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最“引领”黄浦区筑牢城市软实力“内
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核心价值观”首当其冲。它也是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灵魂”。
黄浦是党的诞生地所在区,是共青团的发源地,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唱响地,是解放上海第一面红旗的升起地,现有各类红色革命旧址遗址及设施140余处,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和悠久绵长的革命文化构筑了黄浦城区丰厚的红色底蕴。在这里,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已深入城市肌理,成了黄浦区一以贯之的使命担当。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今年6月3日,经过60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建设,位于黄浦区黄陂南路374号的中共一大纪念馆以崭新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共一大会址是我们党的精神家园,是党的文化基因、精神灵魂、历史记忆所在,也是最重要的红色地标。”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说,黄浦始终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为党的诞生地所在区党员干部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光荣历史使命,大力开展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作,集中最大精力、拿出最好资源、组建最强团队、执行最高标准,全力服务保障中共一大纪念馆建设和开馆运行。
不止是中共一大纪念馆,今年6月,黄浦区还完成了又新印刷所旧址和中共上海区委早期党校旧址两处红色革命旧址的修缮展陈。其中,又新印刷所旧址象征着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中共上海区委党校旧址则是党的理论教育基地。
杲云表示,在保护修缮过程中,坚持以党史为依据,边设计边论证、边发掘边修缮,金山十大美食尽最大努力使历史建筑还原年代特点、焕发当时风采,让红色遗址遗迹成为党史的“教室”。
此外,黄浦这几年先后实施了中国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1928-1931年)的修缮布展、对外开放,完成了团中央机关旧址的升级改造,提升了中国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周公馆)、三山会馆等重要场馆的布展。今年9月,上海首个沉浸式红色体验空间——复兴·颂开放,深受市民青睐。
黄浦红色遗迹遗址众多,在空间上星罗棋布,如何立足全局,做好红色文化传承这篇大文章?
串珠成链,黄浦早就探索出了解决方案。将区内的红色资源圈层叠加、串珠成链,从“零散展示”到“整体展览”,整合串联这些“红色地标”的璀璨光芒,照亮区内红色文化地图。
今年6月,黄浦区以“一大”周边13条市政道路为纽,打造了以“历史的沉淀”和“未来的奋进”为主基调的上海首条“红色经典步道”。
这一步道长达7.1km,涉及的13条市政道路,将中共一大会址周边的14处红色遗迹遗址串珠成链、编织成网,引导市民游客在石库门里弄中探寻党的诞生历程,感悟理想之光、信仰之力。
建设者们还在红色经典步道上增设品牌标识,设计灵感来源于上海路政标识及市花白玉兰。logo内部以抽象提炼的一条道路为核心,金山十大美食外围镶嵌七朵含苞待放的玉兰花,路面铺设也按一大七小形式排列,寓意“七一”,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材质上采用低调、耐磨损的仿古铜和混凝土材料,在细节塑造上形成沉稳大气的风格样式。
这些标识串联起“一大”附近各个重要革命遗址,更系统化地用道路的“无声语言”诠释了中国的历史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史。
如何把城市精神品格化为市民精神成长的丰厚滋养,化为城市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黄浦,让城市精神融入城市血脉走进市民心中。
今年9月,“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色传人”的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曾在路边上演“教科书式”救人的上海“05”后大男孩盛晓涵被评选为2021年度“十大最美救护员”。
16年前,吴蓉瑾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小学生讲解员社团——“红喇叭”小小讲解员社团,吹响了红色文化传播的“红喇叭”。如今这一社团已经培养了千余名小小讲解员,志愿讲解场次超千场。这些平均年龄10岁的“红领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传承路上的小不点”,已经成为一支传播红色文化、传递红色火种的重要力量。
盛晓涵曾在回忆时说,感谢他就读的每所学校,都设有红十字急救培训课程,就在他街头救人的前不久,学校还进行了红十字心肺复苏、救护包扎等技能培训和考核。这一次救助王老伯,他也没有把握,但情况紧急,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看着生命在我手里消逝。”
吴蓉瑾、盛晓涵的事迹践行了核心价值,更好地传承信仰之光、传递理想之火。见贤思齐,先进典型的影响,必将引领更多人贡献自己的正能量,从而不断弘扬、丰富上海的城市精神。
这也是黄浦所期待的,通过红色文化熏陶、涵养城区品格,塑造新时代市民的新形象,为上海的城市精神镌刻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