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大雪至 寒冬始
襄阳特产古人云:“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阳历的12月6、7或8日,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
进入大雪节气后,我国越来越多的地区会迎来降雪,且雪后气温下降,寒冷加剧。
每年公历12月7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即为“大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古人把这个节气命名为“大雪”,是因为“雪”是寒冷的产物,代表寒雨天气,这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下雨或下雪。“大雪”名称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气候变化,寒流活跃气温下降茅箭特产、降水增多,并不是表示这个节气期间下很大的雪茅箭特产。但是大雪节气之后,天气会越来越冷,下雪的可能性大增。因此,进入“大雪”节气,预示着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特别是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汇的地区,雪会下得很大,范围也更广。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旦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此时是阴气最盛时期,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挺”为兰草的一种,感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明人王象晋在其《群芳谱》中对此有着十分详细且通俗的解释:“大雪,十一月节,言积寒凛冽,雪至此而大也”。
有趣的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以及地理环境的复杂,使得各地在大雪节气期间,通常出现不同的天气景观,如湘鄂等地的冻雨;西北、东北地区的雾凇;江南地区的晨雾;当然免不了还有大范围的暴雪。因此,往往大雪节气一到,处于农闲时节的各家各户便开始忙着腌制过冬的美味,预备着进补,正如民间俗语所说的“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而这些满怀心意所腌制的食物不光自家享用,大多也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中国有着灿烂辉煌并延绵至今的农耕文明,对于物候时令的重视从现存著名的“五大农书”中可见一斑。四时的变幻与文学艺术的创作往往是融为一体的,随着大雪节气而来的降温与下雪,不仅催生了许多以“雪”为主题的诗文,也大大丰富了艺术创作中关于雪景的描绘。
唐代诗人王维描绘《袁安卧雪图》,及其雪里芭蕉所体现出的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就曾广为时人所称颂。此图虽已不存,但在南唐画家徐熙的《雪竹图》中,我们或许可以体会到相似的意趣。
不畏雪寒的不仅有竹子,亦有喜爱雪天的孩童们。今人戴树良与刘金贵的同名作品《大雪》,就描绘了儿童们在雪天堆雪人以及打雪仗的欢快情景。冬日飘雪的室外,成为小朋友们嬉戏玩闹的天然游乐场。而大雪的寒冷,更凸显了阳光的珍贵,在傅仲超的《冬日里的阳光》中,融融的日光不仅温暖着画中雪白的大地,也透过画面,触动着观者的心灵。
在现存的古代雪景图画中,广为人知的还有宋徽宗赵佶名下的《雪江归棹图》。整幅画作用极为细秀的笔触描绘了开阔疏朗的北方江岸雪景,气韵雅润而苍古。在画卷的正中央,一位渔者独自驾着扁舟,面朝着苍莽的雪山。对于这种茫茫雪意的描绘,在今人钟蜀珩的《城市的雪》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此幅作品虽然施以油彩,却又最大程度地降低了色彩对画面的影响,以大面积的白和灰以及暗色调,营造出一种不断向画面外延伸的空旷美感。
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艺术家的创作,往往发乎性灵,他们用身体感知大雪节气带来的严寒与雨雪茅箭特产,又将之付诸笔端,从而创作出这些隽永的画作。而对于即将到来的大雪节气,我们在感叹自然节律的奥妙时,也更多了一份与古人同赏、今人同庆的快乐。(甘肃日报编辑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