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欢迎您!

美食为我餐

辽宁美食特产 2022-05-22 10:3385未知admin

  尽管餐桌上已是异常丰富,但大白菜对北京市民来说更是一种情怀。 首席摄影记者 吴宁/摄

  “吃了么您?”直到现在,老北京人碰到相熟的朋友、街坊,新民特产见面第一句话总离不开吃,没有经历过“为食物发愁”的年轻人,少有人知道其中奥义。见面时问候中对吃的关注,是来自物资匮乏时代那代人的集体记忆。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十年来沧海桑田,一张张半个手指大小的粮票,一排排比人都高的白菜墙,也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消逝。百姓的餐桌也由此走出短缺,走向丰盛。

  从“萝卜白菜保平安”的小安慰到动不动“下馆子”,宋代诗人、哲学家邵雍“美食为我餐”的愿景已是寻常百姓的生活常态。

  热播剧《风筝》,曾有个细节让五〇后、六〇后会心一笑。驻港特务领导得知在大陆的部下生活困难,曾想拨些钱款令其改善生活,却被提醒“在大陆没有粮票,有再多钱也没用”。上级疑惑,“还有钱搞不定的事情?”

  上世纪中期起,对于国内老百姓来说,缺的不仅仅是钱,更有各种物资和粮食。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基本建设投资比前一年增长近百分之九十,快速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人口以及就业人数的增加。然而稍显遗憾的是,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农业并没有与工业发展速度匹配,数据显示,这一年的粮食在547亿斤的收入和587亿斤的支出之间,存在40亿斤的巨大赤字。在当时大规模发展经济建设的背景中,一方面全国粮食短缺的问题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可预见的功效脱节的局面也威胁原本稳定的物价环境。

  时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负责人的陈云明确指出,京津两地的面粉供应已经成为问题,到了必须实行配售的地步。利弊取舍间,陈云向中央建议实行农村征购,城市配给的方案。“不搞这个,我们没有出路。”1981年陈云回忆起这段经历,想到的还是在1953年10月1日的上,向毛主席汇报时的情形。

  16天后,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9天后,政务院下达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此后的31年统筹统销成为了国内粮食流通的方式,两年后,全国城镇统一实行粮食及粮食制品定量供应的办法,粮票、副食本便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收藏家马未都曾在旧文中感慨,“今天买东西只需要带钱,严格说只需要有钱,带不带在身上两可。过去可不是这样,出门买东西钱只是基本条件,看你买什么还需要其他票证。”当时虽然到粮店买面出示粮票理所应当,但到了饭馆,主食一律都需要粮票换购,然而,“那时进餐馆吃饭不点主食几乎不可能,光吃菜吃多少也吃不饱,最后不吃上一碗饭或两个馒头,这顿饭实在不完美。”

  根据《市镇粮食定量供应的暂行办法》,居民的口粮依据劳动差别、年龄大小以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确定了包括轻重体力劳动者、机关、职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等9个等级的供应标准。根据北京市档案馆整理出的1955年北京市城镇居民口粮供应标准,轻体力劳动者每月粮食不低于29市斤,机关、团体工作人员、公司企业职员、店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每月领到粮食的最低标准为27市斤。在已经是21世纪的今天,因为副食品的丰盛,多数一家三口每月消耗的粮食还不足从前单人每月最低标准,但在当时,对于仅靠粮食充饥的人们来说,每月的定额粮食捉襟见肘。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票证旧事》中提到,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对几十年前的街道票证员王姨仍然心存感激,只是因为王姨的偷偷照顾,让梁晓声一家在那些年里吃到了比其他城市居民更多的豆腐。

  对于粮食、副食的窘迫,和对于粮票的视如珍宝,直到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后,才开始出现转折,粮食、棉花取消统购,改为合同购,百姓终于可以用钱买到粮食,而粮票不再是获取粮食的必要条件。

  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的开放,削弱了粮票在居民生活中的唯一性,但并没有令票证完全消失,线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这些曾经被视若珍宝的票证,开始淡出历史舞台。

  相比于限量供应的粮食、副食,老百姓餐桌上的蔬菜虽然不足以让人有饱腹感,但仍然不可缺少,好在即使是在四五十年前,蔬菜能够用实打实的钞票购买,且供应并不按人头限量发放,但能不能买上仍然是个问题。

  如今的超市便利店蔬菜品种齐全,几乎全天候供应;菜市场各类蔬菜琳琅满目,汇聚南北方新鲜菜品,挑挑拣拣伴随着讨价还价声,被很多人看作是最具人间烟火的地界儿。年轻一代大概无法想象,四五十年前最寻常的蔬菜都要抢购的生活。

  几十年前,每天过了午后约莫两三点,随着一句“开秤喽”的呼喊,新民特产仿佛能吹响市民购菜的集结号。四五分钱一斤的黄瓜、西红柿、土豆、圆白菜已经撑起了当时市民餐桌上大半江山,但每天数量有限,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买到,即使最后蔬菜被挤得裂了口,搓堆儿按簸箕卖,因为价格更低,所以也仍是市民眼中的香饽饽。如今寻常的扁豆那时却不是天天都有,而像蒜苗、菜花,有时得等到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不少市民还有记忆,如果那天赶巧听闻了“小道消息”得知菜场有白薯买,那非得让家里的男孩子出动才有可能拼抢到手。

  除此之外,水果更是不可多得。直到现在,不少居住在崇文门附近的中年市民,对于开始时兴吃水果的记忆,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天坛公园果园里一块钱四斤的国光苹果。

  那么有什么菜是只要备好了钱就能买着一定管够的呢?答案是大白菜。一年四季中,三季里多数人吃蔬菜的愿望不能天天满足,只有冬天里的大白菜最让人安心。

  新华社有张老照片让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北京130加长挂斗卡车上的大白菜码得像小山一样高,最高处还出了镜头边框,而在车前,闻讯赶来的市民排起了长队。

  在许多北京市民的回忆里,购买冬储大白菜是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一颗大白菜10斤左右,一冬天的大白菜,普通老百姓购置数量在一百斤起步,四五百斤不算多。平板车、自行车……能用上的运输工具都得派上用场,卡车上的“小山”,随后会变成每家每户窗沿下、过道边的白菜墙。一个冬天下来,老百姓为了查看“墙体”情况,及时发现腐坏白菜,这道白菜墙总得被翻腾几次。

  冬季蔬菜单一,大白菜的烹饪方式也被变着花样的解锁,酸菜爽口,白菜汤养人,在与白菜相依为命的冬天,白菜与北方人的情谊,是扛过严寒的革命情谊。老北京有一句话说得稍有些夸张,“一个北京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要有北海白塔那么高。”对这话最能有感而发有所感慨的人,不是那些记忆中小时候能美滋滋下馆子的九〇后,而是那些吃白菜已经吃到了白塔塔刹的人。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菜品的丰富,新民特产冬储大白菜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大多数人的冬天不再只依靠百十斤的白菜,一堵堵白菜墙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依然长在百姓的味蕾上。直到今年冬天,北京老城区内冬储大白菜的部分销售点每天仍能卖出一万五千斤的大白菜。

  建昌特产绥中特产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Copyright @ 2011-2018 慧农生态美食特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20013531号

联系QQ: 397195083 邮箱地址:397195083@qq.com