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最后的B级美食老西门的8家面馆
在上海的市中心,没有一个地方如老西门那样,集中了那么多特色的小面馆,尤其是吉安路复兴中路十字路口方圆200米内便有多家魔都市级的名店,是名副其实的面馆激战区。继上次介绍建国东路的11家小餐馆后,黄浦最后的B级美食系列的第二篇,就说说老西门的8家面馆吧。
PS. 全文照片皆是我拍摄,因访问的时间跨度很长,存在照片规格、调色多样的情况,见谅。
从文庙对面的高中毕业弹指一挥已近20年,印象中的文庙,除了各种盗版图书,小吃只有著名的文庙咸肉菜饭,在周边都已经大拆大建的情况下,金山十大美食这里反而保留了南市旧里弄的古朴样子,原先的图书主题,现在成为了动漫和手办的天下,再加上保存完好的石库门,这里成为了新上海人心中的打卡景点。
这最近几年成为网红的胖子面,在我读书时一定是还没开店吧。虽然店是新店,但架势却是真正小时候的面馆样子,浇头在店里排了好几层,边上还有现炖的红烧肉和百叶结。依稀记得读书时,不喜欢学校伙食的话还能正大光明的出学校,在这样的面馆吃个午饭,再到文庙去淘书,少年宫打游戏。
胖子面的面汤和浇头都很甜,做出那么甜的面,怪不得老板是个胖子。浇头里最棒的是大排和清炒鳝丝,中午时店的生意很好,但几乎看不到学生,也是,现在的学生中午连出个校也要严防死守,这样的面馆当然不会留给他们关于读书时午餐的回忆了。
2016年的秋天,当逸桂禾还未走红的时候,食在十三在滚过他所有的面款和浇头后,发了一篇点击过万的就餐报告,食在十三2016年发布的逸桂禾的探店文章,将那时不过是一家街坊店的逸桂禾推给读者,在其他各种美食大小媒体的推崇下,到现在开店三年都不到的逸桂禾不仅成为上海传统面馆的代表之一,其主人魏逸也从弄堂里脾气暴躁的,开普通面馆的小老板,转变成继承上海街头美食匠心的匠人了:)
关于逸桂禾的介绍,2016年的那篇文章一样适用,这里就不再重复。经过三年的运转,逸桂禾的面和汤目前在上海面馆属于顶尖。只是店里以那碗最销魂的阳春面为首,面价、菜价普遍涨价,当一碗阳春面都要卖17元时,不得让人感叹,传统、匠心和赚钱,其实也是不矛盾的。金山十大美食
现在的上海人吃鹅吗?回答是当然的。但在本地人的餐桌上,鹅又多为来自南方的烧鹅、卤鹅做法。那个连自己的鹅是哪里产的都搞不清楚,却连年拿到米其林星的鹅店便是现在上海人吃鹅的缩影,像小时候那样,在一顿筵席的冷菜里切一盘“白护居“,年轻一代上海人几乎不会再这样吃鹅了。
也不知道魏逸为何在他当初成名的辣肉丝面的原址做一家鹅店,但以鹅为主要食材的面馆,在上海滩大概也真是独此一家。金山十大美食店里的几个主打菜,鹅油拌面配上鹅珍汤的亮点在于喷香的鹅油;鹅肉鹅珍馄饨个头很大,但包馄饨显然不是逸记鹅馆的特长,只能说是一般;而价格对标高级粤菜馆的白切鹅味道不赖,只是选材实在太肥,吃了几口就腻了。虽然小店很有拔草的必要,但当吃“白护居“在现在上海年轻人中成为鹅的“非主流“吃法后,也可以想象这家面店的常客其实只是小众而已吧。
魏逸所拥有的3家面馆中最新的店,如果说逸桂禾做上海传统面,逸记鹅馆做的是如今小众的“白护居“,那逸新裏所主打的红虾酱,真的是上海传统吗?至少我觉得,这口味像极了XO酱的酱料,并不属于小时候的弄堂味道。
逸新裏的装潢外观很X冷淡,配色趋向现代。一楼,硕大的的黑板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面名和菜名,这样的菜单与原来的辣肉丝面似是而非,仔细观察,右边是原来辣肉丝面的现炒浇头面,左边与中间是主打的红虾酱拌面。
就算在辣肉丝面的时代,现炒浇头也不是他的特长,做这些猪下水的店家实在太多太多,辣肉丝面无论从汤底、浇头都没有什么优势,就连那三种肉丁、肉丝、肉末混做的辣肉浇头口味也无甚亮点,但他有他的法宝,那就是面条。
或者说,魏逸的这3家面馆,更像是逸桂禾的优质切面的几个表演舞台,仅靠面条,便能抬高整个店的层次。而那主打的红虾酱,就如开始所说的,像极了起源于粤菜的XO酱,和鹅店一样,虽然推荐,但也未必能把拔草的客人吸引成回头客,毕竟,此地好面馆太多了。
要挑大肠面的毛病,他的面汤平庸,而那吸水性很强的面条也并不比周边几家面馆优秀,但大肠面硬是靠他的大肠浇头独步上海滩,如果说大肠面不是上海最好的大肠面,那敢问哪家比他更好?在大肠面吃面的排队总是让人恼火,排队一小时是很常见的事情,遇到下图这样的排队,几乎可以确定应该是当天的大肠已经卖完了。
大肠面的老板像极了著名的长春籍语文老师,多少年来他整天就闷在那能热死人的厨房里煮大肠,老板娘和店里的女伙计具有一个让人惊奇的技能,她们能准确无误的记得每个客人的点单。“大辣烤拌“,“大辣汤面“,这些缩略语能让老客人会心一笑。在这里吃面一定要吃拌面,最佳选择就是大辣烤拌,那干净、入味,咸甜正好的大肠和辣肉,是让人忍受脏乱差的环境,让人心焦的排队,也要来一碗的理由。
想到河南拉面,印象中是不是街头那24小时营业,狂放咖喱粉的面馆?肇周路东台路路口的这家河南拉面,在此地开业已经超过20年。由于地域饮食习惯的差异,本地食客路过这家拥挤不堪,店员大声说着中原官话,客人在店里拨着生蒜的店铺,大概有种天然的“抗拒感”,但如果真的进去坐下尝上一碗,诶,味道还不赖嘛。
如果说前段时间写食评,KOL们都流行用“镬气”这个词,那最近的流行语便是“味型”。这家面店的味型是什么?如果要打比方的话,很像浦东第一名面馆“金杨拉面王”,熬制的汤底在重口味之余也有一丝细腻。浇头块大量足,非常适合劳动人民在补充碳水化合物之余,对口味并不高的追求。
这是食在十三第三次在文章里专门介绍清真永丰面馆了,在前有逸桂禾,后有大肠面的情况下,永丰面馆的立店之本便是面条、汤底和浇头的平衡,他面条和汤底比不上逸桂禾,浇头也不如大肠面那么出彩,但却没有什么短板,反而让其成为这些面馆里最不会出错,最讨我喜欢的小店。
由于以前已经写过,这里就不再专门复制黏贴凑字数了,有兴趣了解这家店的可以戳这里,食在十三上一篇关于清真永丰面馆的文章,这家面馆,我强力推荐,点面时,一定要加辣加咸菜啊。
我在老西门读的高中,大林路大兴街一带自小就非常熟悉,大兴街上的面馆,当然是已经搬店的普明最为出名,这个麦子香何时冒出来并成为街坊的红店,几乎是一瞬间的事情。几次去麦子香的时候,发现店面并不小,且有两层的面馆都会排队到店外,真是让人觉得意外的事。
每天凌晨,店里开始炒浇头,咸菜、焖肉、辣肉和乳腐肉,各种浇头被放在厨房等待食客的到来,这里的乳腐肉特别好吃,辣肉和焖肉也不错。店里的厨师都是来这座城市寻生活的新上海人,全是亲戚,非常能起早吃苦。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走入996的世界,能在清晨跑去吃面的越来越少,但麦子香依旧挺在那里,五点半便开始为客人下面,在做完午市后店便打烊。也许,先前对这家店的没印象,是因为慵懒的我,和勤奋的人大概并不在一个轨道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