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土家族母语圣地”寻找最后讲土家话的人
公路能够成为一道景观,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龙山县011县道的特点是勾连两座典型的岩溶台地——洛塔与八面山,中间路段则通过著名的洗车河(酉水支流,土家族腹地),支线县道连接的靛房镇、坡脚乡是最后几处会说土家族母语的地方。所谓能知乡音处就是故土,对于土家人来说,这条县道彼此勾连的虽已是偏僻之地,从感情上说,依然是土家人的生活中心。
坡脚乡作为011县道的支线县道深入的区域,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土家族母语圣地”。这是一处难以抵达的偏僻之所。龙吉高速修通后,这里的交通环境才稍加改善,从农车互通下高速后,就可沿着015县道一路向南来到坡脚。但是新铺设的柏油路面似乎是奔着惹巴拉去的,那里有知名的风雨桥、西兰卡普以及规模最大的土家村寨,反而距离农车互通较近的坡脚无人问津。
坡脚乡是土家族最早开发的聚居区之一,位于龙山县西南边陲三都水族特产,距龙山县城约120公里。东南与永顺县的对山乡、西歧乡和保靖县的普戎镇、拔茅乡接界,西与龙山县隆头、苗儿滩镇相连,北与靛房镇毗邻。这块土家族的处女地,很少迎来外人的注意,由于它的与世隔绝,成为土家话的最后几处保存地。坡脚全乡地形由三梁两谷组成,地势陡险,形成全境“川”字形的地理骨架,海拔高低悬殊,山高峡深。可云山、天堂山、吾拉山等大山,由东北向西南走向从中部穿过,山底地势较平的地方则形成一条条狭长的平坝。最低海拔303.4米,最高海拔1054.9米,平均海拔670米左右。坡脚乡绝大部分地方在海拔1000米以下,居民多集中在海拔600米到800米的坡槽或平坝上。这些地段地势较平坦,很早就被开发为旱作农业用地。
全乡多为岩溶地质黄壤土,境内山坡多,平坝少,裸露岩石多。由于坡脚属喀斯特地质地貌,多洞穴和天坑,形不成大的河流,境内只有三条较大的溪沟,均辗转注入酉水。洞穴和天坑是坡脚的一大灾难,雨水经洞穴和天坑漏掉。民谣说:“坡脚像只船,两头破了舷,水在地下流,全是雷公田。”可见此地与自然条件优渥的洗车河盆地比起来,生存条件十分艰辛。
尽管山高路远,可开垦的土地少,土家人对坡脚的开发却从很早就开始了,这里曾经是土家文化的中心地带之一,改土归流并入龙山县后,才成为边缘地区。
在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沟谷盆地,十分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据说“坡脚”在土家语中的意思就是把猪、牛、羊等牲畜赶出去又收回来的地方。这一地名可能是土家族以畜牧经济、刀耕火种农业为主的农牧生计方式的反映。
与洗车河流域一样,坡脚业盛产桐油和木材,桐油需借助人力运送到隆头,沿着酉水输送出去。木材则运输到水八洞,经酉水入沅陵、常德。由于物产丰富,坡脚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
改土归流后,“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禁律被取消,大量的汉人前往土家族地区垦植耕种。汉人移居湘西,对土家族的生活、生产以及语言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的坡脚街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兴建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前,坡脚只有一条半边街,在现在坡脚街的背后,长约40米。坡脚的老人们很习愤地称呼这条街为“趴又”,“趴又”在土家语中意即“汉人居住的寨子”。听老人们回忆说,“老街主要居住着李姓和刘姓的大富之家,专司买卖”,可见当时汉人在坡脚经济方面已处于上层地位。坡脚一直是一圩场,每逢场日,土家族就与汉族有生意上的往来。随着交往的密切程度加深,汉语连同汉文化就渗入土家人的生活,并由坡脚小街向四周传播开来。据《永顺府志》记载,湘西彭氏土司彭士愁的父亲消灭溪州蛮酋吴着冲、惹巴冲、春巴冲,自立为溪州刺史。由于对坡脚等地的管理鞭长莫及,这里被划为土司中的“特别行政区”——大喇司(驻地在今酉水西岸的大喇寺)。而在大喇司范围内,坡脚就是当地土人生活核心。
据调查,直到2005年,坡脚乡85%的村民还可以说土家话,隶属于土家话中的北方语言体系。这些操着浓重土音的土人,大多数居住在坡脚乡的外围,如至今语言风貌相对完整的吾拉村、报格村,山路崎岖难行,依然与外界隔绝。有些老土家族人,没有受过教育,也几乎没有离开过坡脚,与外人交流很少,几乎没有汉语表达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完全使用土家语,对于土家语中未曾出现的外来词语,比如手机、电脑等,无法听懂也无法表达。他们对土家语有特殊的感情,认为土家语是土家族的根基,成为最后讲土家母语的人。
随着传统农业经济的衰落,以及劳动力的流失,十分偏僻的坡脚也在面临土家语的消失。会说土线岁以上,年轻人使用母语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尽管坡脚是湘西州最先实行土家话与普通话共同普及的乡镇,母语的流失似乎已成不可避免的事实。
3月30日,我们一行驱车两小时,翻过吾拉山抵达吾拉村,驶过众多S形弯道后,这个安静的土家族小村庄拥有大片的梯田与开阔的林场,村内已很难找到会说土话的年轻人。传统土家族村落的面貌也在发生改变,尽管有如捞车、惹巴拉、梁家寨等保存原始面貌的土家村寨,但作为曾经土家族的生活中心,今天它们都一一沦落为湘西州的边陲小镇,安静躺卧在洛塔、吾拉、天堂等大山怀抱中,等待着被重新发现。
线县道起点在龙山县茅坪镇黔西美食。该县道一路向南穿过洛塔岩溶台地、洗车河河流盆地,终点在隆头镇,通过省道260与里耶古镇相连。支线县道勾连土家族腹地坡脚乡,湘西北土家话最浓的土家族聚居区。
龙山011县道进入洗车河流域时,由盘旋的山间公路拉直为平坦通途。公路沿着洗车河冲刷的河间盆地修建,相夹于洛塔与吾拉等山之间。从洛塔岩溶台地俯瞰这块河道蜿蜒的盆地,枫杨以及柳树在低海拔的河滩边组成绿色的帷幕,整齐的梯田尚未插秧,靠近惹巴拉土家族古村落的耕地则被蓝莓等水果种植园取代。土家人栽培的桃林,虽然数量有限,也在低矮的山丘上扎稳了脚跟,并且相继开出粉红的桃花,再向路途的远处眺望,清澈的河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河水十分清澈,在空中辐射出丝绸般的色彩。
洗车河是酉水在龙山境内最大的支流,其主源出于茅坪乡的水沙坪,另一支源出自西湖乡的猫儿洞。二源在比沙沟桥下合流,经红岩溪、梯子岩、洗车、捞车、苗儿滩至隆头注入酉水。河道全长86公里,中途接纳靛房河、猛西河、贾家寨河三条支流,以及76条小溪。沿河以洗车河和苗儿滩最为闻名。洗车河在苗儿滩镇内称“捞车河”,全长16公里。昔时,龙山县交通闭塞,由洗车至隆头河段历来就是龙山县进出口物资的唯一内河水道。尤其对于县北诸镇来说,所产桐油、木材、烟叶以及著名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都是通过这条河向外运输。沿河浅滩处,适合设立码头的地方自然形成了以土产贸易为大宗的集镇,如洗车、苗儿滩、隆头皆是。
这条并不宽阔的河流给偏远的龙山县注入贸易活力。从清末到民国时期,整个龙山县仅有4条陆路大道和3条水路航道。陆道是龙山到永顺,龙山到保靖,龙山到桑植,龙山到来凤。水道是洗车到隆头,里耶到隆头,隆头至保靖。得益于洗车河与酉水的相连,航行的便利,使得洗车河流域的物产可以十分方便地运输到沅陵或者常德。而十分平坦的洗车河盆地,也十分适合种植油桐、烟叶、玉米、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沿河流开辟的古镇与分散的村寨,共同组织成湘西北的土家族的生活核心。
洗车河镇是湘西北除了里耶之外最知名的古镇了。这里不仅是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发源地,也是洗车河流域最大的贸易码头。在公路尚未承担主要运输角色之前,洗车河镇沿河铺设了10多个青石台阶码头。这些码头的设立为上下游运输的土产贸易带来方便,河内以小划子为主,撑一杆竹篙,在清澈的水面上,沿着溪流慢慢汇集到古镇周围,沿河街道自然成为这些船老大打尖歇脚的地方。
上游的土产,以桐油居多。据《龙山县志》记载,洗车河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每年仍能向外吞吐25000桶桐油(每桶70公斤),其他土产如五倍子、生漆、土碱、药材的吞吐量也很大。本埠油商甚至在常德、武汉设有代庄,如老商号胡元兴、欧隆和、公茂三等。足见洗车河镇贸易的发达。通过土产的交换的“上水货”则以花纱、布匹、淮盐、海盐、瓷器、锅铁、冰白红糖、海带、闽笋、云耳等南北杂货为大宗,歉收之年,从湖区贩运“河米”进来也不在少数。
直到如今漫步在洗车河镇,依然可见当年商铺林立的繁荣景象。011县道穿城而过,车停下后可由风雨桥直抵老街。该廊桥是本镇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乡绅肖家霖等捐资修建。该桥系四墩木廊式风雨桥,东西两墩为青石拱墩,河中两墩以梭子形尖角青石墩,上面架构木廊,俗称“喜鹊楼”。全桥以榫卯结构架设,没用一钉一铆,是湘西州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风雨桥。
穿过风雨桥,就可近处端详小镇的肌理。湾子街是小镇的中心区,这条街占据了沿河的黄金地段,土产大宗的商号以及银楼都设在这条街上。街道的尾端被称为“笱门口”,以前是卖渔具的地方,笱门口下去是一条薪柴行,这些通过小船运输的薪柴主要供给街上的豆腐店、饭店或者旅店。尤其是磨豆腐与熬红糖的老板会出现在这条街上与船老大砍价。
贸易的兴盛成就了肖、贾、刘、罗等客商大姓。洗车河镇有“肖家的银子,贾家的谷子,刘家的顶子,罗家的锤子”之说。肖家是指清乾隆年间出资修大河桥的肖家霖。贾家是指民国时期当过古丈县长的贾宝山之曾祖父,贾姓在洗车镇发迹早,每年收租谷数千担。刘家则是从江西迁来的刘发第的后裔。其子刘三乐、刘三章在嘉庆年间双双考为秀才,有一门五秀才之誉。罗家亦为洗车河镇望族,励精尚武,常习锤棒,清代出过武秀才。
洗车河镇豆腐特别出名,主要是因为猛西河的水质好。好水才有好豆腐。猛西河本地人又叫小河,发源于洛塔高山,流入洗车河,是一条支流,沿途接纳数十股泉水。这些泉水皆冬暖夏凉,清澈甘洌,含多种矿物质,打出的豆腐自然柔韧白嫩,香味醇厚。加之制作工艺精细,保证做出来的豆腐筋丝好,刀划两面光,加上当地的盐豆腐、干豆腐、霉豆腐,洗车河的豆腐早已美名在外。
隆头在酉水流域曾是举足轻重的古镇,与上游的里耶相比,此地主要负责龙山县北段集镇的贸易沟通,尤其对于勾连洗车河镇、苗儿滩镇而言,地位尤其重要。
3月29日,沿着011县道,我们把车开到隆头古镇时,已经贴近傍晚。从盘旋在山头上的公路上可以清晰地瞥见古镇的地理全貌。蜿蜒的洗车河在这里与宽阔的酉水相接,沿山拾级而下,是隆头古镇所剩古街的尾端,干栏式建筑营造的大屋,紧凑地排列在山腰上,在相对逼仄的河口盆地内,可以想见淹没前的古镇,街道一字排开,从高处向河边蜿蜒。为了充分利用坡地的海拔空间,古镇的营造势必与相对平坦的洗车河镇十分不同。
捞车、惹巴冲、大喇寺(司)这些拗口的地名,很可能是土家语的遗存。“捞车”一名,根据1983年编印的《龙山县地名录》称:“相传吴王(当地土家族首领)曾在该村前的河里打捞车子,故名。”对此,叶德书在《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辨称:“据考,这不是汉名,‘捞车’是土家语‘弄车’的误记。这‘弄车’就是‘浑水’。此地处于洗车河与靛房河的汇合处,靛房河也叫小河。一落雨,不是大河涨水,就是小河涨水,这里河水经常是浑的,因此得名。至于吴王曾在该村前的河里打捞车子,无任何史实依据。”
同样,有关惹巴拉村的名称,《永顺府志》卷十二(乾隆版)就有相应的记载:“惹巴冲者,吴着冲结义兄弟。今龙山明溪里、坡脚里、捞车里惠水特产、二梭、三甲里、四甲里,皆其世土。”可能与此土家族首领有关。也有解释称,“惹巴”是土家语美丽的意思,惹巴拉为美丽的地方,这一翻译并未得到研究者认可,倒很像后来旅游业的牵强附会。
在2008年以前,未修建风雨桥以前,三寨设渡口,以“扯扯船”为交通工具。此后,为了拓展旅游业,这里修建了一座风雨桥。桥为三向构造,呈“丫”字形,将捞车、梁家寨、惹巴拉三个土家自然村寨有机连接起来。桥梁主体下端为钢混结构,上面为木质结构。惹巴拉风雨桥全长300余米,主桥长288.8米,比世界纪录保持者、全长246.7米的芷江龙津风雨桥还长41.1米,它完整地保留了土家风雨桥的特色和建筑符号,成为中国最长、最具特色的土家风雨桥。
当地谚语说说“金他砂,银捞车”,可见此地的自然条件优渥。与洛塔、八面山等岩溶台地不同的是,洗车河中段宽阔的河流盆地十分适宜种植水稻、烟叶等经济作物。山林结构也更加复杂,以落叶树种的马尾松、枫杨,常绿树中的细叶楠、青冈属为各自代表,混生在海拔600米以内的山坡上。无论是种植油桐还是采集五倍子、生漆等土产都十分方便,而靛房河与洗车河的交汇口更是成为流域内难得的垦殖地带,自然成为土家村寨聚居的中心。
三寨中以捞车最大,寨中干栏式建筑林立,有高大的门楼、悬吊的转角楼,也有作为公共空间的摆手堂等。以捞车为例,全寨几乎都是土家族,以彭、田、向姓为主。彭姓是明清时期永顺土司王姓,在本地具有难以取代的威望。而向、田,是以土司王的辅臣身份扩张起来的姓氏。这三个姓氏的土家人掌握着洗车河流域大分部村寨的领导权,重要的物资出口与贸易码头也落在他们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