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华坪通达乡丁王村:民族团结吹劲文明新风
近年来,通达乡丁王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积极争取民族团结示范项目,围绕傈僳族文化特色,发挥生态良好、民风淳朴、历史积淀深厚的优势,努力打造傈僳族风情生态家园,成功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文明新风落地生根的新路子。丁王村也先后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普及普通话示范村”、“青年文化村寨”等荣誉称号。
来到丁王村腊姑河特色村寨,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有序的特色民居,坐落在青山脚下的傈僳族特色村寨让人赏心悦目。
腊姑河有居民127户457人,全部为傈僳族,是典型的傈僳族聚居村落。2015年,腊姑河启动实施了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第一轮“十百千万工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并结合通达乡整乡推进项目实施改造了116户民居,安装了40盏民族特色的太阳能路灯等系列配套设施。村民之前居住的土木房屋焕然一新,风格独特的傈僳族民居格外显眼。
与此同时,丁王村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深化移风易俗,改变不良陋习;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厕所革命”、人畜分院等工程,全面治理农村“脏、乱、差”;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对日常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少数民族群众讲文明、讲卫生、护环境的意识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云特产
腊姑河村民丁友英家实施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以前的房屋很破旧,人畜没有分院,家里的环境卫生很差,感谢党和政府支持我们修建了特色民居,现在的房屋漂亮、干净、整洁,也有卫生厕所、健康厨房,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得到改变。”丁友英说,现在村里的环境卫生持续好转,邻里乡亲都不再乱扔垃圾,生活垃圾也集中处理,大家还积极参与村委会组织的义务清扫街道活动,共同维护环境卫生。
如今的丁王村,太阳能的路灯、热水器等现代化设施无处不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当地的风貌风情融为一体。全村道路硬化改造53公里,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81户,12个村民小组520户1922人全部通电、通广播电视,自来水引到家里,网络宽带已覆盖到村委会、学校、卫生室和腊姑河村民小组,还新建了标准化的卫生室和6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曾经路面坑坑洼洼、晴通雨阻、民房破旧简陋的场景早已不见踪影,丁王村群众正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中,丁王村依托当地的气候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特色旅游产业。通过多元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加收入,转变思想观念,推动全村稳定和谐。
丁王村主要种植豌豆、玉米、洋芋等传统农作物和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丁王村积极培育反季节大白菜,加强烤烟、核桃、花椒、豌豆等产业提质增效,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丁王村利用省道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及独特的饮食文化资源,引导群众积极发展“农家乐”,开发傈僳族特色餐饮,打造以腊姑河水库为中心的特色旅游村落,努力将丁王村建设成集休闲、度假、民俗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美丽傈僳山寨。
腊姑河村民王嫦英家从事餐饮业已有10余年。王嫦英说,通过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她家的餐饮生意比以前好了。有游客到来,除了招待特色美食,还时时展示傈僳族文化。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王明芬家是民族团结示范户,她从事餐饮业已有很长时间。“从2016年政府帮助我们统一规划修建房屋后,我家饭店的生意比以往好了,有更多游客来品尝我们的特色美食,如涨水鸡、火烧粑粑、云特产干酸菜等,深受游客喜爱。我们购买周边农户家的乌骨鸡、放养野猪、山羊等作为食材,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增加了邻里的收入。”王明芬说。
“如今,我们村家家户户有产业,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越来越幸福了,大家增收致富的信心更强,人变得更勤快、更上进了。”王明芬感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丁王村以文化兴村聚民心,以文化为媒释放傈僳族村寨活力,一方面加强傈僳族文化保护,另一方面强化傈僳族文化传承,增进了群众团结奋斗的信心,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丁王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在村委会新建了一个以傈僳族生活习俗为背景的乡村大舞台,为全村开展多层次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平台。同时,在村委会内建成了集“民族文化传承、学生素质教育、华坪县傈僳族历史文化研究”功能的华坪县傈僳族文化展厅,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华坪县傈僳族文化和历年来丁王村傈僳族非遗传承人及民间艺术团体获得的荣誉。
丁王村委会主任海学华介绍,近年来,丁王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傈僳族特色建筑、房屋(木楞房)保护,大力推进傈僳族特色村寨和特色民居改造建设,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了傈僳族文化,增强了傈僳族同胞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形成了互帮互助,团结奋进,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
丁王村有很多传承和保护傈僳族文化的人才,蔡学珍就是其中主要的一位。“我从小就受长辈们唱跳傈僳族歌舞的影响,自小就有强烈的民族情结。”蔡学珍说,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开花结果。
蔡学珍一方面组织傈僳族文化爱好者开展文艺表演活动,另一方面大量收集傈僳族生产生活用具和傈僳族服饰,拥有自己的传承坊。在她的组织、推动和影响下,丁王村越来越多的傈僳族文化爱好者自发组成业余演出队伍到各地参加文艺展演活动,把傈僳族歌舞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现在我们组织的演出队伍人数已超过100人,大家经常参加村里、县里和其他地方组织的文艺活动,大家在文化里寻找快乐,增进情谊。”蔡学珍说。
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傈僳族文化,通过多方争取项目资金,蔡学珍的“傈僳族牧歌传承坊”终于建成。蔡学珍说,她会一直把傈僳族文化保护下去、传承下去。
王嫦英受蔡学珍的影响成为了一名傈僳族文化传承人。她组建了一支丁王腊姑河文艺表演队,经常组织大家在村里和其他地方参加文艺演出,并获得了很多荣誉。“大家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团结友爱,现在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了,越来越幸福了。”王嫦英说,她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她们一起把傈僳族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的丁王村发展成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傈僳族村寨,处处盛开着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