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黄埔古港拾遗海丝路昔日繁荣
黄埔古港位于今广州市海珠区新港东路琶洲街石基村,北临新港东路,南隔黄埔涌与仑头相望,西临东环高速公路,东隔珠江与长洲、深井相望。原取村名为“凤浦”,后因清代时许多外国商船停靠于此,外国人发音不准,老是把“凤浦”说成“黄埔”,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为“黄埔”之名。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长宁美食后因仿古船瑞典“哥德堡号”来访而重建。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后,黄埔村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现在的黄埔村仍是一派古朴景色。村中保留的大量遗迹和文物,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世代繁盛,见证了黄埔古港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也见证了广州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林龙勇摄
人民网广州8月25日电(老盈盈 实习生李小丹)200多年前,广州黄埔古港,珠江上船舶运行穿梭,各国商人云集,十三行商贸盛极一时,那些商船上的财富往事,那些中国富豪创造的商业神话……往昔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少荣耀埋在历史的尘烟中。回访黄埔古港,拾遗海上丝绸之路的昔日繁荣,都避不开要追溯十三行的繁华胜景,而黄埔税馆、夷务所、买办馆的兴办也见证着黄埔古港当时的迅速发展,从黄埔古村走出来的商界巨子梁经国更是反映了昔日繁华古城里经商思想的繁荣。
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广州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尤其是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以来,广州成为鼎盛时期的清帝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商埠,更是世界财富的汇集地。而黄埔古港恰恰是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一环的最佳见证。
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后,黄埔村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据《黄埔港史》记载,广州作为大清帝国“一口通商”外贸口岸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有5107艘。
当时,历经长达一年多的航行,克服各种艰险到达中国的外国商船,多数在这儿登岸,将船上带来的货物换到其他的小型船只上,走广州内河水路,运到十三行内,再从广州输送到全国各地。同样的,洋商痴迷的陶瓷、丝绸、茶叶等中国特产,也通过相反的路径,流向世界各地,将中国的富庶、文明带到了各种肤色的人家里。
据《黄埔港史》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闭关自守的清廷撤消了江、浙、闽三海关,保留粤海关,指定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长达80多年,期间黄埔古港迅速发展,黄埔税馆、夷务所、买办馆等兴建起来。
据《黄埔港史》记载,康熙二十四年,粤海关在黄埔村设黄埔挂号口和税馆。黄埔古港讲解员李洒洒告诉记者,当时外国商船必须在这里报关后由中国的领航员带商船入港,上海美食特产办理卸转货物缴税等手续,然后货物才能进入十三行交易。“清代贸易的繁荣给黄埔税馆带来丰厚的税收,对这笔经济收入,清政府自是心知肚明,这也是清政府虽然实施严厉的海禁政策,却始终保持一口通商的重要原因。”李洒洒称。
黄埔税馆的兴盛促进了黄埔古港当时的迅速发展,也折射着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欣欣向荣的景象。
明清以后,黄埔村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也成为热闹繁华的古城,同时这种氛围自然熏陶了当地人的经商思想,孕育了广东人强烈的经商意识促进了广东商人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奉贤特产当时十三行里有很多行商,其中大部分都是福建过来的,广州本土的行商非常少,黄埔村里的梁经国便是广州本土行商之一。
梁经国出身贫苦,其父早丧。18岁入冯氏洋行做伙计,开始学习与洋商打交道。因为天资聪慧,长宁美食踏实肯干,家里生活渐渐富裕起来,于19世纪中叶中英关系恶化时创办了天宝行,以其“实在诚信”的经营方法独树一帜,使之生意兴旺,在其他行商陆续破产的情况下,打造天宝行的辉煌,至嘉庆末年达到鼎盛。梁经国发财后在黄埔村建立“左垣家塾”,让子孙后代接受名师教育。梁氏后人也不负先祖所望,历代名人辈出,使得梁经国当年居住的荣西里,诞生了一巷走出七代名人的历史佳话。
如果不去追溯黄埔古港的历史,这座古村悠闲自在,似乎看不出昔日的繁华。但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潘多拉盒子,时光也能回到一百多年前那繁华盛世中。黄埔古港矗立在时间的浩荡长风之中,任凭后来者不断凭吊、重温150多年前的繁华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