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欢迎您!

竹溪吃货约起!大型竹溪美食专题

湖北美食特产 2022-04-09 20:34166未知admin

  铁山美食

  每个地方出什么是有根痕的,汪曾祺曾在《受戒》中写道:“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文化有根,饮食也有根,正如竹溪,爱吃、会吃、好吃是当地的传统。

  竹溪历史上移民杂居,五里不同风,移民会集之地,饮食文化融合最充分,竹溪人善于吸纳各地饮食之长,在此基础上兼容并取。山西人爱吃醋,四川湖南嗜辣如命,而川菜重麻辣,湘菜干辣,竹溪菜则以酸辣为主,酸中有辣,辣中带酸,也喜食花椒之麻,兼川湘菜系之长,形成独特的本地菜系。老家湖南、久居十堰的作家潘能军先生曾笑谈:“在我的家乡或者是四川,随便拉一个农民,都称得上大厨,能做一手好茶饭。”而在竹溪,饮食文化之风盛行,人们乐于谈吃,擅长烹饪,在街上随便拉一个人,上灶都能煎炒烹炸,有大厨之风。

  蒸盆是竹溪民间美食文化的创新,它以独特的烹调方式,将各种原料集于一盆,使它们在色香味上达到高度融合,数百年来经久不衰。将所要烹蒸的食物放进陶土细腻、不上釉的窖盆里,食物因人口味而定。多以蒸坑腊肉、猪后肘、仔公鸡为主要原料,佐料有木耳、香菇、竹笋、土豆、莲藕等。制作蒸盆的猪蹄、鸡肉不宜细切,只切成四大块即可。做时先将盆子洗净,盛足生水,然后再加入主料入炉清蒸。待主料蒸至八成熟时,再放入佐料,然后用煎鸡蛋皮包瘦肉饺子,铺散于蒸盆上层,再点缀菠菜、黄花、粉条等,清蒸一会儿即可食用。蒸盆忌大火猛蒸,一般需要3至4个小时。出锅时,汤清色美,香味扑鼻,油而不腻,特别是汤汁最为鲜美,令人食欲大增。

  竹溪县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用竹溪的水“泡”出来的竹溪“泡菜”(酸菜),则不受季节影响。其随时浸泡,分步产出,一年四季常食常香。竹溪有许多人在外地生活,许多人也都尝试过在外地泡酸菜,但大多数没有泡成,个别即使能泡制成功,其口味、色泽同竹溪本地的酸菜是无法相比的,这与竹溪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水质有关。

  竹溪泡菜原料主要以辣椒为主,竹溪“酸辣子”(酸辣椒)几乎是当地群众餐餐必备的下饭菜。实际上,黄瓜、豇豆、萝卜、白菜、芹菜、柿子、大蒜等几乎所有时令蔬菜均可泡制。制作竹溪泡菜应以有沿的土陶子为首选。玻璃坛子、瓷坛子亦可,但泡制出的效果略逊一筹。制作泡菜最好取用井水,有老酸水作引子更好。

  竹溪碗糕色泽雪白、口感软糯、味甜而不腻,据说有保胃健肠之功效。碗糕是竹溪县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风味小吃,据考证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年间开始,竹溪人入川挑盐,下武昌贩布或外出求学,在临行前都要吃一碗碗糕,以示出门吉利,办事圆满。据说竹溪碗糕以蒋家堰镇梅书英碗糕最著名。梅家碗糕形美味香、洁白松软、香甜糯口,深受食客的欢迎,日蒸300碗,半天售完。

  竹溪碗糕的吃法非常讲究,有热吃和冷吃两种。如热吃的话有专用的工具——篾片(薄竹片),用篾片将碗糕切成若干小块,吃时根据自己的口味蘸蜂蜜或辣椒酱一同吃,味道更佳。如要带走冷吃,店主便用篾片在碗边轻轻一旋,一个完整的碗形米糕便呈现在你面前,可打包带走。

  豆腐一般是由黄豆做的,可竹溪有一种豆腐却是用树叶制作的。近日,记者在竹溪县泉溪镇泉源村,品尝到了神奇的“神仙豆腐”。这是一种泡在水里、颜色深黄、手感滑溜、吃到嘴里凉生生、苦隐隐的食品。

  神仙豆腐以竹溪县独有的“神仙树”(学名双翅六道木)之叶制作而成,因该树生长在高寒地带,加之加工程序繁多,当地山民也不经常食用。神仙豆腐其色如翡翠,西塞山美食入口细嫩,很难相信是用树叶加工成的食品。

  制作方法:用山中野生的一种绿色的带香味的叶子制成,把叶子洗净,用手搓或捣成糊状,加适量水,再加入植物碱,搅匀即可。放置阴凉处10-20分钟即成。

  竹溪县是我国魔芋主产地之一,被农业部授予“中国魔芋之乡”称号。用魔芋做的魔芋面条、魔芋素食,为这种纯天然食材注入了新的活力。

  竹溪蒸碗子,是传统名菜之一。农村人每逢红白喜事,要请大厨师和小厨子,分为大厨房和小厨房,大厨房专做竹溪蒸碗子,小厨房只负责做主食和小炒。竹溪蒸碗子是系列蒸菜,有蒸大酥、蒸小酥、蒸红肉墩子、蒸红肉条子、蒸豆腐圆子,分为5样。每样菜上2个,共10盘,寓十全十美。其中大酥、小酥是先油炸,后上笼蒸。蒸时每样菜上面放底菜,一般为干盐菜或洋芋坨子,蒸熟后出笼翻碗,浇上调料出席。

  竹溪人喜欢“一清二白”,特别相信“青菜豆腐保平安”,这正是人们对豆腐营养保健价值的赞语。竹溪懒豆腐是大米与豆腐脑的有机结合,在煮懒豆腐时火候非常讲究,大火出豆腐,慢火熬米汁,终成懒豆腐。食用时以红辣椒汁加香油、食盐、香菜作调料,其味微甜、咸、鲜,视口味加辣,食之入喉柔滑鲜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竹溪人大多勤俭,过年打豆腐剩下的豆渣也不能浪费,大多制作成“臭豆渣”。“臭豆渣”的制作也有讲究:先小火炒干水汽,后捏成柿子大的团,在簸箩里垫上松针或稻草,将豆渣团放在上面“臭”半个月以上,待到豆渣团子表面变稀软且长出绿霉,再拿到太阳下晾晒干水汽。一般到这时节已是立春雨水节气,“五九六九阳坡开柳”,一场春雨白菜薹正嫩,地米菜(荠菜)也正当时,将臭豆渣切片煮白菜薹或煮地米菜,吃来清淡清香,煞是开胃。在竹溪,当地人过年拜年时最喜欢也是最容易吃到的就是臭豆渣:拜年拜到十七八,臭豆渣老豆芽。臭豆渣,待亲家,亲家吃了笑哈哈。

  在竹溪县,大多数特色菜会受到季节限制,什么季节制作什么菜,要等天时,要与季节同步,过了季节还想吃,只好等来年。竹溪腊肉又是一道特色菜,不仅制作环节多、工艺独特,而且工艺流程也需要时间作保证,不能急马下急枪。竹溪腊肉与别的地方不同,别的地方把肉抹上盐直接挂在通风处风干,肉干后色泽不是惨白的就是蜡黄的,搞不好还有一种哈喇味儿。竹溪是待到寒冬腊月杀年猪后,把肉晾干水气,用五香作料和盐一起,涂抹在肉上,放在盆中密闭两三天,然后挂在灶头上用松柏树枝煨火慢熏半个月以上,再悬挂至阴凉通风处。这样制成的腊肉两三年也不会坏,过六月腊肉外表即使成黑色霉坨也不要紧,要吃时用火钳夹住腊肉在明火上一烧,外面的霉壳就脱落了,里面却是红喜喜的颜色,加工后更加醇厚腊香。竹溪县农村地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

  腌制腊肉,对秦巴古盐道上的竹溪来说,应该是源自远古的悠久传统,进而成为竹溪乡村文明和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很多讲究,原本自然朴实,与毗连川陕、山高谷长的竹溪的环境、气候、民情风俗,休戚相关。

  竹溪南山小溪河流里的鱼,不是常能吃到,而竹溪县城中,竹溪河堤岸上排档和鱼馆里的烤鱼,却是举步可得。这里是无拘无束的朋友小聚的佳处,烤鱼多以火锅的形式呈上。火锅中的鱼,若隐若现地“潜伏”于白里透红的酸萝卜丁之下,周边围以花生米、黄豆及若干青菜——色增食欲,目睹已垂涎欲滴。酸辣爽脆的酸萝卜,首先刺激你的味蕾;接着,新鲜细嫩的烤鱼肉,携带烤料、汤汁的酱香和微辣,次第“袭”来;再吃一口花生、黄豆或青菜,清爽的口感中,更增添丰富的味觉享受……这时候,最不擅长饮酒的朋友,也要大口喝一杯啤酒了。

  竹溪豆腐乳、竹溪豆豉都是经过微生物发酵酿成的豆制品。竹溪豆腐乳质地细滑松软,表面橙黄透明,味道微辣、鲜美奇香,营养丰富,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是竹溪餐桌常备食品,同时又是烹饪特定菜肴不可替代的佐料:如做扣肉、狗肉、红烧肉等,用此作配料,香味四溢;假以凉拌皮蛋、椿芽、小笋、凉粉等,更是风味别具,回味无穷;用土鸡蛋炒饭,用豆腐乳做菜,吃起来美滋滋、飘飘乎、悠悠然。

  竹溪豆豉,是在六月天将煮熟的黄豆拌盐装入陶坛密封后晒坛发酵而成。原是农村一种所谓的咸菜,在没有蔬菜时,盛上一小碟,滴上几滴花生油,美味可口。现在,豆豉也上了酒席,比如豆豉烹鱼、豆豉煎虾、豆豉拌猪肉等等,虽只是作为一种配料,但味美怡人。

  腐乳蹄花的原材料非常简单:猪蹄、腐乳、生姜。不过这简单里也是有讲究的:猪蹄要选用带筋的新鲜猪蹄,腐乳必须要用正宗的竹溪豆腐乳。

  将猪蹄去毛,放入特制的卤汤中卤煮。先用大火,待烧开后改用小火焖煮,一般45分钟左右即可。这时的猪蹄已充分吸收卤汁的香味,且软烂适中。

  昔日竹溪乡民吃的苞谷面糊,并非想象的那样难吃。因为是用大锅、烧柴火煮的,掺有洋芋或红薯,若稀稠恰到好处,十分香甜。苞谷等杂粮比米面的营养价值高多了。长期的农耕时代,也许正是每顿几大碗这样的苞谷面糊,给了秦巴山

  至于竹溪的面食,不仅品类丰富不亚于北方,更多有独特之处。但凡面条、馒头、烧饼、饺子、包子等等,北方有的,竹溪都有。乃至刀削面、拉面、揪疙瘩、大肉饺子,这些有鲜明北方特色的面食,竹溪人在家里也都会做。

  尤其是那一碗热气腾腾,既筋道又细长的手擀面,再煮进一个鸡蛋——母亲端给孩子,充满了母爱的热量;主人端给客人,饱含乡土人情的温暖。

  若说到芝麻饼子,数昔日县城东门内钟鼓楼下的回族馆子,做的饼子最好吃。那芝麻饼,皮嵌芝麻,瓤内填有回族人用的黄色油酥,酥香,薄脆。那里也卖著名的羊肉火烧——选肥瘦羊肉,切碎掺葱姜等做馅,填入发好、揉好的面团中,做成碗口大的饼,于平底铁锅中麻油煎炸,出锅后两面焦黄,肉馅鲜香。

  是最有名的竹溪特色菜,仔鸡又叫童子鸡,从名字可知其嫩。竹溪籍著名作家野莽,在他的五卷本方志小说《庸国》中,写到一个有关酸辣子焖仔鸡的有趣故事。明朝崇祯九年,李自成又来竹溪。过关垭子时,他问侄儿李过:到了竹溪想干什么?李过说,想吃竹溪的酸辣子焖童子鸡!李自成骂道:你个莫(没)志气的……

  进入腊月,竹溪乡间的年味儿越来越浓了。年味儿杂呈,诱人的是香味。腊肉的香,豆腐和熏豆腐干的香,炸菜的香,各种“吃货儿”(干果和糕点)的香,到处弥漫。此外,还有一种更浓、更烈、更醇的香,就是苞谷酒的香。

  无酒不成席。过年的宴席,以及拜年“走人家”的礼,都少不了酒。所以,竹溪乡村进入腊月之后,多数农户都要“吊酒”——竹溪乡下把酿酒叫“吊酒”。竹溪多山,山地多产苞谷。“吊”苞谷酒,需先修一个大灶,备一大锅,锅上放木桶(无底);将苞谷在锅中煮上六七个小时,出锅冷却一昼夜,拌上酒曲,入池密封发酵;历七天七夜,苞谷发酵好,就可入锅上桶,蒸馏出酒,接酒入坛了。如今自家“吊酒”的少了,但远近村子里总有几个“吊酒”作坊。除供应酒给附近乡民,酒坊主人也会在腊月间,隔三差五地骑着自行车,载两三桶苞谷酒进城,游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兜售苞谷酒:“卖酒哦,土灶苞谷酒啊……”

  这“匍塌棵儿”,是一种本地白菜品种,保持了原生态,无拘无束地铺开来长,随着自己的性子长。秋种冬食,春天结菜薹,有脆甜而紧致的口味。竹溪人往往把它的叶子或菜薹,与臭豆渣、大肠下锅同煮做汤,那菜鲜与渣臭、叶嫩与肠腻,两种极端的口感与滋味,相融互补,生出一种充满乡土气息的热腾腾的风味,驱走人们身上的冬寒,化掉春节前后积淀肚中的油腻。

  当然,“匍塌棵儿”也可大火清炒,什么都不放,更能炒出它的原滋原味,那种来自初春、来自田野的清清爽爽的滋味。

  竹溪人对“匍塌棵儿”的喜好和食用,经典地反映了竹溪饮食取材用材的一种特点,那就是立足本地物产,取材很广泛,用料都平常。诸如萝卜白菜、辣椒土豆、豆角豆腐等等,皆是典型的百姓家常菜。难得的是粗料细做、素材精烹,经过精巧的制作加工,使之嬗变为特色美味。

  洋芋(土豆、马铃薯),多么平常的东西。但竹溪人用它做的各式花样的菜,估计足可以放满一桌:炒洋芋丝、炒洋芋片、煎洋芋块、炸洋芋条、炸螃蟹夹子(洋芋丝沾洋芋淀粉,一撮一撮入油锅炸黄),还有炒洋芋干、煮洋芋汤、炒洋芋粉、洋芋巴巴(洋芋磨碎,捏块油煎)等等。另外,做蒸盆、炖排骨、红烧排骨、蒸大酥、蒸小酥、蒸丸子等很多菜,都以土豆为首选的辅料。如此这般,做出一桌竹溪风味的全土豆宴,没有一点问题。

  不知道什么时候,终于有一对中年的回族夫妻,在钟鼓楼东侧的门洞边,用一炉一案,摆了一个小小的做羊肉火烧的摊子。那竹溪人熟悉的羊肉火烧,又飘香在钟鼓楼下,而且生意越来越火。多少年过去了,无论寒暑阴晴,那衣着朴素、笑脸迎人的夫妻二人,总在那个地方,以不变的姿势忙碌着。尽管摊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他们一个揉面、包馅,一个摊饼、翻煎,配合默契,不急不躁……他们一起创造和坚守有滋有味、有希望的生活,不也是经典爱情故事的主角吗?

  蒋家堰镇颜姓人家做的一种糖酥饼,堪称早点一绝。这颜家糖酥饼,据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此饼圆形,饼芯以猪油、白糖、花椒、芝麻、五香粉、葱、食盐等为原料,精面粉做皮,经揉面、包酥、揉平、烧烤等多道工艺制成,具有酥而不碎、香甜不腻的特点。因此,虽然颜家住在镇下的黄土岭村,但其糖酥饼却闻名遐迩,供不应求。不少竹溪人出远门,讲究买一摞糖酥饼带上——自己吃是其次,更是拿它作为特产送人。

  熏豆腐干,虽然现在的熏豆腐干已经工业化、商品化了,但竹溪人心目中,还是乡间农家自己“打”豆腐然后自家熏的豆腐干,最为醇香地道。记得早年间,竹溪乡村家家户户都要在腊月二十以后“打”过年豆腐——制作豆腐,在竹溪叫做“打豆腐”。一个“打”字,道尽了其繁复与讲究:经泡豆、磨豆、筛浆、熬浆、点浆、收浆、压榨等多道程序后,掀开“包单”(裹豆浆以沥水的纱布),刹那间热气腾腾、豆香扑鼻,那一方滑如凝乳、嫩似奶酪的新鲜豆腐,就如雪似玉般呈现在眼前。

  然后,将这整块的豆腐分切成若干大方块,抹上五香佐料和精盐腌制后,放入竹筛里,挂在灶门上方,让做饭时灶头的烟火慢慢地熏烤。在此期间,不时两面翻动,使其充分接受烟熏火烤,让豆腐变干变硬,直至变成一种春节前后令主妇骄傲的食材——金黄色的熏豆腐干。若配以酸辣子和蒜苗,做一盘熏豆腐干炒腊肉,佐饭下酒兼美,待客自餐皆宜。而凉拌熏豆腐干,也同样可口。

  熏猪血干,在杀过年猪的时候就开始了它的制作过程。当杀猪匠按住猪头,刀入猪脖、热血喷出之时,就有提前做好准备的人,用放有豆腐、葱花、姜末、精盐、五香调料的盆子接住猪血,随即将其与豆腐、调料一起,搓捏和搅拌均匀,做成小球或小块,置于竹筛里晾干水气,然后挂在灶头烟熏(也有需要晾晒的,但不宜过于干硬)。若将上述材料灌肠熏晒,就是猪血肠了。

  这熏晒好的猪血干,外黑内红,外观似乎不太“排场”,然而无论是把它切片,摆成席上的凉菜,还是作为主料炒热菜,都有鲜香柔嫩的味道,堪称豆制品里上乘的特色美食。

  还有一种竹溪菜,竟是如酿酒一般酿造的。这就是我在岳父家经常吃到的“酢辣子”——新鲜的红辣椒剁碎,掺玉米面,封存于坛里发酵而成。此菜源自湖南,我因此想到岳父家的家族故事:清初,一个中年女性带着两个小孩,从湖南逃荒要饭到竹溪,繁衍了一支姚姓家族……

  一入伏天,主妇瞅着天气好,就开始张罗做酱豆了。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煮了,煮得不软不硬,控干水,倒入簸箩里铺开,盖上采来的香椿叶子,放入阴凉处发酵。等发酵好,放入盐、蒜瓣、姜末、花椒等各种作料拌均匀,装入坛子里密封,等一个月左右,打开坛子封口,已是酱香扑鼻了。将焖好的酱豆倒出来,放入簸箩里摊开天天晒,等到晒干,这酱豆就做成了。

  酱豆是竹溪人的家常菜,就着葱段红椒丝炒一盘酱豆回锅肉,那是下饭得很。炒酱豆的味道是很浓郁、很香的,谁家炒酱豆,附近的人家都闻着香,那香味立即刺激你的味蕾,顿时有了吃饭的欲望。

  竹溪乡间春节前夕的一场重要酒宴,是所谓“喝猪血汤”。猪杀了,肉腌了,杀猪匠、帮忙的、亲朋邻居们,围坐场院的方桌上,喝酒吃肉,不醉不休。

  最具竹溪地方特色的,是“打糖”,即熬苞谷麦芽糖或红薯糖。单说苞谷麦芽糖。进入腊月,农家主妇把苞谷米浸泡后,加上麦芽,推磨成浆,熬成糖稀;糖稀倒进簸箩冷却——簸箩底和糖稀上都要撒一层炒熟的苞谷面粉,以防粘连。冷却的苞谷麦芽糖,坚硬似铁,需锤击棒敲成碎块,才能分而食之。因此,乡民称之为“打糖”。

  熬糖特费时间,但农家主妇们乐此不疲。因为“打糖”寓意新的一年生活香甜,也是加工多种“吃货儿”不可或缺的原料。多数农家更把“打糖”——苞谷麦芽糖,以及以类似方法熬制的红薯糖,添水加热化稀,作为粘剂,将炒的苞谷花儿、米花儿,或炒的芝麻、炒花生米(碎块)、炒红薯条,掺糖捏团(有的尚需刀切),制成苞谷花糖、米花糖、花生米块糖、芝麻条条糖等系列“吃货儿”,除了香脆,更添了黏黏的甜。那是儿时最好吃的零食。

  竹溪人说的麻叶儿,就是油炸的小面片。和面时加盐或糖,故有咸、甜两味。炸好的麻叶金黄酥脆,外形似叶,上布芝麻,故叫麻叶儿。

  竹溪人炸馓子,是个技术活儿。把加盐和好的面团揉活后,放在盆中盖湿布“醒”一会儿;将“醒”好的面团压薄切条,揉成筷子粗细;然后盘条——将其盘放在抹了油的盆中,盘一层刷一层油,以防粘连;再将盘好的面条在手指上绕花,边绕边拉细;面条绕花至30圈左右揪断,用两根筷子撑着,入油锅炸至半熟,定型后抽筷,炸至深黄捞出。这馓子比面叶儿更酥脆,还可用不同手法,绕花油炸成梳子形、花朵形、扫帚形等,煞是好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Copyright @ 2011-2018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013531号

联系QQ: 397195083 邮箱地址:3971950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