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商水县委书记张杰介绍县域特色
“商水地上无资源,地下无矿产,最好的资源就是优质的农产品和优秀的劳动力。我们要让农产品和劳动力发挥作用,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中共商水县委书记张杰如是介绍商水县域特色。
“所谓发展县域经济,我认为就是在县域系统内,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并从外界争得一些资源,使这些资源重新优化组合,获取更大的能量,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杰书记说。
商水县是淮河流域典型的平原农业县,属于国家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003—2004连续两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5年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重点县和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
农业主要是搞好农业自身的结构调整,张杰认为,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首先都要保持粮食大县这个品牌。商水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在抓好粮食自身高产的同时,要做好自身的结构调整,种粮要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逐渐调整经济作物的比重来提高农民的效益,方城特产蔬菜、花卉、瓜果、烟叶已成为农业生产的新亮点。
在保持粮食大县的基础上,商水县把发展养殖业作为农民增收的突破口,现在商水县已经成为全省的畜牧养殖大县,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财政部授予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农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好的状况,这几年农业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储蓄额由原来的12亿提高到35亿多。
通过几年的努力,商水县已经初步形成了四个产业链规模:粮食加工成面粉,然后再加工成食品,形成粮食—面粉—食品产业链;第二个链条是将粮食转化为饲料,可推动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又推动肉食加工业的发展,带动畜产品的发展;把棉花从纺织到成衣,这又是一条产业链;木材从种植到初加工再到木制品的深加工,则是第四条产业链。
四条产业链的优势还使农业有效地吸纳劳动力,使农民离土不离乡,使农民转化成了工人。农产品的加工是纽带,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商水县爱普饲料厂的产值达到4—5亿元,纺织厂年生产能力达到8万锭的规模,县粮食的年加工能力已经超过了80万吨……农产品的加工促进了运输、方城特产仓储、农产品信息产业、餐饮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商水县原来工业产值规模基本为零,到2006年底,全县工业增加值13.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如果能再输出10万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会更加明显。”张杰对商水县的打工经济充满希望。
商水县有114.03万人,其中90%都是农民,近年来,该县往广东、北京、沿海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新疆等地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全国建立了10个劳务输出基地,在新疆和温州设立了两个办事处,每年都要组织2—3次进疆专列,累计输出劳动力2万多人次,打造了“商水摘棉工”劳务品牌。
为使劳务有序输出,通过县乡培训,商水县已建立各类技能培训学校和培训基地15个、在外地实施定向培训的基地10多个,年培训农民工4万多人。针对商水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的情况,该县四所职业教育学校积极调整办学方向,重点开设了纺织、方城特产裁剪、烹饪、驾驶、保安、家政服务等方面课程,每年培训农民工2万多名,几年来累计培训农民工12万多名。全县打工总收入超过5亿元,全县人均打工收入437多元,占年农民纯收入的20%以上。
同时,为照顾,解除五保户的后顾之忧,商水县乡乡都建立了敬老院,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低保已经普及到各村,现在农村低保已经达到36758人,全县的基本上都能得到关心和关照。“作为一个农业地区的省级贫困县,商水县已经非常不容易。”张杰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