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区门票半价!第32届上海旅游节来了!
金秋时节的上海,一年一度的上海旅游节又将如期而至。今年是上海旅游节举办的第32届,定于9月17日至10月6日举行。本届旅游节主动适应疫情防控的新常态、新要求,适当压缩办节时间,取消线下重大活动,改为线上活动为主。重点组织各大网络平台加强上海城市形象整体宣推,同时适度分批推出景区和文化场馆等线下惠民活动,积极引导市民游客“预约、错峰、限流”理性出游。
本次系列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项目是上海市文化旅游局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策划推出的上海旅游节特别节目——“建筑可阅读”十二时辰全媒体大直播。
从9月16日晚九点至17日晚九点的24小时内,东方卫视、新闻综合频道、上海新闻广播频率在重点时段并机直播,看看新闻移动客户端、阿基米德、话匣子视频号、新华网、东方网、bilibili、小红书、抖音、快手、今日头条、优酷、咪咕、爱奇艺、腾讯、界面等线上平台全程直播;上海广播电视台多达40余位主持人与众多UGC达人,共同探访全市150余处各具特色的优秀建筑。在深度挖掘“建筑可阅读”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推动“建筑可阅读”IP快速转化、快速破圈,为都市旅游带来新流量、新内容和新玩法。
旅游节期间,上海还将开通首条“建筑可阅读”专线公里,共设五卅运动纪念碑站、外白渡桥站、城隍庙站、金陵东路码头站、东方明珠站等五个站点,站点周边覆盖及途经的优秀建筑约30余处。市民游客乘坐专线巴士,可从浦西畅游到浦东,将经典的城市地标一网打尽。
旅游节期间,上海市82家主要景区(点)实行门票半价优惠;星级宾馆、中高端民宿、特色小镇等推出特惠产品;推出黄浦江旅游惠民季;联动本市公共文化场所、博物馆、美术馆开展文旅惠民活动。旅游行业协会发起以华东区高星级酒店的餐饮及独家产品为主的“玩转大上海”优惠放送活动;高德推出游客出行补贴活动;银联上海公司推出“伴你游”支付特惠活动。
旅游节期间,还将推出“五感”黄浦江之旅,感受不一样的浦江之美。视觉:乘坐游船游览黄浦江是中外来沪游客“必看、必游”的项目,而搭乘观光巴士可随上随下,饱览两岸景点;味觉:浦江两岸汇聚了众多不可错过的餐厅,从美食入手,也是品味黄浦江、认识上海的一种好方式;听觉:海关大楼雄浑的钟声,江上悠长的汽笛声,夜幕降临后酒吧中或激昂或轻柔的音乐声,一起来“听见”上海的别样魅力。嗅觉:悠闲的午后在黄浦江边,品一杯咖啡,挑一本好书,在肆意的咖啡香气和书香气中,享受慢时光;触觉:奔波一天后踏入黄浦江畔的酒店,触觉之美的体验从这一刻就开始了。
今年旅游节将推出“云上”旅游节,线上线下共同发力。头部数字文旅企业联合发起线上“乐游上海”。上海市文旅事业发展中心会同上海交通广播推出“听见美好,乐游上海旅游节”活动,联动全市各大郊野公园推出“走近郊野公园?城市微旅行”主题推广活动,联动苏河五区推出“漫游苏州河?城市微旅行”主题推广活动,联动五个新城推出“宝藏上海?五个新城”专栏活动,联合美团推出“爱在黄浦江?城市微旅行”主题推广活动。
美团推出“乐游上海?都市旅行潮玩季”“让世界爱上上海嗲味”线上专题活动;抖音推出“乐玩上海全攻略”系列活动;小红书推出“上海微旅行-野生代言人“线上征集活动;百度推出“宝藏上海?限定日志”活动;驴妈妈推出红色主题系列优惠活动;哔哩哔哩推出旅游节专题活动;腾讯推出“好看上海?云旅游”专栏系列活动;飞猪推出旅游节线上会场;达达集团推出“月满家园”主题活动。
本届旅游节将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城市主题宣推活动,如联合解放日报推出“一江一河潮玩地”评选活动,对“一江一河”沿岸的网红打卡地、新潮去处、文艺休闲场所等进行发现和征集,集中展示“黄浦江-苏州河”公共空间贯通过程中,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所取得的成就;联合文汇报推出“喜欢上海的理由”宣传活动,杨浦美食邀请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名人、文旅从业者分享各自心中上海的闪光点、为市民游客打造“可看、可玩、可亲”的文旅出游指南;联合新民晚报推出“家门口的好去处”评选活动,进行多平台、多渠道的宣传与呈现,从细节处挖掘上海“人民城市”的“密码”,持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旅商联动促消费”系列活动将围绕新兴消费、文旅消费、餐饮消费、信息消费等主题,推出一批特色活动,如围绕上海老字号品牌、国潮品牌等推出“新国货、新国潮”主题消费和“最潮上海”推介活动;引导上海市民“看上海、逛景点、住酒店、购特产”,推出“美食旅游季”系列活动,宣传餐饮“名店、名厨、名菜、名味”,推出来沪必吃特色餐饮老店、杨浦美食招牌店等寻味线路;公布首批“上海礼物”产品名录和授牌一批“上海礼物优选经营店”,进行“上海礼物”整体展示和专题宣传。
在疫情防控方面,结合旅游节实际,编制《2021年上海旅游节疫情防控指南》。重点明确“一活动一方案”、分级报备审核、落实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强化现场管理、承诺备案制度等六项防疫工作原则,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确保上海旅游节期间防疫工作的精准高效。(经济日报记者 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