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老字号的不老秘诀
鄞州新闻网记者鲍婷婷毛淦颉王瑜林彬卢霞摄影李超通讯员顾一伟毛益潮童诗涵叶布什高秀慧倪馨怡陈琰琼魏文超
老字号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历经岁月的磨砺,将万家故事沉淀在一块招牌之中,赋予深厚的文化情怀和绵长的乡愁牵挂。不过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许多老字号逐渐陨落,如何适应新经济和新模式,破解困局,守正创新,成为摆在众多老字号企业面前的一道考题。
前不久,首批“宁波老字号”授牌,鄞州10家知名品牌企业入选。这些承载着记忆的老字号品牌及产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大潮中突破重围,焕发生命活力,铸就金字招牌。近日,本报记者分头采访这些企业当家人,探访老字号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美酒佳肴待亲朋,欢声笑语宾客欢。在宁波益民酒业有限公司内,一瓶瓶花雕酒正在打包装箱,一车车满载着加饭酒的货车正启程出发“益民酒业”董事长戴建设告诉记者,企业现有员工62人,去年实现营业额4000万余元。
“益民酒业”创始于1859年,距今已有163年历史。其前身是创始人陈素娟在当时的鄞县段塘开设的一个手工作坊,名为“醇德”酒栈。该作坊以冬酿黄酒为主要产品,通过纯手工制作,销往宁波市区和段塘附近的乡镇。1954年,当时的鄞县段塘、姜山、古林、望春等32家私人小酒坊联合成立“鄞县联生酒厂”,通过联合办厂,实行合营模式。
在接下来的50年时间里,企业经过公私合营、地方国营、企业转制等模式进行改革,最终于1995年正式转制为宁波益民酒业有限公司。2003年,由于部分征迁,企业搬迁至邱隘镇沈家村。
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传承,“益民酒业”已成为宁波历史最悠久的本土酿酒企业之一。如今,该企业具备先进的酿酒设备和管理体系,拥有加饭酒、花雕酒、高粱酒、糯米酒、料酒等40多个品类的产品,70%以上的产品远销国外,出口美洲、欧洲、东南亚、大洋洲等地的12个国家,并通过“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BRC”国际食品安全认证。
值得一提的是,160多年来,“益民酒业”始终坚守老底子手艺,保持传统手工酿酒工艺。精选东北大米,浸渍撩起,经过机器蒸熟,冷却后落缸,约一周后加入酵母发酵。一个月左右后,用专业设备对其精度、酸度等指标进行检测,达标后压榨,去掉沉淀物。通过煎酒进行高温杀菌,随后放入酒坛贮存3年以上,酿酒的工艺才算完成。在此过程中,“益民酒业”始终严把安全关、细节关,精准对标食品安全标准,做好让客户放心的“健康酒”。
尽管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已经可以缩短酿酒时长,但戴建设依然坚持手工古法酿造。他坚定地表示:“历代传承的古法酿酒工艺是企业的核心,也是我们留住客户的秘诀。”
老客户留住后,如何吸引更多新客户?戴建设用心服务客户的理念和他敏锐的市场嗅觉发挥了作用。每年,戴建设都会去国外拜访客户,通过面对面沟通加强和客户的感情,了解客户需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通过微信、视频等方式,继续保持和客户的沟通。在与客户的交流中,他发现,每个国家消费者的理念各不相同,美洲人喜欢大包装,欧洲和东南亚人则喜欢小包装,而现在的年轻人则普遍喜欢包装精致、口味丰富的酒。
于是,戴建设主动升级改造企业产品,使其更加贴合市场需求。首先,他进一步细分了企业现有的产品种类,通过加入青梅、荔枝、桂花等花果,酿造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梅酒、荔枝酒、桂花酒等,拓宽产品市场。其次是包装,他根据不同供应商和客户的用途,推出不同容量规格的产品,使包装更加新颖和年轻化。针对在外华人喜欢把酒当伴手礼赠送好友的习惯,他则在包装上加入了嫦娥、玉兔等元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传承文化。
从1991年成立起,宁波市每食屋工贸有限公司就致力于打造宁波市民菜篮子的“大冰箱”。30年来,企业不断完善食材供应链,目前已拥有200家供应商、500辆配送车、6000平方米展示厅、7000种品类、1万吨冷藏库,是宁波目前唯一的专业冷冻品市场。
创立之初,“每食屋”是一家贸易公司,主要代理三全、湾仔码头、龙凤、五芳斋、海霸王、维邦、八喜、光明等品牌的低温食品,服务浙东地区,是全国速冻食品代理企业50强。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也在加快。觉察到未来人们花在厨房里的时间可能会越来越少,公司负责人胡军发现半成品食品具有巨大商机,决定进军冷冻冷链产业。于是,公司在鄞州建造了宁波首家低温物流中心和首家冻品交易中心。
冷冻的半成品食品,买回家后只需简单加工或添加调味包即可食用,非常方便,很受市场欢迎。为了让顾客购买到更多价格实惠又新鲜的食材,“每食屋”不断拓展供应商渠道,并始终坚持从厂家、源头、基地进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确保食材的新鲜健康。
2016年,“每食屋”再次迎来升级,在原先单一的冷冻品交易基础上引进了生鲜牛羊肉、海鲜、蔬菜、熟食、南北干货、宴席食品、烧烤类、火锅类等商品,打造一站式交易平台。在销售上,“每食屋”对普通家庭、单位食堂、连锁饭店、微商团长等不同客户群体推出了不同销售模式。因为物美价廉,又能一站式采购齐全,“每食屋”成为很多市民购买食材的重要选择,不管是平时,还是节庆日,到“每食屋”采购食材的市民络绎不绝。
作为一家充满“烟火气”的公司,“每食屋”一直致力实现与居民的深度融合,真正走进居民的日常生活。每年,“每食屋”都会举办年货节,去年举办的“双十二购物节”活动更是人气爆棚。此外,在各大节日期间,“每食屋”还会举办各类公益活动,比如在腊八节送腊八粥、元宵节送汤圆等,深受群众喜爱。
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每食屋”在科技路上打造了占地35亩的新基地,预计今年底开业。
“随着新基地的建成,我们的产业链也将进一步延伸,除了提供新鲜食材,还为周边社区提供服务。”胡军介绍。升级后的“每食屋”基地,将成为一个城市供应链广场,其中,有一个区域将打造为宁波首条早餐一条街,在这里,市民不仅可以买到新鲜的烹饪食材,更可以吃到不同种类的早餐,“我们的理念是,通过提供丰富的早餐品类,让顾客半月内的早餐不重复,真正让大家吃饱、吃好。”
一口不起眼的雪菜,赋予文艺的包装设计,外形酷似一本书,印着百年传统腌制工艺的过程,打开即见宁波标志性建筑手绘图。承载着宁波人老底子记忆的雪菜,以“文创新颜”亮相,深深吸引了消费者。
这是宁波新紫云堂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的鄞州雪菜手信礼盒,精美而有内涵,已成为宁波特色伴手礼。
在很多宁波人的记忆里,雪菜是特别的存在。如《诗经》而言,有一种“我有旨蓄,亦以御冬”的古意。宁波民间栽培、腌制雪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的文人多有记载。
“紫云堂”,这个创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商标品牌,经过30年沉淀和革新,先后被授予宁波市知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如今已发展成为雪菜界品牌翘楚。
在公司董事长卢超艳看来,“紫云堂”在大浪淘沙中存留下来,靠的是两个词:坚守、革新。“在现代品牌的发展道路上,老字号坚守的是品牌的文化内涵,改变的是品牌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而对传承与创新的不懈追求,才能让老字号有源源不竭的活力。”
在卢超艳的带领下,记者走进“紫云堂”生产车间,清洗、脱水、挑拣、切分、灌装、杀菌都由流水线完成,整个雪菜加工制作工艺十分自动化。“机械化越来越普及,但传统腌制工艺在紫云堂仍然保留,这样腌制的雪菜质量高,口感更好。”卢超艳说。
每年腊月前后,紫云堂公司附近的龚犊村就会上演“田头迪斯科”,每个腌制泥池码放着雪里蕻,层层撒盐,工人有节奏地边吆喝边蹃。有经验的菜农说,雪菜要反复踩实,池里的残余空气少,雪菜与盐分发酵充分,味道才好。
宁波最早腌制雪菜用的是露天大缸,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规模化雪菜加工厂陆续出现,“紫云堂”大胆争做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率先尝试用泥池腌制雪菜,泥池保温性好,有利于雪里蕻发酵,且占空间少,还可随时退池还地,因此得到了大范围推广。
十几年前,卢超艳从父亲手中接过“紫云堂”的衣钵,就思考长远的发展问题。她认为,传统工艺要继承和发扬,要在不丢失正宗性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去赋予传统文化更好的使用价值,去寻找文化传承的更多可能性。
“紫云堂”以原味雪菜为基础,相继开发了笋丝雪菜、雪菜王、调味雪菜、瓶装雪菜、罐头雪菜等产品,口味和包装剂量日趋丰富。“我们根据饭店、超市、餐饮企业等不同的客户群体推出了不同重量的雪菜包装,最小的30克一包,最大的2.5公斤一包。”卢超艳说。
在丰富产品的基础上,“紫云堂”还开发设计了雪菜礼盒系列,通过高品质的产品、精美的外包装、深刻的文化内涵与顾客产生情感共鸣,让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印人心,成为旅游伴手礼的“香饽饽”,身价也翻了几番。
良好的品质让“紫云堂”品牌声名远播。杭州、上海等地的餐饮企业纷纷向“紫云堂”发出雪菜订单。“紫云堂”雪菜也运销国内100多个网点,以及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
如今的“紫云堂”,上“云端”拓渠道,开启了线上销售模式。不仅有了自己的天猫旗舰店、淘宝店,还搭乘网红直播间快车,参加网上农博平台等秒杀抢购、抖音搭配促销等活动,在老字号创新发展中越“活”越年轻。
厨房,承载着平淡时光里的人间烟火。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厨房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但无论何时,锅碗瓢盆总是占据一角,其中,压力锅就是一个重要的存在。
说到压力锅,很多上了年纪的宁波人都会想到一个牌子“爱妻”。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爱妻”牌压力锅就已进入宁波的千家万户,并早早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中国公认名牌产品、浙江名牌产品、宁波市名牌产品、全国第一家百货质检中心推荐商品等。
然而,随着中国制造的快速崛起,炊具行业巨头林立,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作为一家老牌炊具生产销售企业,“爱妻”从不甘示弱。
“从创立到现在,我们做过配件生产、做过品牌联营、做过外贸出口,现在还紧跟时代潮流做起了直播,但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我们对产品的执着,直到今天,爱妻牌压力锅依然是我们的核心产品。”宁波爱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要想在残酷的市场中生存下来,企业必须跟着市场的形势进行变化和调整,当前,传统炊具产业竞争日益激烈,镇海十大美食智能厨具成为未来一大发展趋势。为此,“爱妻”将打造智能家电产品作为重要突破口,于2016年成立宁波爱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专注于智能云炊具的设计研发,致力于围绕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新方向对厨房炊具的智能化研究与创新,为用户提供技术最新、体验最好的智能化烹饪产品。
在爱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厨房产品展厅里,记者看到,一个个智能集成灶整齐排列,令人应接不暇。“智能集成灶不仅可以最大程度节省厨房空间,而且非常智能,哪怕不会做菜的小白,也能根据食谱的语音提示一步步完成烹饪,尽情享受厨房里的乐趣。”公司负责人介绍。
在积极拥抱科技创新与技术变革的同时,“爱妻”还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做大做强品牌“生态链”。经过严格筛选,“爱妻”现已与全国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品牌授权,共建共享品牌资源和销售渠道,形成抱团发展之势,持续壮大“爱妻”品牌库。
通过品牌授权,目前,“爱妻”已逐步形成产品矩阵,产品从压力锅单品拓展到几十个品类、3000多个SKU,涵盖炊具(传统炊具、智能炒锅)、养生电器(电炖锅、养生壶、破壁机)、健康电器(空气净化、水净化)等多个领域,全国共有1000多家渠道经销商及1.8万多个终端网点。
“市场瞬息万变,尤其是制造业产品更新迭代非常快,要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生存下来,必须筑牢品牌压舱石。”公司负责人说,未来,“爱妻”将持续深化品牌打造,让老字号焕发新的生命力。
说起石浦大酒店,对于很多宁波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一直是宁波餐饮行业的引领者。在近日公布的一批“宁波老字号”企业名单中,石浦大酒店赫然在目,这才让人想起,这家酒店已经在宁波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1989年,石浦大酒店的创始人陈苏林和妻子李惠飞带着将家乡象山石浦的海鲜美味发扬光大的理想来到了宁波城区,他们把第一家店选址在了当时人流相对集中、火车站旁的共青路。创业之初,采购、洗菜、结账、清洁等都是夫妻俩自己做。因为待人热情,到店里吃饭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客源的日益稳定和增加,1996年,石浦饭店的经营面积从150平方米扩大到了3000平方米,日均营业额也从创办时的500元增加到4万余元。
2002年,“石浦”品牌作为市政府推广宁波海鲜菜系的一个重要窗口,被引入天一广场。2003年,陈苏林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收购原宁波东方明珠娱乐有限公司,并再次投入2000余万元装修后重新开业。2004年,宁波市石浦酒店管理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了品牌连锁发展之路。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样的收购是一种错误,但陈苏林认为,任何事情如果不去面对,就永远不会体验到挑战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而这个过程恰恰是成长的过程,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最终事实证明,他的决策是正确的。在他的带领下,企业每年销售收入近8000万元。但很少有人知道,成功背后的他几乎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有时甚至更少。经过多年的发展,今天的石浦大酒店已成为国内具有鲜明经营特色的大型纯餐饮连锁及高星级连锁综合酒店等产业一体化集团。“石浦”旗下还拥有多个餐饮老字号品牌,承担着老字号复苏和振兴的重任。
“把其他老字号餐饮酒店做好的前提和保障是把石浦大酒店这个品牌做好,这是我们的根。”一同参与酒店管理的石浦集团执行总经理陈效良告诉记者,当年石浦大酒店在确定发展目标之初,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不停步、走小步、少走弯路,等于迈大步。
这些年,石浦大酒店按着当年的设想正在一步步地发展壮大,但也在不断经历着历史性的挑战。面对新冠疫情长达两年多的影响,石浦大酒店也正在经历着不小的考验。但是陈效良给大家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以及应对历史考验的举措。
陈效良说,菜品永远是一家餐饮酒店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石浦大酒店从创店之初,就以菜品种类多、量足、新鲜等优势积累了好口碑,所以在菜品上要一如既往保持最初的好品质,这是酒店的生存之本。此外,石浦大酒店作为省级非遗技艺“状元楼”宁波菜的传承基地,还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就是把宁波菜发扬光大,所以酒店加大了对宁波菜传承和创新的投入。
作为本土老字号品牌,石浦大酒店一直传承着一种“石浦精神”,那就是艰苦奋斗。而这些年,酒店也一直在坚持把这种精神内化到平时的运管中。“我们的运管团队一直实行扁平化管理,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酒店的服务人员,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到来的顾客都能感受到我们热情的服务。”陈效良说。
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服务团队人员稳定性不强的状况,酒店积极与职业技能学校实行产教融合等,在把烹饪技艺、服务技能更好输出的同时,也能充实服务团队的后备力量,实现一种动态平衡,为达成“百年石浦”的美好愿景修炼好内功,让老字号再出发的道路更加宽广。
“勿吃楼茂记香干,生活做煞唔相干。”这是宁波的一句老话,意思是最苦最累的活要做,但楼茂记香干必须要吃,否则就失去生活的意义,这足以证明楼茂记在宁波人心中的分量。
楼茂记全称“楼恒盛茂记酱园”,创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迄今已近280年历史。最初的楼茂记由一对奉化楼氏夫妻创办。当时,夫妻俩来到宁波谋生,在百丈路和石灰街(今国税大厦位置)的交叉口摆了一个豆芽摊,由于地段好,再加上夫妻俩为人和善诚实,生意十分红火。见形势大好,夫妻俩又开了一间豆腐作坊,自产自销豆腐、素鸡、香干、烤麸等。几年后,作坊的规模越做越大,楼家通过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亲戚,领了准卖官盐的烙牌,开始卖盐造酱。乾隆八年(1743年),百丈路上的“楼恒盛茂记酱园”正式开业。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初,楼茂记的生意达到顶峰,几乎整个华东地区都能闻到楼茂记的酱香,但解放战争时期,一场空袭让楼茂记的生产工厂毁于一旦。1956年公私合营改造后,“楼恒盛茂记酱园”改名为楼茂记酱品商店,1998年,楼茂记酱品商店改制,成立宁波市楼茂记食品有限公司。
“老字号,既要倚老卖老,又不能倚老卖老。”这是楼茂记总经理钟尧飞经常说的一句话,从接手楼茂记那天起,他一直把创新作为老字号生存的法宝。20多年来,他不断带领楼茂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通过未雨绸缪、推陈出新,让楼茂记焕发新的生命力。
1998年,钟尧飞接手楼茂记时,楼茂记只是一家帮别家酱醋产品进行销售的老商铺,年销售额只有100多万元。为了振兴楼茂记,钟尧飞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他参考国外定牌加工的模式,通过委托生产,让楼茂记有了自主产品。此后,他又积极打造新的销售格局,早在2000年,就建立公司网站,开启B2C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再后来,楼茂记成立了配送中心,通过深度直销,把产品直接分销到零售店铺和企事业单位食堂。通过种种努力,楼茂记打开了新的销售市场。
近年来,楼茂记还与宁波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线上平台合作,跨界开发水产品、年糕、红糖馒头等新产品。产品一上线,即成为网红产品。如今,消费者在京东、天猫等平台就可以买到楼茂记的特色产品。以互联网为媒,楼茂记让老字号与年轻消费者实现了无缝对接。
就在最近,楼茂记在奉化的新生产基地建成,即将迎来投产。新基地设计年产3万吨各类调味品,其中醋1万吨,料酒1万吨,酱油5000吨,其他各类复合调料5000吨。二期40亩生产基地的建设也将提上日程,预计新基地运行3~5年后,楼茂记的酿造产品能够达到1亿元左右的销售额。
“老字号要持续发展,必须巩固现有的销售和产品,努力扩大新的销售,有了新基地这个后盾,楼茂记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将会大大提高,未来之路也会走得更加坚实。”钟尧飞满怀信心地说。
一棵小小的雪里蕻,如何成为宁波乃至更多地方的人餐桌上的常客?这道题,宁波引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已经解了60多年。
“引发”的品牌之路源于大名鼎鼎的“东乡一棵菜”,早在上世纪50年代,“邱隘咸齑”就远销南洋,深受当地老华侨喜爱。从1989年到1993年,由当地村里牵头,逐渐将原先散落各家的小作坊集中起来,改为村集体加工,不断实现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在这过程中,创新模式将散装的咸菜改以小包装形式出售,这创造性的一步,不仅让产品流通更加便利,保质期也同步延长,雪菜的生产加工也更具规模和产业化。
从长远的眼光看,又该如何让雪菜卖得更好、更加深入人心?“就要把咸齑的故事讲好。”宁波引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竟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那段时间,在对于品牌后续发展和未来前景的不断思索中,“引发”团队多次前往韩国、日本等国考察。同样是东亚国家,日、韩等国在农特产品开发销售过程中对于文化内涵的注重,令他们深受启发。
尤其在韩国国立泡菜博物馆的参观经历,让他们也有了打造一个雪菜文化展厅的念头。2011年,以企业迁址为契机,在原区文广局的鼓励下,“引发”在位于东吴镇的新厂址里同步打造了一座雪菜博物馆,也让咸齑的文化传承有了阵地依托。
“咸齑对于宁波乃至浙东人民来说,有很多的象征意义。”李竟表示,雪菜鲜咸合一的味道,是宁波本土饮食文化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味觉元素;雪菜的种植和腌制过程,勤俭而朴素,体现了浙东劳动人民的智慧;雪菜本身,作为一种越冬生长的作物,其耐寒性更表达了敢于在逆境中成长的不屈精神。
为了讲好咸齑故事,“引发”在雪菜博物馆设置了介绍齐全的展区,从雪里蕻的作物介绍到生长环境,从雪菜的种植方法到整个腌制过程,再到一道道搭配了咸齑而烹制出来的美食:雪菜黄鱼、雪菜冬笋、雪菜年糕汤等,应有尽有。
2012年起,“引发”又连续8年举办“雪菜文化节”,一方面,将蹃咸齑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流程贯穿始终。另一方面,每年都会增加全新的环节,将咸齑故事这篇文章越写越生动:2017年,首次引入网上直播模式,让更多人看到宁波的咸齑;2018年,充分结合宁波米食文化,举办了“糕团会”;2019年,在东吴镇政府支持下,将“雪菜文化节”搬到了镇文体中心,并与太白湖马拉松赛等东吴镇品牌文化节庆相互融合,打造了一场盛大的嘉年华。
如今,“引发”的咸齑故事仍在继续讲述着。“我们一直相信,咸齑还有很大的潜力发酵食品自带生命力和闪光点,待解决了一些瓶颈,潜力就会得到释放。”李竟告诉记者,当前,伴随着国潮兴起,民生产品内循环的趋势以及“预制菜”赛道的出现,像“引发”这样的老字号食品面临的机遇大过困难。“变与不变,一直是老字号企业要回答的问题。如何正确地将一个老字号内涵中不变的菁华解码、演绎,至少,在努力到没有遗憾之前,这始终是企业的首要使命。”
宁波梅龙镇酒家有限公司入选首批“宁波老字号”,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其实早在2012年,梅龙镇已被认定为“浙江老字号”。
大名鼎鼎的梅龙镇酒店始创于1940年,由商人俞引德投资创办。说起“梅龙镇”这个招牌,其实里面还有个典故。据说,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巡游到山西一个叫梅龙镇的地方,只见酒楼茶肆林立,丝竹弦歌盈耳,市井十分繁华,皇帝游玩后大加赞赏,于是梅龙镇一时声名大噪,各地酒楼争用其名以招徕顾客。虽然梅龙镇招牌各地均有,但宁波独此一家。
宁波梅龙镇酒店最初在老城区闹市中心,开明街口与东大街交会处。当时的宁波餐饮界,尚是本帮菜一枝独秀。创始人俞引德动足脑筋转换思路,巧妙地推出以淮扬风味为主的菜肴。其中最负盛名的一道菜为蟹粉猪肉狮子头,一直保留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梅龙镇也曾经历过几番波折。1965年,梅龙镇酒店在原址兴建3层楼作为营业场所,将招牌换成了“春来北味馆”,此后北方风味的津沪菜唱起了主角。1986年2月,当时的宁波商业局批准梅龙镇酒店恢复原名,沉寂了20余年的老字号终于复出。复牌后的梅龙镇兼并了邻近的宁波糕团厂人员和设备,组成梅龙镇糕团部,生产供应龙凤金团、水晶油包等宁波传统名点,其中特制的“油氽麻团”还荣获“首届中华名小吃”称号。
随着旧城改造项目的实施和天一广场的建造,梅龙镇于2001年被拆除。大本营消失在甬城人民的视线中,只剩几家梅龙镇糕团店。2010年1月,宁波石浦酒店管理发展集团公司接过梅龙镇金字招牌,着手实施梅龙镇的复建计划。2011年1月28日,沉睡了10年之久的梅龙镇酒家正式开业,新开的梅龙镇酒家装饰气派典雅,店门雕梁画栋、重檐飞角,浓郁的明清建筑风格在舟宿夜江奉化江畔独树一帜。
当年参与重新振兴梅龙镇酒家的中国首届烹饪大师获得者陈效良告诉记者,开业伊始梅龙镇就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传承淮扬、津沪菜精华,挖掘宁波菜传统风味,力图使老字号焕发青春,辉煌再现。“作为一家餐饮酒店,菜品是灵魂,永远要排在第一位,作为老字号,梅龙镇的菜品可以改良,但是必须兼顾传承。”陈效良介绍说,以蟹粉猪肉狮子头为例,作为淮扬菜的代表,狮子头这道菜最讲究刀工,猪肉必须用刀切成肉末后烹饪,才能保留其原有的爽口之感,所以梅龙镇对于狮子头的烹饪技艺一直保留至今。
而对于菜品的创新,梅龙镇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无论是原料还是调料,以及烹饪技艺,梅龙镇一直在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找好市场定位。陈效良介绍了梅龙镇酒家颇具代表性的一道敲盐糟鲥鱼,就是借鉴了叫花鸡的做法,保留菜品原有的香味,同时结合宁波人的生活仪式感,在吃法上也作了稍许调整,成为梅龙镇的又一道招牌菜。
如今,梅龙镇手工糕点制作技艺已经成功申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梅龙镇酒家也成了这项非遗的代表性传承基地,陈效良说把梅龙镇糕点技艺传承并发扬也是梅龙镇酒家的另一个立足之本。
宁波东衡正章清洗有限公司又名宁波“正章洗涤”,是名副其实的宁波老字号。其前身是创办于1760年的洪茂染坊,正值清代乾隆年间,对于当时身着长衫长裤的国人来说,洗衣尚是一个陌生的理念,“洪茂”的主营业务也以染色为主。
近代以来,随着宁波“红帮”裁缝的崛起,“洪茂”率先转型,成为全市较早的民族洗衣品牌,至今已超过260年历史。上世纪60年代初,“洪茂”与正章、公一洗染店合并,沿用“正章”店名。
“那是上世纪90年代,我还不到20岁,拿着我人生中的第一件西服去干洗,对于门店的印象至今历历在目。”提起和“正章”的第一次接触,现任公司总经理俞雪波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像过去的典当铺,高高的柜台后面站着一名工作人员,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在当时却显得“高大上”,“就在开明街和中山路的交会处,长发商厦对面,是那个时代高端品牌该有的样子。”
2002年,以国有企业转制为契机,东亚集团转制了旗下的“正章”洗衣公司,俞雪波成了新的“掌门人”。2003年,他一改过去各门店“前店后厂”的模式,采用集约式洗涤工厂,将洗衣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在处理后集中排放,大大减少了污染点位。“有了中央工厂,各门店只需负责衣物收发即可,也减少了店面租金和人工成本。”俞雪波进一步解释。这一次转型,让“正章”从四五家门店,发展至2008年的近20家,同年被认定为浙江老字号。
然而,业界老字号的品牌效应,也给“正章”的后续发展带来了束缚。镇海十大美食“开始固步自封,觉得老字号不能随意变革,怕砸了招牌,成为历史罪人。”俞雪波说,2008年以后的七八年里,品牌发展略显迟缓,同行的竞争和洋品牌的冲击,也在不断蚕食市场份额。
2016年,在“正章”发展的困难期,俞雪波果断决定,斥资将全部门店重新装修,一改延续了200多年“高高在上”的风格,全新注入人性化理念,不仅委托第三方设计VI标识来迎合当下的年轻消费者,各门店也都改为敞开式设计,拉近了服务人员与顾客的距离,还根据不同门店的店面布局,设置吧台、休闲桌椅等,并铺设了USB充电口。
“现在很多年轻家庭,家里储物空间不够,换季的时候会把洗好的衣服长时间放在门店里,等到下一次换季再来取。”俞雪波告诉记者,针对这一消费需求,他们在各门店推出了储衣服务,不仅在每家门店都购置了专用抽湿机,还为每一件衣物投保。在企业中央厂区,还专门设置了一间储衣间,对房间内的湿度、温度进行严格控制。
不仅如此,“正章”从2015年起就推出奢侈品洗护、鞋类清洗维修等新业务,以及纽扣、拉链维修等便民服务,把社会上已难寻迹的手工修补业务作为便民服务推出,不断尝试让顾客“最多跑一趟”的全方位家居服务理念。
至今,“正章”已有门店60多家,遍布宁波大市以及上虞等地,企业中央厂区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两项数据均位居同行业全省甚至全国前列。
当前,疫情形势复杂多变,俞雪波将目光瞄准线上业务,力争在年内打造一条以门店为中心的线上服务链,进一步满足新形势下顾客的人性化需求。
“醋香”不怕巷子深。位于瞻岐镇东一村的宁波市鄞州明海酿造有限公司,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这里的古法酿醋,不仅在当地颇有名气,还吸引了慈溪、镇海等来自宁波大市的客户。
“明海酿造”是该镇唯一一家仍坚持传统手工酿造的醋厂,其酿造的米醋以糯米、大米等为主料,通过浸米、蒸饭后,用天然植物等中草药经长达一年以上的自然发酵、沉淀、和谐,最终成品。成醋色如琥珀,酸香微甜。在众多老主顾眼里,“明海米醋”味道香醇,恰到好处。其中,最可贵的是它多年未变的老底子风味。
对此,“明海酿造”负责人谢明海表示:“这道风味源于我们始终坚守的祖传酿醋秘方。”谢氏家族酿醋工艺已有百年历史。1915年,谢明海的爷爷谢武显经过反复试验,成功酿制古法糯米醋,于是开设作坊取名“芝兰坊”,挑着木桶将醋零售给街坊邻居或卖至邻村养家糊口。到了谢明海父亲那一辈,酿醋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改进,以供应瞻岐为主,兼顾咸祥、塘溪等大嵩平原一带。
1989年,谢明海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古法酿醋技艺,并创立了鄞县瞻岐明海酿造厂,扩大了生产规模。2001年,宁波市鄞州明海酿造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古法糯米醋远销日本。一路走来,谢明海和妻子徐爱娟不断改进酿造工艺,但他们始终采用古法手工酿造,坚持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秉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宗旨,以一颗匠心留住客户的口碑。
目前,“明海酿造”已形成以糯米琼醋和玫瑰米醋为主,涵盖20多种系列的醋产品,每年新醋产量为500缸左右。
醋越久越香。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高端陈醋越来越受欢迎。察觉到市场需求的变化后,谢明海第一时间细分了企业产品领域,逐步增加10年陈、8年陈、5年陈等糯米醋产品,丰富企业中高端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同时,根据市场需求,谢明海在产品包装上下了不少功夫。桶装、瓶装、袋装通过更多样化、年轻化的包装,让消费者拥有不同的选择。
记者在“明海酿造”看到,各式各样的醋产品正通过快递方式向外运送。“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我们的营销模式也要跟上潮流。”谢明海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明海酿造”积极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除了超市销售、市场批发外,还努力通过开设专卖店,加入淘宝网、“1688”、微信朋友圈、社区团购群等渠道推送和售卖产品。“网络销售不但吸引了更多客户,还大幅提高了生产和沟通效率。”谢明海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