赣边苏区八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这些都是中国在皖赣边区开展轰轰烈烈的苏维埃革命斗争的最好历史见证。

  1934年5月,中共赣北特委从浮梁东乡小源迁至北乡程家山后,红军游击大队神出鬼没,发动了“夜袭庄湾”“桃墅大捷”等战斗,因此,红军伤员不断增加,特委决定在河西曲滩村创办赣北红军医院,委任胡普全同志为院长、朱号生为救护队队长、彭松太为救护队副队长。当时,战争非常激烈,万年特产红军医院在日夜不停地运送伤员,并对重伤病员进行医护处理,村民自觉地充当护理人员,一些年轻的村民主动为红军送信,军民结下深厚感情。

  1934年7月中旬,中共赣北特委在清溪村打渔章家祠堂内,召开了皖赣边苏区八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宣布赣北特委改称为皖赣分区委,成立皖赣分区苏维埃政府和军分区,参加这次大会的共有河东、河西、乐北、婺源、鄱阳、彭泽、秋浦、祁门八县的党政军负责人、工农革命团代表以及当地军民约1000余人。

  程家山烈士陵园位于浮梁县北部兴田乡程家山村,距市区76公里,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陵园由程家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烈士墓、休闲花园等设施组成。

  1934年闽浙赣省委和方志敏领导下的赣北特委、皖赣特委、皖赣边军分区、保卫局、中共浮梁县分区委、河东县等重要党政军领导机关均设立在兴田程家山,是领导皖赣游击战争的重要领导机构。方志敏、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抵达程家山,在程家山龙源指挥了新桥、流口、鸦桥等大小十几次战斗。同时在程家山龙源村成立了红军医院总部、被服厂等。至此,程家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了皖赣边游击战争的领导中心。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对程家山发动了进攻围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革命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军围剿程家山实行“三光政策,火烧7个自然村,领导机关及被服厂等机构均遭到极大破坏,程家山第一次革命斗争暂时失败而转入秘密斗争直至1949年解放。

  1953年为了纪念程家山革命斗争,缅怀在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收集了程家山所在的锦里乡和附近的清溪、英溪三个乡128具烈士残骸,进行了集中安葬,修建了革命烈士墓。1977年对程家山革命烈士墓进行修整重建,并且新建了一座烈士塔,塔高14米,塔顶增设了党旗标志。随后的1978年至1991年间在墓地周围增设台阶、围墙、门楼、功德亭等建筑,并在四周栽种青松翠柏,婺源特产扩建为程家山烈士陵园。2015年再次对烈士陵园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增设程家山革命历史纪念馆。

  天宝红军烈士纪念广场位于浮梁县鹅湖镇邓村村,距离市区45公里,占地面积1330平方米。鹅湖天宝,史称浮梁东乡,这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80多年前,一批又一批年轻的人、红军战士,积极投身革命,在敌人围剿中,顽强战斗,英勇牺牲。

  1929年10月,在南昌学成返乡的鹅湖人吴严邃,受党组织派遣,到鹅湖东山书院,创建了中共浮梁县东乡区委,并担任书记。在短时间内,就发展了50多名党员,并组建了若干个党支部。同年12月,因叛徒出卖被捕,押往南昌英勇就义。1931年,湖北黄梅暴动失利后,潜入浮梁东乡的人根老大(刘水全)等,以抬轿为名,串连群众参加革命,被捕后遇害于程村蜈蚣形。还有中共河东县区苏维埃主席、小源暴动组织领导人朱裕新;有任凭酷刑诱降,但仍然坚定不屈的红军连长、盛家墩人苏桂发;有被敌人在东山书院凌迟百余刀而不屈服的天宝柳溪人王贵来;有被捕后任凭敌人灌辣椒水、赤脚踩烧红铁板,但仍严守党的秘密的红军女交通员王盛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革命先辈们所创造的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革命传统,正是新时代下中华民族得以繁荣复兴的伟大精神力量。该广场于2019年12月底建成,已成为浮梁县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瑶里改编纪念碑矗立在瑶里古镇曹家坦大桥边,总高度为5.3米,基座高1.1米。瑶里改编纪念碑是为纪念皖浙赣边区游击队瑶里改编五十周年所立,纪念碑正面是开国元帅陈毅之子陈昊苏所题写“瑶里改编纪念碑”七个大字。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皖浙赣边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领导和陈毅同志的亲自部署下,于1938年1月下旬汇集瑶里,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参加改编的有:原皖浙赣红军独立团部分战士和活动在宁国、泾县一带的游击队,原皖赣独立营部分战士和活动在浮梁、祁门、婺源一带的游击队,活动在都昌、湖口、鄱阳、彭泽一带的游击队共计350余人。在改编期间,还从景德镇、祁门等地扩军200余人,总计550余人。

  1938年1月底,贵溪特产陈毅专程从南昌来到瑶里,看望下山改编部队,在边区游击队和地方党的负责干部会议上,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方针和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指示,2月10日,在瑶里程家祠堂召开的抗日誓师大会上,陈毅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与团结抗日》的报告。随后,改编部队告别皖浙赣边区人民,开赴新四军集结地皖南歙县岩寺,奔赴抗日战场。他们是一支战绩卓著的英雄队伍,无论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以至抗美援朝战争中,均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浮乐婺中心县委纪念馆位于浮梁县湘湖镇前程村,纪念馆于2018年7月完成馆内布置陈设,展厅面积一、二楼共计180余平方米,分为中心县委革命斗争概述、实物展示、英烈谱和抗日先遣队转战浮乐婺四个部分,主要展现浮乐婺中心县委的艰难奋斗历程和部分红色苏区时期的实物。

  1932年底,为配合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粉碎敌人第三次“围剿”计划,闽浙赣省委先后派王丰庆、杨贵良等到浮梁,组织农民暴动,开辟新苏区。1933年1月,闽浙赣省委派王丰庆等在此成立中共浮乐婺中心县委,随即组织农民暴动,成立苏维埃政府,组建革命武装红军独立营。中心县委下辖浮梁、乐北、婺源三个县委,各县迅速组建县、区、乡苏维埃政府。1934年9月,中心县委迁至婺源县梅西村。1934年12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浮乐婺苏区转入游击战争时期,中心县苏维埃政府撤销。其后,中心县委率游击大队转移到安徽、浙江两省边界地区的休宁、开化、太平等县活动。1936年6月,中心县委恢复重建。1937年5月中心县委再次遭到破坏,保留下来的骨干在王丰庆率领下始终坚持游击战争,直至1938年1月国共合作,所属游击队参加新四军瑶里改编,开赴抗日前线。

  中共浮梁县委旧址位于浮梁县湘湖镇西安村桃红组,为土木结构材质建造,占地面积200平方米。该展陈馆原为革命烈士张仁海故居,展陈内容由南乡革命斗争、浮东南游击根据地创建、浮梁县委发展史、革命先烈事迹等几个部分组成。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闽浙赣苏区在方志敏领导下,与寻淮舟、栗裕率领的红7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改编为红10军团,从闽浙赣苏区出发继续北上抗日。浮梁新苏区在3万余正规军围剿中沦陷。中共浮梁县委率红军游击队,按省委指示迅速转移至以九棚坞、源头山为中心的高山密林中,开展游击战,浮梁革命斗争进入最为艰苦的3年游击战争时期。在此,浮梁县委创建了以九棚坞为主要活动区域的浮东南游击根据地。

  “血战东南半壁红”,在“移民并村”“碉堡政策”等封锁、清剿中,浮梁县委率领红军游击队,依托南乡坚实的革命群众基础,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天当被地当床,始终不屈不挠地坚持武装斗争,沉重打击了的反动统治。在此期间,红军游击队一直藏身于这一带的深山密林中,与敌周旋,斗争环境异常艰苦。九棚坞,包括桃红坑、双河口、枫树坞、杨家坞、辛家坞、白石源、碓臼坞、老坞等九个小山村,在搜山清剿与围攻中,有七个被彻底烧毁,一些革命家庭被敌人杀绝。但是,在党领导下的浮梁人和革命群众,没有向敌人屈服,他们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党的革命事业无限的忠诚。在这里,柳真吾、王丰庆、李步新、匡龙海、曹新泉、张仁海等许多皖赣边苏区时期的革命前辈,他们的足迹,踏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留下了许多红色印记,演绎了许多的红色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Copyright @ 2011-2018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013531号

联系QQ: 397195083 邮箱地址:3971950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