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欢迎您!

宁夏土特产的“立身之本”

辽宁美食特产 2023-04-04 14:13127未知admin

  宁夏农产品,深植于“土”,因“特”壮大。涌现出了一批有力推动乡村振兴、立山特产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土特产”产业链,既有枸杞、葡萄酒这样的大品类,也有海原红葱、朝那鸡这样的特色小板块。

  回眸“宁字号”农产品的成长史,是宁夏建立行业话语权、建立区域品牌优势的奋斗史。那么,“宁字号”农产品有哪些“立身之本”?

  3月1日,天光微亮,海原县海城镇山门村村民马风明迫不及待来到自家田头查看。他抓起一把土轻轻嗅了嗅,用手指捻成沫儿抛出去,伸出脚探了探土壤的松软,一番研究后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今年的红葱种植可以开始准备了。

  去年,马风明家种了30亩红葱。今年他打算放开手脚种90亩红葱,预计约有40万元收入。“过去红葱是‘调味品’,现在是我们的‘增收苗’。今年还要指着种葱再翻个身呢。”马风明说。

  位于南华山山根处的山门村,村里种红葱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这里种植的红葱因耐旱耐寒耐盐碱的特性而成活率高、产量高。在马风明的记忆里,爷爷奶奶就在种葱。那时家家户户在田间地头种葱,拿到集上销售,十里八乡“名气很响”。但当时种葱的收入顶多算是换取油盐酱醋的“零花钱”。马风明成家后,陆陆续续生养了几个孩子,他和妻子只能靠种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种葱从来不是承担家庭开支的主力。

  2016年开始,村里有人开始扩大种葱的面积,收成不错。马风明也大着胆子腾出几亩地试着种葱,靠着“山门红葱”的名气,马风明当年种葱的收入超过了其他收入。

  从3亩、5亩到10亩、20亩,马风明的步子越来越大。“这两年乡上建冷库和分拣中心,种地有技术员指导,亩产量也从过去的2000公斤提高到5000公斤,畅销全国。你说我还担心啥呢?”马风明反问记者。

  “一个鸡蛋不好卖,一篮子鸡蛋抢着买。”这个朴素的道理马风明能听懂却说不清其中的道理。海原县海城镇副镇长田广科用“产业发展”四个字来阐释听起来更有说服力。

  “小打小闹卖不出价,抗风险能力差,去年赚了今年赔了,始终是维持温饱。必须让产业带动种植,才能让农民稳定增收。”田广科说,2018年,立山特产海城镇借着葱价大好的契机,按照自治区“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通过引种白葱、小红葱等新品种,同时与“多多买菜”电商平台建立农产品上行合作模式,为全面打造“红葱小镇”、发展产业种植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门红葱”卖得好,卖得远,打了翻身仗,不仅改变了山门村人的生活,还影响了周边更多人。2022年,彭阳县王洼村与海原县宁康牡丹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流转了3000亩土地,用来种植红葱。与以往一家一户的耕种方式不同,土地流转后,村民可以获得土地流转费,土地还能得到进一步利用,合作社还给村民教种植技术,也让村里更多的闲置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种植红葱多方受益。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2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宁夏10个农产品入选,“海原红葱”上榜。(记者杨娟)

  3月5日一大早,固原市西吉县新营乡畜牧兽医站站长杨生龙接到养殖户陈芸的电话:“一个牛娃不太吃草,已经两三天了,你今天忙吗?不忙的话过来看一下。”

  杨生龙简单询问牛娃的情况后,带上工具和药箱,和同事驱车前往陈芸所在的陈阳川村。

  新营乡的山路,杨生龙已走了35年,他的交通“工具”从双脚变成小轿车,陈芸的牛也从1头养到70多头。

  沿路农户院子牛羊满圈的场景惹人注目。“牛羊养殖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杨生龙告诉记者,良种牛的生产力强、肉的品质好,经济效益高。西吉县对良种繁育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也鼓起了养殖户的腰包。

  近年来,宁夏大力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西吉县肉牛养殖业“改头换面”。据介绍,2017年,西吉仅有17个冷配改良点,基础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截至目前,已增加到82个,覆盖面积不断扩大、设施条件不断提高。

  2022年,西吉县完成优质冻精冷配繁殖母牛5.68万头,肉牛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冷配受胎率达93%。犊母牛同比增长48%,能繁母牛饲养量达到19.04万头,较2021年增加了1.8万头。

  “以前我养牛不信什么良种繁育,觉得牛都一样,牛好不好主要在个人养牛的本事。”陈芸最初听到杨生龙介绍良种繁育的好处,表现得并不“热心”。眼见着别人养的良种牛卖价高,却依然有人上门收牛,才慢慢改变了想法。

  肉牛产业是我区“六特”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种业创新,建成运行中国(宁夏)良种牛繁育中心,预计2023年底种公牛、种子母牛存栏达到100头和500头,年生产优质冻精200万剂、胚胎500枚。

  西吉县有19个乡镇,可以说是“全域”养殖。乡村里的畜牧兽医站就像一个个“养殖管家”,工作人员的电线小时畅通,与村民及时沟通、迅速上门。

  为降低养殖户经济负担,杨生龙和同事会第一时间把良种繁育的扶持、补贴政策送上门,并在给牛羊看病时教村民“望闻问切”的技巧。“把牛羊照顾得再精细,也有可能遇到突如其来的疫病。所以我们帮村民能省一分是一分。”杨生龙说。(记者王瑞)

  初春,在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安村菌菇种植基地,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泥土和菌菇清香。配料、拌料、装袋、消毒、灭菌……南安村村民马忠梅边忙着手里的活计边说:“菌菇基地每年5月开始出菇,一直持续到10月,一茬接着一茬出,到时每天都要进棚采。”

  南安村的菌菇种植还要从2019年开始说起,当年6月,通过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福建商人曾仲明在南安村成立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栽培平菇、香菇、秀珍菇、黑木耳等品种,“每年福建热得出不了菇时,宁夏的气温正好适合菌菇生长。通过互补,就能基本实现全年不间断出菇了”。

  “南菇北种”的成功被南安村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经集体决定,南安村与宁夏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搞起了村企联营:村上投入100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项目资金种了16棚菌菇,菇企提供技术支持并按市场价收购村上的菌菇。同时,南安村“两委”班子成员也筹资10万元,入股村集体经营的菌菇大棚,把村干部的利益和村集体的收入紧紧绑在一起。几年下来,“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村企联营,共同致富”的路子成效显著,南安村党支部书记康伏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卖菇收入达100多万元,除去人工、原料等开支,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多元。

  闽农西行,跨越山海带来的新品种、新技术、新市场,在为宁夏带来增收新渠道的同时,也被因地制宜地创新着。去年,同心县石狮管委会边桥村也和闽宁绿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搞起村企联营,村集体投资40万元,种了7棚食用菌,福建菇农也给当地老乡传授种菇技术,但和南安村不同的是,离同心县城只有6公里的边桥村没有把菌菇交由闽宁绿丰回收,而是选择自行销售。“那里的市场基本能消化完村上的菌菇,而且就近销售还能省下一笔不小的物流费。”边桥村党支部书记杨占雄说。

  菌菇带出了设施农业产业发展路,今年同心县在下马关镇又规划建设了2800亩设施温棚,力争实现当年投产达效。同时,冷棚于今年3月建成,6月将开始出货。产业兴,乡村兴。下马关镇不断探索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项目,走出了一条食用菌产业发展之路,不仅为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更铺就了一条属于下马关的乡村振兴路。下马关镇一村一“法”的种菇模式不仅种鼓了当地的钱袋子,还把菇送上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在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2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同心下马关平菇”榜上有名。

  如今,同心种菇的“战斗力”还辐射到了固原市西吉县,去年西吉县马莲乡陆家沟村引进闽宁协作企业,采取“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10栋食用菌大棚,并取得良好开端。今年春节假期刚过,陆家沟村新一茬毛木耳种植就已提上议事日程,今年计划新增菌棒10万棒,毛木耳俨然已成为陆家沟村民增收致富的“新法宝”。(记者王婧雅)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新闻热线传真 合作洽谈

  辽宁美食特产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Copyright @ 2011-2018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013531号

联系QQ: 397195083 邮箱地址:39719508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